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虛幻生物。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逐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征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龍成為了皇帝的代表。然而,有的人認為龍并非一種想象中的動物,確信龍確有其物,并以自己十多年親身訪山探水,尋找生物龍的存在。
“龍”真的存在嗎?
歷史悠久的民族標志
在原始社會,由于人類的生存能力和認識水平有限,因而往往會對某些動物產生畏懼,為求得生存和安寧,只好把它們當作神來供奉。不同的民族供奉的神不一樣。比如,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民族常供奉熊、老鷹等動物,而生活在溫暖地區的民族常供奉蛇等動物。這些動物常被畫在器皿上,也稱為圖騰。今天,印度人仍把蛇作為神來拜。而龍實際上是從蛇圖騰演變而來的。
如何證明龍就是蛇經人們美化而來的呢?科學家考證歷代玉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等有關龍的描繪,從而得出一張歷代龍紋演變譜系圖。如新石器時代為蛇,春秋時代與蛇差不多,但是到了戰國時在蛇身上添了腳,到了六朝時它已被美化得和現在看到的龍差不多了。到了南唐,龍的頭上又添了角。而到了明朝嘴邊還加了胡須。北京故宮的九龍壁是龍的雕塑杰作,它們姿態萬千,氣勢宏偉,栩栩如生。
2000年1月在浙江諸暨市塢鎮樓家橋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卻發現了距今6 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龍的刻畫圖像。該龍的首尾現于兩塊陶片上,龍的體形清晰可見,龍頭似獸,圓眼,長角,四足做騰飛狀,氣勢不凡。而根據浙江考古專家蔣樂平說,我國最早發現龍的形象是1988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龍的形狀是在一墓穴中用蚌殼堆積而成,距今6 300年,當時龍是沒腳的。大約300年后,龍才開始被添上腳。如果上述資料可靠的話,那么在6 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我們的祖先已憑借豐富的想象力把龍描繪得活靈活現了。
龍在中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被視為高貴和吉祥的象征。在神話中,龍一直生活在海里,它對人秋毫無犯,而且一旦干旱無雨時,還會因為人們的祈求,給大地吐水,以解干旱之苦。當然這是神話或迷信。但不管如何,龍在中國人的心目是好的、神圣的,否則歷代皇帝干嘛用它來美化自己呢?正因為如此,龍在中國經久不衰,哪怕改朝換代龍卻一直不變,在陶器、玉器、青銅器、古建筑、古衣飾等中,到處可見其身影,形成了世界上最古老、最奇特的龍文化。
龍的傳說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縮小如蠶蟻,伸展能遮天。有時顯露于云端,有時隱形入深淵。關于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于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并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后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并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臥龍湖,湖底有一金黃色石梁,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里的水吸干,小白龍知道后,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復其美景。黑龍知道后便跟白龍展開惡斗,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臥龍湖的傳說由來。
地球上并無傳說中的龍存在
這本不該成為問題,因龍就是古人根據四種不同動物復合想象而來的,不僅現在沒有龍,就是地史上也無龍的存在。迄今為止,人類從未發現過龍的化石。至于中藥中的龍骨,那是各種大型動物的化石。因古人不甚了解而稱之為龍骨。至于許多古動物中含有龍字?如聞名于世的恐龍。其實,恐龍也是中國人的譯名而已。恐龍最早發現于1820年,在英國,因它和爬行類的蜥蜴相似,但是個體比它大幾十倍,確實太大太可怕了,所以古生物學家把它命名為Dinosaurs,即恐怖的蜥蜴。因中文譯名太長,而此動物又大又神秘,頗像中國的龍,故把它譯名為恐怖的龍——恐龍。
現已知道恐龍是一大類,至少有500多種,它包括大至42米長的震龍,小至40厘米的小盜龍,它只發現于中國,有的頭上長角,渾身長刺……幾乎各種各樣。除此之外還有天上飛的翼龍,水里游的魚龍、蛇頸龍等,甚至各種古代的蜥蜴類,也都和龍掛上鉤,如身長僅10厘米的貴州龍,甚至生存于2.5億年前的古生代盤龍等。盡管種類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屬于爬行類。甚至一些植物也帶有龍字,如龍卷柏、龍骨草等,顯然這都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對生物的命名。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且發現的恐龍蛋之多,更讓世人嘆為觀止,恐怕全世界發現的恐龍蛋加起來也沒有中國的多,從這點上來看,把中國稱為龍的國家也不為過。
龍的演變:中國龍VS西方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代表的形象是正面的。龍被尊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征,它象征著皇室,它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甚至雨水中,決定了一年當中雨水的多少和農作物收成的好壞。
根據考古發現,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開始了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駝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中國人心中的龍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騎,《禮記·禮運篇》中,也稱龍為“龍、麟、鳳、龜”四靈之首。
在西方神話中,龍往往被塑造成一個噩夢般的怪物,它長得好像放大了的“肥蜥蜴”,而且作惡多端。它長著蝙蝠狀的大翅,腆著大肚子,不同的龍能噴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東西:水、火、毒……它怪模怪樣,而且貪財、狡詐、殘暴,喜歡居住在巨大的洞穴、火山口以及湖泊或海洋中,常以人或動物為食,喜歡金銀寶藏,如果有人侵犯了它,就會進行瘋狂的報復。
此外,在古代墨西哥和南美洲的神話傳說中,也有龍的身影。一個身披羽毛的龍形神靈掌管整個世界的生死輪回,它也被稱為羽蛇神,需要人類用鮮血來獻祭。
遠古時期:中國龍成吉祥獸,西方龍是忠誠守衛
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話故事中就出現了被稱為“Dragon”的怪獸,而這種怪獸就是西方的“龍”。與之相比,中國龍出現的年代則要早得多,根據考古發現,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開始了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遠古時代的“洋龍”常常被描述成丑陋兇惡、頭腦簡單的巨蟒狀或蜥蜴狀怪物,大多數為青黑色,有著刀槍不入的鱗片,長著楔形的頭和長長的毒牙,有的還不止一個腦袋。雖然人們對西方龍的原型是何種動物仍然存在爭議,但很多人認為它與蛇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古代挪威神話中的龍就是一條“人間巨蟒”,傳說體長可繞世界一周,雷神準備要消滅它時,卻被它的毒液瞬間殺死。而在同時代的中國,龍基本上被認為是一種祥瑞之獸。中國人心中的龍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騎,《禮記·禮運篇》中,也稱龍為“龍、麟、鳳、龜”四靈之首。
在這一時期西方關于龍的神話傳說中,最有名的要算古希臘神話了。在希臘神話中,較早被提及的龍是與眾神之神宙斯作戰的龍形巨人,這些龍形巨人是大地女神蓋亞與天神烏拉諾斯所生,他們面目猙獰,須發雜亂,身后拖著一條帶鱗的尾巴。在大部分希臘神話中,龍都是扮演著這樣的反抗者角色,但卻屢屢被神和英雄擊敗,甚至淪為了被愚弄的對象。
在古希臘神話中,龍還扮演著另一個重要角色——忠誠的守護者。赫拉克勒斯是希臘神話的英雄,他的父親宙斯想讓他永生,天后赫拉卻不喜歡他,要求赫拉克勒斯必須先完成十二項可怕的考驗。其中第十個考驗是偷走巨龍拉冬看守的金蘋果。巨龍拉冬有一百個頭,日夜守候在金蘋果樹下,幫夜神的女兒看守果樹,忠心耿耿從不睡覺。赫拉克勒斯為了對付他,煞費苦心,最后請別人催眠了拉冬,才殺死拉冬并偷得了金蘋果。而在另一個希臘神話金羊毛的故事中,也有一條看守寶物的龍。英雄伊阿宋為了拿到圣林中的金羊毛,讓愛人美狄亞祈求睡神斯拉芙,并請來地獄女神,才使一直警惕的龍警衛昏昏欲睡。接著伊阿宋又把魔液灑在龍的眼睛里,令它昏迷不醒,才拿到了金羊毛。不過這條龍比較走運,沒有被殺死。
由于古希臘文明對西方影響深遠,希臘龍的形象在歐洲各地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意大利、德國、北歐諸國和英國等地的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中,陸續出現了龍的身影。
中世紀:中國龍成為皇帝象征,歐洲龍墮落為魔鬼化身
大約在公元2世紀,歐洲龍的形象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它有毒、能噴火,長著蝙蝠狀的大翅,腆著大肚子,怪模怪樣而且貪財、狡詐、殘暴。這種模樣已經與中國龍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同時期的中國人通常認為,龍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的神獸,善變化能興云雨有利于萬物。中國神話中的龍一般居于深淵或大海中,不食人間煙火,如果環境不清幽,則騰空而去。而西方的龍則喜歡居住在巨大的洞穴、火山口以及湖泊或海洋中,常以人或動物為食,喜歡呆在儲藏金銀和寶藏的地方,如果有人侵犯了它,就會進行瘋狂的報復。
自唐以后,中國龍與帝王有了密切的關系,于是就有了真龍天子、龍旗龍袍、龍庭龍輦等等說法。而隨著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圣經》再次改變了西方世界中龍的形象。在《圣經》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條大紅龍,尾巴掃過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個頭,每個頭上都戴著王冠,貪婪地吞吃著新生的嬰兒。于是,西方龍就從“守財奴”墮落成了最邪惡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惡、狡詐和殘忍的代表。隨著基督教的傳播以及歐洲人的擴張,龍是魔鬼撒旦的惡名在歐洲,乃至在世界也就傳播開來。
于是在中世紀,歐洲出現了大量屠龍的神話故事。故事中騎士與龍的搏斗則被認為代表了善與惡之間的較量,在基督教傳說中,就有很多圣徒與龍交過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圣喬治了。在這個神話故事中,圣喬治是生活在公元4世紀的一位羅馬將軍,也是位基督徒,他在旅行到某地時聽說當地湖里有一條巨龍。這條龍要求當地人每天向它奉獻一名少女,否則就要切斷他們的水源。就在巨龍要吃掉當地最后一名少女時,圣喬治出現了,他只用了一槍就把惡龍刺死。惡龍死后,鮮血灑遍大地,長出了一朵朵嬌艷的玫瑰花。直到今天,生活在西班牙東北部的加泰羅尼亞人仍然用鮮紅的玫瑰來紀念圣喬治。
圣喬治的故事在歐洲各國影響很大,它宣揚了保護弱者、直面侵略者和不畏犧牲的精神。圣喬治也被視為英格蘭的守護圣人,白底紅十字的英格蘭國旗就被稱作“圣喬治旗”。
近現代:中國龍一度印上國旗,西方龍成貶義詞匯
到了近現代,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擺脫了蒙昧,西方人終于認識到龍只是一種存在于想像中的動物,不再恐懼它。但龍依舊成為了西方文化中一個固定的貶義詞匯,如老龍成了魔鬼的代名詞。在西方文學作品中,龍更成了描述邪惡的生動詞匯,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名著《艱難時世》中諷刺作品中的斯巴塞太太是一個看守銀行的毒龍,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當朱麗葉聽到她的表哥被羅密歐殺死時,她傷心地說:“啊,花一樣的面龐里藏著蛇一般的心!哪一條惡龍曾經棲息在這清雅的洞府里?”
在這一時期,龍還走進了西方的政治文化,敵對的兩個陣營常常把對方貶稱作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的宣傳畫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納粹軍人手持閃電、手榴彈、寶劍將惡龍――敵國的軍隊和猶太人等一一斬殺。當然,對手也沒有放過德國這條真正的惡龍,一幅著名的波蘭海報就把德國畫成一條丑惡的龍,波蘭則被畫為圣徒圣喬治,正在與納粹這條惡龍搏斗。
在東方近現代史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仍然很尊崇龍。清政府起初把龍當作皇家的象征,后來在與西方打交道時,還特意把龍繪制在旗子上,作為中國的國旗,從此龍成為了中國的國家形象。起初,這個龍旗是三角形的,后來考慮到各國的國旗都是長方形,清政府又把龍旗也改成長方形。龍旗之后是以龍為主題的國歌。1906年,清朝陸軍部譜寫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一度作為代國歌,軍歌唱道:“于斯萬年,亞東大帝國!山岳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產博。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而一些西方人也在與清政府的交往中,和華人的接觸中,逐漸了解了中國的龍與西方的龍其實根本不一樣。
雖然龍旗飄飄,衰弱的帝國還是滅亡了。清政府倒臺后,龍不再是國家的正式象征,但是在華人的心目中,龍依然是華夏先人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華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通過東西方龍的演變史,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Dragon”與中國的“龍”盡管都是想像的產物,但絕不可以畫等號,它們的文化淵源不同,形象有別,神話中的職守各異,象征意義相悖。相信外國人了解了中國文化傳統后,也一定會喜歡上中國龍的。
一個英國科學家的尋龍之旅
不僅在古代中國,龍是最重要的圖騰之一,而且在英國與加拿大也流傳著關于龍的故事。這種神秘的動物為什么總是出現在世界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呢?
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菲爾·曼寧認為,龍與恐龍淵源頗深,龍或許也是生物進化史中未被發現的一個環節,古人或許曾發現這種古老物種的化石,根據化石而推斷生物原貌,并作為集體記憶流傳下來。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斷,曼寧展開了一次針對神話傳說的考古活動。
屠龍騎士刺激了這次尋龍之旅
龍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早在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以龍為圖騰祈福禳災。雖然龍誕生于先民對自然的畏懼以及對勇力的神往心理,是一種虛無的象征,但時至今日,龍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很多方面。而且,這種富有神奇色彩的動物,還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菲爾·曼寧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因為歐洲也有關于龍的傳說。
在大不列顛島,許多人都對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耳熟能詳。出生于公元3世紀中期的巴勒斯坦人喬治,在任古羅馬騎兵的統帥時,曾殺死一條巨龍,龍血濺地,呈十字形,并成為12世紀東征的十字軍的守護神,白底紅十字的“圣喬治旗”也因此被英國人永世銘記。而這條出現在英國歷史上的巨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歐洲藝術家經久不衰的創作源泉。
為什么龍在人類文明早期總是出現在世界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呢?曼寧在對恐龍化石進行多年科考后,做出大膽推測,龍與恐龍淵源頗深,龍或許也是生物進化史中未被發現的一個環節。為驗證這種推測,曼寧進行了這次針對神話傳說而展開的特別考古活動。
始祖鳥的某些特征像龍?
索倫霍芬,一個位于多瑙河與阿爾特米爾河之間的德國鄉村小鎮,在史前曾經是一個盆地,今天卻因出土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而聲名顯赫。
1784年,此地出土了第一具翼龍化石。其后的1861年,這里又出土了轟動一時的始祖鳥化石。如今,這些珍貴的史前化石都保存在柏林亨波特史前陳列館。曼寧整個行程的第一站就是這個陳列館,他相信,他會在這里找到有關龍的線索。
曼寧趕到亨波特史前陳列館時,爬行動物廳廳長大衛·安維博士已經為他的來訪做好了準備。安維向曼寧展示了一具與烏鴉一樣大小的骨骼,骨骼如干枯的茅草根莖一樣纖細枯瘦,被牢牢地“鑲嵌”在巖石上。
這就是始祖鳥。曼寧仔細地觀察這種“會飛的恐龍”,雖然它的樣子有些“不倫不類”,但它的出土卻震驚了全世界:一方面它保留了很多爬行類動物的特征,如牙齒和尾椎;另一方面它又有著初級飛羽、次級飛羽等鳥類特征。它意味著在史前存在著這么一種動物——它既是飛禽又是走獸。
不過這種推測在當年并不為大多數學者認同,直到100多年后,中國遼寧北票地區出土了孔子鳥和中華龍鳥。孔子鳥的形態和生存年代與德國發現的始祖鳥近似,而早于孔子鳥的中華龍鳥則被確認為小型食肉型恐龍。孔子鳥化石和中華龍鳥化石充分驗證了一個事實:始祖鳥的存在絕非無稽之談,鳥類的確由恐龍進化而來。
翼龍的小腦葉片找到“騰云駕霧”證據?
雖然始祖鳥在某些特征上與龍有些相似,不過曼寧卻認為翼龍比始祖鳥更像龍。翼龍出現在中生代三疊紀,是地球上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型差異很大,有的僅有麻雀大小,有的則大如小型私人飛機,目前已知最大的風神翼龍,其翼展可達10米以上。
在曼寧心中,他所想象的歐洲龍雖然也騰云駕霧,但又與中國的龍有明顯區別,中國龍的形象鮮見翅膀,象征吉祥如意,而歐洲龍卻帶有翅膀,給人一種邪惡的感覺。不過,雖然翼龍的翅膀進化得很成熟,但是,這是否就能證明它的確能騰云駕霧,的確與傳說中的龍具有淵源呢?
為解答曼寧的疑惑,安維幫助他調出了2003年美國俄亥俄大學勞倫斯·威特默教授的研究成果。這位教授根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準備從它的小腦葉片所占腦容量的百分比來斷定它的“騰云駕霧”狀況。結果發現,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甚至占到了腦容量的7.5%,在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而生物界中最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有1%~2%。這極有可能證明翼龍是當之無愧的空中霸主。這個結論讓曼寧覺得自己的求證就要接近成功,也許傳說中的龍就是翼龍的一種。
化石上的“龍”腳印
此后,曼寧乘飛機飛越大西洋,又經過數次中轉航班,最終抵達美國最北部的北達科他州,因為不久前,這里曾發現了令科學界震驚的“恐龍木乃伊”。遺憾的是,乘興而來的曼寧并未如愿目睹這具“木乃伊”的真容,因為它目前正是炙手可熱的寶貝,想要與它“會面”的各國科學家已排成長龍。
但曼寧此行還是有著不少收獲,他遇到一位化石發掘人員,這位年輕人告訴曼寧,在北達科他州東南方向的荒野中發現了獸腳類恐龍足印化石,說明那里是史前恐龍經常出沒的地方。
經過3小時的車程,他們抵達這片美國都市化進程最遲緩的地區,在一望無垠的曠野中見到了那塊化石。化石是3米多高的巖石,它直直地豎立在荒野中,上面有著三三兩兩的細小深邃的動物爪印。
年輕人敏捷地爬到巖石上,他指著一個凹形的弧面,說:“看見了嗎?這就是獸腳恐龍的足印。這里是它的中趾,這是它兩邊的腳趾。”
曼寧對此感慨不已,這種雙腳站立的食肉恐龍有著強健有力的爪子,數千萬年前,它們在柔軟的地表緩緩走過留下的腳印,竟然成為堅硬的礦物巖上永遠的傷痕,清晰得像是它們還不曾走遠。正是借助著這樣的足印化石,人類才能夠確知,獸腳恐龍的腳有抓握功能,這種結構后來被鳥類繼承。
那么,傳說中的龍也應該有著獸腳恐龍這樣的腳爪吧?曼寧由此想到中國的龍。中國龍擁有世界上最生動、最紛繁復雜的形象,僅是龍爪就蘊藏著深刻的等級文化。自周代開始,龍爪的應用便有了細致的規定:“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大學體育館內的驚人發現
盡管無緣與“恐龍木乃伊”一見,但曼寧并沒有很快離開美國,而是來到美國的猶他州。猶他州在遠古的時候曾經是一個河床,河床盛產的侏羅紀時代恐龍化石之多,普通的博物館根本容納不下,于是科學家們把目光瞄準了開闊的楊百翰大學體育館,不約而同地都把研究室搬到體育館來。
曼寧走進體育館的時候,幾位年輕的科學家正在拿著電鉆小心翼翼地對巖石進行解剖。接待曼寧的是一位名叫布魯克·布理特的科學家,他帶曼寧參觀了體育館。
曼寧對體育館里一具高大的恐龍化石產生了興趣,布理特抱起一塊比他高出許多的恐龍骨骼,仿佛抱著一把黑色大吉他,他告訴曼寧這塊巨骨屬于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是陸生類動物中體形最巨大的動物,它們最長的可達40米。
不過,曼寧更感興趣的還是這么大的蜥腳恐龍如何生存。布理特說:“第一次發現它的時候,我們也猜測它們可能生活在水里,但現在我們發現,雖然它體形笨重,一些椎骨足有兩米多高,但卻非常輕巧,呈中空狀態,可見它應該更適應空中生活。”布理特的介紹讓曼寧心跳不止,如此“肥胖”的蜥腳恐龍如果可以翱翔天空,那么龍拖著長長的身軀在天空中飛行也應該不是難事。
當曼寧離開體育館時,布理特又告訴他,附近的黑山地質研究院新出土了一些恐龍化石,可能會對曼寧有所幫助。
曼寧心目中的龍悄然成形
在黑山地質研究院,曼寧見到了被科學家取名為“斯坦”的霸王龍的化石。曼寧眼前的斯坦顯然還未成年,它的體形還達不到彪悍程度。一頭成年的霸王龍能有十四五米那么長,最長可達20米,高可達5.5米,體重達7噸,而斯坦長12米左右,高3米多,頭長1米多。
曼寧留意到,斯坦和他在楊百翰大學所看到的蠻龍長得很相似,就外表看來它們有點像孿生兄弟,不過,蠻龍有著更為強健的前肢,而霸王龍的前足卻很細弱。如此纖弱的特征出現在霸王龍身上顯得極其不協調,至今科學界還未能給出合理解釋。
黑山地質研究院的研究員皮特·拉森告訴曼寧,霸王龍身軀龐大,不少人就認為它行動遲緩,其實不然。最新的科學研究顯示,它奔跑的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屬于絕對的掠食性動物,再加上它的血盆大口,恐怕沒有什么動物可以逃過它的追殺。尤其它那條又粗又長的尾巴,不僅是強有力的攻擊武器,還能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
“這頭恐龍或許可以幫得上你。”拉森指著木箱子上的一塊化石說。這是一塊恐龍上頜骨化石,它歸“蛇發女怪龍”所有。
“別看它看似不起眼,甚至像是縮小版的霸王龍,但是它卻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尤其它的嘴巴,既能上下開合,也可以左右擰動,可以一口咬斷其他恐龍的骨頭。如果我是你,我就會考慮借鑒這頭恐龍的結構。”
無疑,它和傳說中的龍也很接近。也許在200年前,歐洲人還不知道恐龍的時候錯把它當成了龍。
曼寧心目中的龍已經慢慢勾勒成形:它有著風神翼龍長達10米的翼展、獸腳恐龍強悍的腳爪、霸王龍威猛無敵的尾巴和蛇發女怪龍“一口制敵”的嘴巴……但這仍然只是推測。曼寧決定,他要到與美國接壤的加拿大卡爾加里地區繼續進行尋訪,或許,他能在當地土著那里得到更多更切實的收獲,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龍”至今仍“鮮活”地存在著。
現實世界中的龍
揚子鱷
揚子鱷為中國特有,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之一,現存數量稀少,瀕臨滅絕。在揚子鱷身上,可以找到早期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揚子鱷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的潮濕地帶。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本領,它的洞穴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度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幸存下來。
由于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以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怕又敬的心理。所以在古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它甚至有個別名,就叫“豬婆龍”。
蟒蛇
蟒蛇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類之一,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是退化后肢的殘余。這種后肢雖然已經不能行走,但都還能自由活動。蟒蛇還是世界上蛇類品種中最大的一種,長達5~11米,體重在50~160千克。
印度的網紋蟒或許就是古時候激發人們假想出龍的形象的一個原型。古羅馬的博物學家普利尼在游歷印度的行程中,自稱曾經看到了一條巨大的可以活活勒死大象的“龍”。現在人們認為普利尼所描繪的,很可能就是一條巨大的網紋蟒。而化石顯示,遠古的巨蟒身長可以達到13米,體重更是超過1噸,一口能吞下一頭牛。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蟒蛇僅比龍低一個等級,有時候蟒蛇也是能夠化為龍的。
科莫多巨蜥
它也有個與龍直接有關的別名,叫科莫多龍。它是巨蜥中體型最大的,也是現存最大的蜥蜴,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的科莫多島和鄰近的幾個島嶼上,瀕臨絕種。
科莫多巨蜥外觀十分丑陋可怖,口腔生滿巨大而鋒利的牙齒,皮膚粗糙,生有許多隆起的疙瘩,沒有鱗片。它體型巨大,成年雄性大約有3米長。它奔跑的速度極快,撲食動物時兇猛異常,巨大而有力的長尾和尖爪,以及帶毒的利齒是它的狩獵“工具”。它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細菌,而且其下顎發達的腺體能夠分泌毒液,這才是科莫多巨蜥巨大殺傷力的秘密所在。一旦被巨蜥咬中,即使是體型較大的牛羊也會逐漸中毒死亡,成為巨蜥的口中餐。巨蜥有一定的社會性,其他巨蜥也會趕來參加聚餐。盡管科莫多巨蜥非常可怖,但只是偶爾攻擊人類。
但是科莫多巨蜥的分布遠離東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很難想象它會和龍的造型取材有關。
翼龍
在地球上所有曾經存在過的動物當中,翼龍或許是和古代歐洲傳說中的“龍”最為相似的動物了。但在翼龍滅絕之時,人還沒有演化出來,它不可能是西方龍的原型,也許這只是個巧合。
翼龍是地球歷史上最早能夠克服地球引力的脊椎動物,它具有爬行動物的特征,沒有羽毛也可以飛行。翼龍的雙翼都是薄薄的皮膜,靠長長的第四根手指骨(翼指)來支撐。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風神翼龍。風神翼龍是名副其實的巨型怪獸,其翼展能達到12米,這使它成為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可以飛上天空的動物。而它的名字,有時也被翻譯成羽蛇神翼龍。
雖然與恐龍處于同一時代,但是它不屬于恐龍。
蛇頸龍
魚龍、蛇頸龍是和翼龍處于同一時代的生物,與翼龍不同的,它們是當時海洋的統治者。魚龍長得似魚,可能像鯊魚或者海豚那樣生活。蛇頸龍是在幻龍類的基礎上演化來的,四肢呈鰭狀,使身體不僅能向前運動,還能向后運動。蛇頸龍種類和數量眾多,分為短頸型和長頸型兩大類。短頸型頭比例較大,如發現于白堊紀的長頭龍體長17米,光頭就有4米長。短頸型非常兇悍,能夠捕殺體型較大的獵物。長頸型則是擁有一個長頸和小腦袋,長頸如蛇一般靈活,它的頭可以如尖刺一般沖入魚群對獵物進行追擊。但這樣的小頭使它無法捕獵體型較大的動物。
由于這些動物早已成為化石,它們也不太可能是龍的原型。
洞螈
在斯洛文尼亞,生活著一種神秘的生物,根據當地的傳說,這種生物就是初生的龍。
它是一種長相怪異的動物,長約30厘米,長有細小的前肢和腿,用鰓和肺呼吸。它終生棲息在黑暗洞穴的水中,時常將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氣。它沒有眼睛,皮膚粉嫩沒有色素,有趣的是,如果它生活在有光線的地方,它將擁有眼睛和褐色的皮膚,但是這眼睛不是完全的,缺失重要的視神經,仍然是個瞎子。
在這種怪異的外表之下,它還有更不可思議之處。它終生保持幼體形態,也就是說,它不會長大,但它的壽命可長達100多歲,比其他任何兩棲類動物都要長壽得多。而且,它可以在不進食的情況下生存好幾年。
如果你想找到它,可能不得不深入巖洞數千米,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黑暗世界,才能追尋到它的蹤跡。
它就是洞螈,因達爾文而聞名于世。達爾文在他的著作《物種起源》中,稱它們為“遠古生命的殘骸”。
恐龍
恐龍是動物中最為著名的“龍”,英文名為“Dinosaur”,來自希臘文“恐怖的蜥蜴”。
恐龍是地球歷史上最為龐大、最為成功的動物群之一,亦為翼龍、魚龍和蛇頸龍同時代的生物。恐龍大致可以分成四肢著地的蜥臀類和兩足行走的烏臀類。恐龍身體大小差異懸殊,巨型的恐龍是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陸地動物,如梁龍中的地震龍身長可達33.5米,重數十噸;而小型恐龍則可以小到鴿子那般大小,只有百余克。
盡管恐龍依然具有爬行動物特征,但恐龍在行走方式上已經進化,與蜥蜴不同,其肚皮已經離開地面,和現代哺乳動物類似。早期恐龍研究認為恐龍如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的,但后期研究表明,至少部分恐龍具有體溫調節的特征,特別是一些烏臀類恐龍體表覆蓋羽毛,以及骨骼內存在恒溫動物特有的血管結構;而大型的蜥臀類恐龍則較少具有這些特征。恐龍,至少有部分種類已經超越了一般的爬行動物。
1868年赫胥黎提出部分恐龍可能是鳥類的祖先,隨著化石的發掘,盡管還有少量反對意見,恐龍是鳥類祖先的說法正在逐漸被接受,以至于一些科學家已經將部分恐龍歸入鳥類。
褶傘蜥
褶傘蜥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森林地區的蜥蜴。正如它的名字,褶傘蜥的頭頸周圍,呈環形生長著一個可張開的皺邊皮膜。它生性較為膽小且神經質,受到驚嚇時,那個皺邊就會像雨傘一樣打開,好像頭部突然擴大了好幾倍,同時張開大口,發出憤怒的“嘶嘶”聲。這種虛張聲勢的行為,往往會把許多兇猛的動物都嚇一大跳。如果這一恐嚇手段還不能夠趕走敵人,褶傘蜥自己也會逃跑。它們在逃跑時只靠兩條后腿,并用尾巴保持平衡,像人類一樣直立著身體跑步。
成年褶傘蜥可以長到80~100厘米。它們以昆蟲、蜘蛛和小動物為食。
鬃獅蜥
這種蜥蜴也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森林地帶,全長約40厘米,食物以昆蟲和植物為主。
和褶傘蜥不同的是,鬃獅蜥頭部周圍的皮膚上長有大量長而尖的角質附屬物,仿佛獅子的鬃毛,也像是長了一圈胡子。在受到威脅時,鬃獅蜥下顎下方的一個皮囊能夠迅速膨脹起來,使它看起來更具威懾力。
和褶傘蜥一樣,鬃獅蜥也能用兩條后腿跳躍著奔跑。另外,鬃獅蜥還能改變皮膚顏色的深淺,以反映它的情緒狀態或者幫助自身調節體溫。
真龍現身
罕見的中國真龍標本
罕見的龍標本,收藏在大阪的瑞龍寺。 相傳明治十一年幕府時代,是由中國輸至日本。據發現這條龍的中國農民表示,當時他是經過河邊時看見這只奄奄一息的龍,立刻用木棍將它打昏,裝在布袋里。
大約三百七十多年之前,一名日本商人從中國的港口弄到手,轉讓賣給萬代藤兵衛做為收藏,萬代藤兵衛愛不釋手。萬代藤兵衛是有名的收藏家,生前于天和二年九月,他將龍捐給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所做的升龍箱。他的收藏包括人魚、河童。
營口墜龍事件
1934年的夏天,營口陰雨連綿,持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遼河水暴漲,遼河北岸的蘆葦塘變成了一片汪洋,魚蝦漂浮在水面上,空氣中飄散著一股強烈的腥臭味道。大雨過后,當時生活在遼河北岸的人們都能聞到葦塘內的腐臭氣味,但卻始終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一天,一個看管葦塘的人順著味道走去,在他扒開蘆葦時,驚奇地發現在蘆葦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看葦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張張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據說到家后他一頭扎到炕上,從此一病不起。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里處。
肖素芹:我9歲那年看到的,我在馬身上站起來,我爸扶著我,我站著看的。看到龍眼睛半睜不睜,它尾巴回過來綣著,兩爪子在前邊,你看兩爪子就像龍爪一樣一樣的。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意,為了使困龍盡快上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干。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里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里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后,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然而,二十多天以后,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尸骸。
收藏于日本瑞龍寺中的龍尾巴
被砍斷的龍尾巴?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所收藏,現保存于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中,其保存相當的良好,有三百七十多年歷史。
其身長約1米左右,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形巨大,只有三只爪,應該是水中蛟龍吧!后腳因退化短小,有蛇般的背脊,全身附有鱗片,被涂滿金漆。經過防腐過程制成標本,與傳說中的龍相比顯然小了點,是一尾尚未長成熟的龍。
遼寧老人公開4謎多長的龍形骨頭
2004年6月16日這一天,家住遼寧營口81歲高齡的孫正仁老人,帶著一件紅布包著的神秘東西來到了營口市史志辦公室。紅布揭開,展現的竟然是一個足足有4米多長的龍形骨頭!它一經披露,便在營口引起巨大轟動。據老人講,這是龍骨,自己珍藏多年。難道它們真是龍身上的骨頭?難道這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周從一(營口市史志辦主任):經過媒體報道之后,市民對這個問題都很關注。有的見證人給我們掛電話,提供情況和線索。
為什么這五塊骨片在營口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市民竟會有如此高的熱情,難道營口真的有龍降臨過?
韓曉東(營口市史志辦副主任):因為龍在世上可以說都是傳說中的東西,突然間出了龍骨了,大伙都覺得非常新奇。所以都想一飽眼福,看一下龍骨到底是什么樣。營口人對龍的青睞并不是僅僅由這個龍骨而來,實際上他們對龍所保持的特殊熱情已經維系了70年。早在70年前,營口在歷史上確實曾經發生過一次“天降巨龍”的傳聞。
韓曉東:我們單位這幾個同志到省檔案館翻閱《盛京時報》的時候,看到這條消息時我們首先是驚訝。這是1934年營口當地的一家非常有名的報紙《盛京時報》,在版面的中間,可以看到一篇配發照片的報道,題目為《蛟類涸斃》。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葦塘內日前發現龍骨,載往河北西海關前陳列供眾觀覽,一時引為奇談,以其肌肉腐爛,僅遺骨骸,究是龍骨否,議論紛紜,莫衷一是。”緊接著連續數日,當地報紙又發表了相關的連續報道,當時的營口水產專家判定此物為龍的一種——蛟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