楊靜
廣東省徐聞縣是國內主要的菠蘿產地之一,今年的菠蘿大量滯銷。當地菠蘿品種“巴厘”田頭收購價曾跌至0.3-0.4元/斤,少數殘次品甚至只有0.12元/斤,遠低于成本價,也無人問津,嚴峻形勢近20年來罕見。當地政府對此非常重視,積極通過多種渠道救市。媒體知曉后,紛紛報道希望幫助農戶將菠蘿賣出去。媒體的宣傳效應,讓許多商家伸出援助之手,讓菠蘿滯銷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為果農挽回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經過各方“救市”和市場調節,到5月初,徐聞菠蘿的行情逐漸回暖,優質果價格一路上升,最高達到2元/斤左右。
其中一家網絡電商“笨鮮生”幫助銷售徐聞菠蘿,一天就賣出了六十萬斤,這本來應該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果農受益、電商獲名、消費者開心吃到好吃不貴的菠蘿。然而現實畫風急轉,不久“笨鮮生”便發出公告,說因為農民坐地起價,好果壞果摻雜,導致成本高漲、發貨和品控出現嚴重問題,損失至少50萬,店鋪關閉,公司面臨破產。Happy Ending瞬間成為“三輸事件”,各方都受損:農民沒有擺脫虧損,還背上罵名;商家費了力又賠了本幾近倒閉,還要善后;消費者收到的,是爛菠蘿。
隨后,“爛菠蘿”事件持續發酵,又挖出了包裝簡單、運輸過久等其他虧損原因,折射出農產品+互聯網電商的諸多困局,也帶來多重啟示。
“徐聞菠蘿”滯銷之困和啟示
產品結構單一,抗挫能力低 徐聞菠蘿種植面積約近30萬畝,年產菠蘿約50萬噸,菠蘿的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曲界鎮又是徐聞縣的種植大戶,種植面積超過全縣約近半數,年總產值逾5億元。
今年一開始的嚴重滯銷,源自年初受寒潮侵害,當時有一批菠蘿出現部分黑心,影響了口感。再加上扎堆集中上市,北方客商收購積極性下降壓低了價格。
實質上,天氣只是客觀因素,徐聞菠蘿滯銷的主要原因更多是生產范疇和種植環節的問題。準確地說,品種結構單一、抗挫力低才是菠蘿滯銷的一個重要原因。
滯銷的只是面向普通市場的菠蘿品種“巴厘”,一些專攻高端市場的新品種,如“金菠蘿”、“臺農”等則價格堅挺,銷價可達到“巴厘”的兩倍以上。然而,在目前徐聞近30萬畝菠蘿中,大約98%是普通品種“巴厘”。由于單一品種種植,到成熟季幾乎都是集中采摘上市,一遇到特殊天氣原因,就扛不住市場變化。
徐聞大部分果農都是散戶,果農也很少安裝灌溉設施,基本是靠天吃飯。老品種“巴厘”很不耐儲運,包裝又昂貴。對比近在咫尺的海南,菠蘿產業發展快,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品種推廣快,同時種植技術更先進,也非常重視產品品質。
這表明,根據消費市場需求積極、科學地調整品種結構、引入新品種,提高抗挫能力,是促進徐聞菠蘿產銷的一個基礎性因素。
傳播意識淡薄,缺乏品牌觀念 大家都知道菠蘿產自廣東和海南,但徐聞作為“菠蘿之鄉”的美譽,更多是因為這次風波而廣為人知的。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從業者幾乎沒有傳播意識和品牌觀念。很多生產者認為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需要了就去買了,只有進入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后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間地頭的產品就沒有那么多的要求。這就造成了生產者不重視品牌的推廣宣傳的后果,品牌宣傳力度不夠,尚未有意識地利用媒體廣告、公關宣傳等來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大多數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極低,生產者沒有與客戶建立良好和穩固的聯系,更談不上樹立名牌商品形象和利用名牌獲取豐厚的利益回報。
徐聞菠蘿這次的出名乃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不小心就成了新聞媒體的熱點,大家都在免費為徐聞打廣告,其廣告效應不亞于在央視黃金時段的播出。雖然是負面新聞,但是徐聞政府如果能夠借此機會進行巧妙的危機公關和正面宣傳,今后的徐聞菠蘿很可能就此“華麗轉身”,遠播四海,產品競爭能力大大增強。可惜,無論是事發開端的媒體報道,還是電商賠本后的沉默不語,徐聞政府一直是臨渴掘井的被動應急,沒能善用機會,暴露了當地菠蘿產銷市場信息傳播意識的落后和遲鈍。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競爭,特別是在信息社會,產品從誕生之日起就應當擁有自己的品牌。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農產品的品質差異相距甚遠,即使有兩種品牌的農產品都能達到國家相關的質量標準,甚至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品質差異,如風味、質地、口感等。這些差異是消費者無法用肉眼識別的,消費者也不可能在購買之前都親口嘗一嘗。所以,消費者就需要有容易識別的標志,這一標志只能是品牌。
品牌對農產品優質化、農業結構升級和農業增收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產前、產中會影響農民的生產行為;在產后,它左右著產品的命運;有無品牌在一定程度就決定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產品不僅需要品牌,更需要品牌的宣傳投入和整合傳播,善于利用媒體廣告、博覽會、招商會、網絡營銷、專題報道、展銷會和公共關系等多種促銷手段,進行品牌的整合宣傳,提高公眾對品牌形象的認知度和美譽度,才能做大做強農業品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避免產品滯銷。
銷售渠道受限,缺乏新渠道拓展 由于 “徐聞菠蘿”的種植和銷售以散戶為主,流通渠道的組織化程度比較低,銷售主要依靠傳統渠道,如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超市等。單個的農業生產者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非常有限,無論是勞動者素質、產品數量還是產品質量都處于一個相對松散、低下和弱勢的地位,因此在銷售渠道中缺乏主體競爭力,參與市場競爭時沒有規模優勢。果農們只會供應產品,但不會和銷售商建立穩定的關系,更不會簽訂契約,構建利益共同體。因此,市場震動必將導致銷售商放棄“徐聞菠蘿”。
其銷售行為也多是個人化的,在流通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導、監控和制約,容易發生訂單違約、以次充好等違規現象,這也是造成此次網絡銷售受挫的原因之一。徐聞菠蘿這次觸網銷售,是農產品B2B電商交易平臺主動聯系當地農業局的結果,暴露了當地在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制約,和互聯網電商思維的缺乏。
政府出面,媒體報道,很快破解了“徐聞菠蘿”滯銷困境,再次說明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和流通組織化的重要性,以及互聯網電商在農業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商破產”之困和啟示
有情懷也得有商業邏輯 這些年,互聯網界有一個火熱的詞叫做“情懷”,與此同時,許多新農人也在大談情懷。“笨鮮生”一股熱情投入到救助“徐聞菠蘿”的公益事件中,為了幫助徐聞縣的果農破解滯銷難題,十斤裝的菠蘿,29.9元包郵,還送一把菠蘿刀,總共賣出了六萬份。但是買家的評價顯示,收到的菠蘿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已經壞掉。從價格上,電商確實沒什么可賺,甚至要貼錢才能把這60萬斤菠蘿賣出去,是值得欽佩的。但是最后的“三輸結局”也和“笨鮮生”老板對菠蘿產品的電商條件缺乏基本的認識,過度宣揚情懷而忽略了商業邏輯直接有關。
與普通電商相比,農業電商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農產品附加值很低,而物流、保鮮成本高,有的情況下甚至超過商品成本,這些都是涉農電商發展中需要面對的挑戰。市場從來只講誰更長袖善舞,誰更專業,只因表現論成敗,而不是善意、情懷或者其他什么。所有的善意、情懷,都必須建立在專業表現和商業邏輯考量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得到歡喜大結局。
首先“笨鮮生”的售賣時機把握不好,定價沒有考慮到市場價格波動因素。5月中旬網絡售賣,經過4月媒體的宣傳,徐聞的菠蘿價格已經不是0.12元/斤,價格已經漲了好幾倍。徐聞縣菠蘿協會會長吳建連說:“0.12元只能買到爛掉的菠蘿。”徐聞縣一家菠蘿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陳如約介紹,采摘菠蘿的人工成本,就要0.12元/斤。陳如約說:“因為我們的人工都是一毛二左右了,如果是一毛二的話沒有人會去摘的。那個報道呢他是挑一個特例來講,所以搞得大家可能有誤解,實際上大部分賣的話,市場上大都是三四毛、四五毛一斤,好一點的果是六七毛,但六七毛還是虧的,成本是八毛左右。”由菠蘿成本可見,農民辛苦干了一年,看到菠蘿價格上漲,肯定不愿意低價銷售,畢竟一家人的生存都依靠著菠蘿的收入呢。
其次,對菠蘿的品控缺乏了解。從生鮮電商的角度而言,菠蘿是一種很難做好品控的水果,因為它含水量大,重量大,成熟度不好控制,容易過熟,或者不熟,在物流過程中很容易磕壞。五月已經是菠蘿的淡季,新果不多,多數是成熟度比較高的果,而成熟后的菠蘿保質期只有幾天,這給電商的品控帶來難度。一般的生鮮電商,長途運輸通常都選擇沒有熟透的,而五月成熟度較高的菠蘿,再打包、發快遞,分發、寄到消費者手里,基本上都爛掉了。
此外,在“笨鮮生”在天貓平臺促銷的評論記錄中,有買家提出,商家除了說自己被騙,也需要找自身原因,比如包裝太簡陋。徐聞縣菠蘿協會會長吳建連對此評價說:“包裝一定要做好。你這個包裝不好的話,再怎么樣的菠蘿都會爛的。用這個紙箱一定要舍得投資,像他們有的紙箱一塊錢一個,我做的紙箱四塊五一個。”品控做不好,消費者投訴量急速上升,電商平臺往往很難承受。
最后,在缺乏相應的物流條件下違背商業邏輯硬上。徐聞縣的菠蘿外運主要是依靠傳統批發式的大宗物流,沒有專業的冷鏈儲運公司,根本不具備與電商模式配套的快遞,無法確保菠蘿的新鮮度。對于此次電商破產事件,徐聞當地倍感委屈。陳如約感慨:“這件事出來我們都感覺很郁悶,怎么會這樣子?基本上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子遇到過這么多電商來,他們也不太懂菠蘿,一下子蜂擁而上,所以大家都在趕緊走趕緊做,爭搶時間,所以可能一些細節就沒搞好。”
困境之后的思考 從電商的角度看,固然有許多不夠專業的嚴重錯誤;而從徐聞的角度看,若不是當地菠蘿種植看天吃飯、同質化嚴重、信息閉塞、銷售通道制約,本該講究市場化的菠蘿又何必靠同情和公益來救市?
如果幾方能夠認真反思,其實未來的正面效應將多于負面效應,雖然農戶和電商各自虧損,但是通過這次事件,以后的銷售者肯定會在保鮮這一環節做足功夫。徐聞菠蘿種植戶也會明白,和銷售者簽訂合同是保障自己和經銷商之共同利益的。徐聞政府,也應看到了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的重要影響。如果幾方能夠總結經驗,做好規劃,徐聞菠蘿今后的生產和銷售,一定會更加有序有計劃有品質。
電商率先反思了。“笨生鮮”負責徐聞菠蘿采購的產品經理謝永錢,在網店撤出天貓后深刻思索了此次事件:菠蘿作為生鮮水果,電商最難處理的環節在物流。整個行業的損耗,很大一部分在物流環節,比如包裝不到位、快遞亂扔箱子,致使客戶體驗不好。他總結出了做類似菠蘿生鮮水果的五條教訓:一、從源頭把控品質,與更多科學種植的大戶果園建立合作;二、繼續致力于產品分級制度,通過現代化設備分揀,只賣優質果品;三、在最適當的時機采摘售賣,不急不慢自然而然;四、選擇更高效的物流,給消費者提供極致的體驗;五、提升包裝品質,最大程度降低物流環節的損耗。
在未來的農業“互聯網+”布局中,以徐聞縣政府為代表的各地政府究竟要扮演怎樣的角色,承擔怎樣的職能呢?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表示,“整體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一定得樹立‘為農民、靠農民這樣一個基本的觀念。”由于農村流通基礎設施薄弱,需求點散、量小批次多,企業在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經營成本較高,導致農村流通行業的利潤率偏低,投資回報周期長,農村流通企業經營壓力普遍較大。這種硬環境的建設,在汪向東看來,就是政府的職責。“最重要的工作是營造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如基礎設施、基本培訓,以及相應的支撐體系”,汪向東表示,軟環境則包括“政策體系、法律體系,在未來的產業升保和必要的監管服務”,以及做好產品的網絡化、供應鏈、追溯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