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云
[摘 要] 《申報·自由談》因黎烈文而在新文學運動中大放異彩,黎烈文也因《自由談》躋身于編輯家行列。通過研究黎烈文主編的《自由談》,可以窺見他的編輯思想與特色:立足于“文藝進步和近代化”的編輯方針,以文取文、兼容并包的選稿原則,網羅優秀作家與培養文學新人并舉的作者戰略,以及重視策劃、編讀互動的市場策略,從中習得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 《申報·自由談》 黎烈文 編輯思想 編輯特色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6-0107-05
[Abstract] The literary supplement Shenbao Free Talking played an activ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literary movement because of Li Liewens efforts as an editor-in-chief. And Li Liewen himself also ranked among the famous editors as a result. From the study of Shenbao Free Talking under Lis general editorship, we can perceive his editing idea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serving “literature progress and modernization”, selecting manuscripts neutrally and objectively, gathering excellent writers and also cultivating new writing talents, and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marketing planning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ditors and readers. Nowadays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Lis experience.
[Key words] Shenbao Free Talking Li Liewen Editing Idea Editing Characteristic
1932年12月1日至1934年5月9日,短短的一年五個月造就了《申報·自由談》在中國副刊史和文學史上的永恒:副刊從此不再只是報紙的附屬品,現代文壇隨即進入雜文的全盛時代。老牌的《自由談》得以在新文學運動中大放異彩,主編黎烈文厥功甚偉,而作家、翻譯家黎烈文得以躋身于編輯家行列,《自由談》亦功不可沒。主編《自由談》時期是黎烈文編輯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研究此時的《自由談》,我們可以窺見黎烈文的編輯思想與特色,從而習得寶貴的經驗。
1 立足于“文藝進步和近代化”的編輯方針
《自由談》的革新肇始于史量才在《申報》的改革。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淞滬抗戰后不久,為適應國難當頭的形勢,史量才發表了《〈申報〉六十周年革新計劃宣言》(1932年11月30日),提出《自由談》“務以不違背時代潮流與大眾化為原則”。此時恰是黎烈文出任《自由談》主編的前一天,之前史量才已與他就《自由談》的革新做過探討,可以想見他對于這一原則也是贊同的。事實上,黎烈文第二天就在《自由談》的開篇文章《幕前致辭》里申明了這一點。他鄭重指出:“我們的生活之涵養,大有賴于文藝,而文藝之應該進步與近代化,需要進步與近代化,乃是當然的事實?!惫_宣布了堅持“進步和近代化的立足點”的編輯方針,表明與其前任不一樣的編輯風格和立場[1] ——既不“遷就一般的低級趣味”,也不“宣傳什么主義,將個人或小部分人的嗜好,來勉強大多數人的口味”,而是以文藝的進步和近代化來滿足大眾的需求[2]。其后,他又在《編輯室啟事》中多次表明,要將《自由談》辦成“一種站在時代前面的副刊,決不敢以‘茶余飯后消遣之資的‘報屁股自限”[3],堅決“不再刊登那些纏綿悱惻的文字”,而注重采用“聯系實際的文章,以及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隨筆、散文”[4]。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文藝進步和近代化”實際上包含了三層含義:(1)關注社會,即不空談,而以生活為要素,以實際為出發點;(2)緊跟時代,即不守舊,而以潮流為方向,以進步為追求;(3)服務大眾,即不為私,而以大多數人的訴求為焦點,以滿足公眾的需求為宗旨。
之后的《自由談》編輯活動也證明,黎烈文的確貫徹了這一方針。他準確地把握了當時的社會與時代,認識到三個方面的重點——民族危亡為大眾之所心系,國民黨獨裁、腐敗統治為社會之痼疾,民生之艱難以及民智之未開亦為有識之士所關切。于是,在他的引導之下,《自由談》的文章和言論幾乎都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他甚至從第一期開始就大量刊載反映社會主題和頗具時代色彩的雜文,如諷喻當局鉗制言論以致民眾不敢言的《今天天氣好?。 罚ㄈ~圣陶,1932年12月1日),抨擊富人假愛國的《“愛國獎券”》(行,1932年12月10日),揭露日軍侵華罪行、呼吁救亡圖存的《日本刀》(星,1932年12月15日)等。除此之外,他還直接以編者的名義撰文,發表了《笑》《哭》《怒》《罵》四篇短文(1932年12月2日至5日),對國民黨統治的黑暗、當局的不抵抗政策以及國際聯盟的為虎作倀大加嘲諷,對“偉大的民族精神”、“嚴正的批評”以及“無畏的反抗”大加贊揚。至于民生民智,則甫上任便刊出了《投稿簡章》(1932年12月2日),要求作者多投“討論婦女、家庭、兒童、青年等問題之文字”“科學與軼聞、發明故事及淺近有趣之科學介紹”“關于世界各國風土人情等之起源”等相關文章,且要求采用白話和新式標點,可謂既考慮到社會現實,又照顧了普通大眾的需求,而且適應了文藝發展的方向。
2 以文取文、兼容并包的選稿原則
黎烈文接手《自由談》時,剛從日法留學回來,長期旅居國外使他形成了較為進步的思想,加之尚值青年又無黨派背景,基本上沒有什么思想和社會方面的包袱。正因為如此,他才會以“非同人刊物”來定位《自由談》。而此舉在當時即便不是創舉,也應屬壯舉——非常的政治條件之下,刊物只有依附于一定黨派或者團體才有生存的可能,當文壇都被同人刊物獨占時,《自由談》能夠堅持“非同人”,實屬不易。
“非同人”的定位意味著中立的立場和兼容并包的態度。這顯然為黎烈文所重,不僅前述的《幕前致辭》中有所涉及,1932年12月12日的《編輯室啟事(二)》也特地作了聲明:“編者抱定宗旨,凡是合用的稿件,不問作者為誰,決定刊載;凡不合用的稿件,就是最好的朋友,也斷然割愛。自由談不是一個人或一部分人的自由談,這一點是編者敢請投稿諸君放心的?!边@實質上是向大眾作了以文取文、兼容并包的保證?!耙晕娜∥摹敝苯訉е铝烁寮碓吹亩嘣妥髡呱矸莸钠辗夯?。縱觀黎烈文時期的《自由談》,可以發現,作者基本上涵蓋了當時思想界和文壇的各種流派,如辛亥革命元老章太炎、吳稚暉,左翼或傾向左翼的魯迅、茅盾、胡風、廖沫沙、阿英、陳望道、樓適夷、鄭伯奇、王任叔、聶紺弩、周揚、唐弢、徐懋庸、瞿秋白、胡愈之、夏丏尊、周楞伽,海派的施蟄存、穆時英、張資平、葉靈鳳、林微音、章克標,京派的沈從文,論語派的林語堂、周作人,創造社的郁達夫、田漢,文學研究會的葉圣陶、鄭振鐸,無黨派的陳子展、曹聚仁、趙家璧,等等。陣容之強大,一時幾無能望其項背者[5]。
不同的流派主張不同的文藝觀念和創作手法,不同的作者在具體的文風上亦各自相異,由此《自由談》在體裁、內容、風格上也呈現多樣的變化。“就報紙副刊來說,《自由談》可以說是‘五四以來編得相當熱鬧、相當活潑的一個?!藗兊谝粋€印象往往為它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而驚嘆”[6]。其體裁多樣,異彩紛呈,除了以雜文為主要形式之外,還常有小說、隨筆、游記、書評、文藝評論、科學小品、翻譯、漫畫等。至于內容,則除了取自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之外,還主要體現在中西文化的并舉上,不但將國內文壇的各種論爭一一納入,如翻譯論爭、“京派”與“海派”論爭等,而且不時向公眾介紹日本、蘇聯、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文壇的動態及文學作品,如1933年2月17日的蕭伯納專號、1933年4月30日的《高爾斯華綏的筆耕收獲》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由談》的兼容并包也對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不但多年的夙敵都愿意在其上發表文章,而且對《自由談》內容不滿的人照樣能夠于其間談古論今。例如章太炎和吳稚暉是死對頭,終生不相往來,卻都在《自由談》上發表作品(章1933年10月12日發表《〈廬山志〉序》,吳次年8月1日發表《大眾語萬歲》)。又如大學生林希雋,“和雜文有切骨之仇,給了種種罪狀”[7],稱雜文為“雞零狗碎”,寫雜文的人是“以投機取巧的手腕來代替一個文藝工作者的嚴肅的工作”[8],也不斷地在《自由談》上發表雜文。此外,直接由《自由談》引發、在當時沸沸揚揚的“腰斬張資平”事件其實也印證了黎烈文是力行了“以文取文”的原則的。張資平的小說《時代與愛的歧路》本在《自由談》上已連載至1933年4月22日,后來因為內容低俗遭到讀者抗議,成了“不合用的稿件”而被黎烈文斷然停掉[9],結果竟引來了張對黎的人身攻擊,但黎烈文本人并未因此而屈服,其對原則的堅持可見一斑。
3 網羅優秀作家與培養文學新人并舉的作者戰略
初掌《自由談》時,黎烈文手中并沒有多少作者資源,但他很快建立了一支優秀而龐大的作者隊伍。究其原因,除了他個人的性格和品德因素[10]之外,還在于他實施了良好的作者戰略,從而既立竿見影又有長遠之效。
首先,他注重網羅優秀作家??锏呐d盛有賴于文章,而文章之精彩需要出色的作者來保證。為了贏得作者的加入,他主動出擊,多方設法。
(1)在《自由談》上不定期發布編輯啟事,闡明辦刊宗旨和選稿原則,邀請作者積極投稿,如前述的《幕前致辭》《投稿簡章》等。
(2)自撰文章,以文明志,以情促文,直接以本名、筆名(如烈文、六曾、達五、達伍、達六、李維克等)發表雜文、散文和譯文,展現自己的文學、生活態度和思想。例如,他于1932年1月24日在《自由談》上發表的緬懷亡妻的文章《寫給一個在另一世界的人》就曾感動魯迅,直接促發了后者的投稿[11]。
(3)善用紐帶作者,爭取文壇領袖人物?!蹲杂烧劇返某晒Γ艽蟪潭壬鲜且驗樽プ×唆斞负兔┒苓@兩位作家。而對他們的投稿產生推動作用的,除了黎烈文之外,還有郁達夫。黎烈文的改革勇氣和真誠態度打動了郁達夫,直接引發了后者的投稿(《說死以及自殺情死之類》,1932年12月24日至25日)。該文一經刊登,便引起了觀望中的茅盾的注意,促使他立即發來了與之相呼應的《“自殺”與“被殺”》(1932年12月27日),由此茅盾也成了黎烈文作者群中的一員。郁、茅二人令《自由談》增色不少,然而他們的力量在當時尚未達到一呼萬應的程度,于是黎烈文又請郁達夫出面向魯迅邀稿。對于郁達夫的請求,魯迅向來都是答應的,因此盡管自到上海后從未給日報投過稿,他也應諾下來。這次牽線搭橋雖然沒有帶來魯迅的立即投稿,卻著實將《自由談》引入了他的注意范圍。之后,郁達夫又做過多次催促,黎烈文的誠意由此漸漸傳到了魯迅那里并為他所接受,最終《自由談》也贏得了魯迅的信任。魯迅的加入使文壇的注意力馬上轉移到《自由談》上來,不久這份刊物便成了文人、作家的聚集地,雜文家、小說家、詩人、學者、畫家等紛紛參與其中,一時間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定時定額提供優厚稿酬,穩定作者資源。黎烈文時期,《自由談》的一般稿酬為每千字2—5銀元(達到了當時副刊界的最高水平),而核心作者魯迅則更享受優待——每千字6銀元(約合人民幣180元)[12]。稿酬是定期給付的,通常是一個月一結,集中在每月6日至10日、16日至20日下午2點到4點辦理[13]。一旦給付稍有遲延,即便只是一兩天,黎烈文也會及時向作者公開說明原因并道歉(如1934年3月7日的《編輯室啟事》)。可靠的高報酬為作者提供了較好的生活收入,同時也保障了稿源的穩定和優質。
(5)努力創造機會,加強作者、編輯之間的交流。主要的方法就是選擇合適的論題,引導作者撰文參與討論,《自由談》上經常出現的不同作者針對同一問題的文章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此外,黎烈文還經常自掏腰包,邀請知名作家參加聚會,商討文章的寫作和出版。如此一來,不但作者之間的互動增強了,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感情也拉近了,這對于后續編輯工作的開展顯然大有益處。
其次,他注重培養文學新人。刊物是否辦得出色,不僅在于有沒有好文章,還要看它是否培養了新人。黎烈文深知這一點,為了發掘人才,打造文學生力軍,他付出了不少努力。
(1)廣收外稿,為新人提供發表文章的途徑?!蹲杂烧劇烦松贁堤丶s稿件之外,多數是自投稿。新人的文章,只要符合用稿需要,便會刊登。許多年輕的作家,如唐弢、姚雪垠、劉白羽、周而復、司馬文森、柯靈、黑丁等,就是在《自由談》上發表了處女作之后,走上文學道路的?!蹲杂烧劇穼λ麄冏髌返恼J可,一定程度上促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
(2)從細節著手,鼓勵新人成長。在《自由談》,新人絲毫沒有感覺受到慢待,這在當時可謂一種難得的體遇。對新作者,黎烈文往往親自寄發稿費;生活有困難的,他還會寫信慰問并予以支持,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在《自由談》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編輯啟事,上面列著作者姓名,要求其與報社聯系,提供詳細的地址以便寄出稿費,而這些作者大多數是不為人知的新人。對新人待之以誠、倍加關懷,正是《自由談》培養出大批新作家的原因所在。
4 重視策劃、編讀互動的市場策略
黎烈文辦《自由談》,并不一味依靠作者和文章,他也重視市場、關注讀者。通觀這一時期的《自由談》,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強的策劃色彩。
其一,巧妙設置話題,以論爭活潑氣氛,吸引讀者注意力。關于《自由談》的論爭特色,曾是其作者和讀者的唐弢在文章里作了詳細介紹:
在黎烈文、張梓生編輯《自由談》時期,計算起來,這類論爭(包括問題討論)大概不下三十個吧。其中動員人數廣泛,文章發表最多的,如大眾語論爭、兒童教育論爭、小品文與“方巾氣”論爭;延續時間久長,先后反復最烈的,如關于翻譯論爭、舊戲鑼鼓討論、批評與謾罵論爭;學術性較強的,如“‘著教生克論”“《二十四史》”“《四庫全書》珍本”問題;具有理論深度的,如“藝術類”“諷刺與幽默”、寫實主義與第一人稱;命題嚴謹而措詞有趣的,如關于“女人與說謊”“基本英語”“‘三層樓與‘古董”的討論;表現輕松而意義重大的,如對“文人相輕”“京派”與“海派”別字與簡字的駁難;也有文藝界視為平淡無聊而社會上卻到處傳播,哄動一時的,如因“腰斬張資平”案、“詞的解放”案而引起的一系列“啟事”對罵……文壇景象,正反左右,一時都濃縮在《自由談》上[14]。
論爭的話題多由黎烈文從作者或讀者的來稿、來函中發掘得來,而論爭的促發則依賴于其高超的策劃手段:首先刊發具有爭議性的文章或直接在編輯啟事中進行論點引導,引起讀者和作者的注意,接著便有作者寄來大量的稿件發表看法,而受吸引的讀者為了解事態的發展則會不斷關注,于是形成了紙上筆戰、紙外觀戰的局面[15]。為了提高讀者的關注度,黎烈文幾乎是用論爭把《自由談》給串了起來。他圍繞論爭,精心編排稿件,適時予以刊載,使得刊物每期有整體性,各期之間有連貫性。讀者樂在其中,其隊伍也就由此發展壯大。
在論爭之外,黎烈文還善用其他吸引讀者注意的機會。魯迅投稿的第一天,他就以啟事提醒讀者:“編者為使本刊內容更為充實起見,近來約了兩位文壇老將何家干先生和玄先生為本刊撰稿,希望讀者不要因為名字生疏的緣故,錯過‘奇文共賞的機會!”受這句話引導,讀者大都會去讀這兩位作家的文章,讀完之后,明眼人都知道是魯迅和茅盾。如此一來,兩位作家的讀者便被抓住了,讀者策略也由此奏效。
其二,求問于大眾,重視讀者的直接參與。除了刊發文章之外,《自由談》還不時進行民意測驗,開展讀者征文活動。例如1932年12月“為測驗一般讀者對于當代世界名人之認識”而舉行的“當代世界十大偉人”的評選活動,就以讀者投票和懸賞征文方式吸引了讀者的廣泛注意,“一個月內收文稿534件”,評出了包括甘地、愛因斯坦在內的世界偉人和包括蔡廷鍇、馬占山在內的中國偉人。這次活動在讀者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評選結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民眾抗日救亡的呼聲。至于讀者的來信,黎烈文亦頗為關切,不但公開在刊物上致復,還特地開辟了“來函照登”的欄目,直接反映讀者的意見。對于讀者意見中的合理內容,黎烈文基本都會采納,例如《自由談》的方塊版式格局以及張資平文章的停發就是聽取讀者意見的結果[16]。
其三,引發“花邊文學”的閱讀風潮。黎烈文編《自由談》,既注重內容又注重形式。為使刊物顯得活潑而有生氣,他在版面編排方面也頗費了一番心思。他把每天一篇的雜文,分欄排成方塊,周圍添上些許花邊,擺在刊首的顯著位置,如此一來既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又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當這些文章逐漸成為大眾的每日必讀品后,這種排版方式也被沿襲下來,并被當時的許多副刊仿效。由此,“花邊文學”蔚然成風,竟成了雜文的代名詞,乃至被魯迅用作書名。
在黎烈文的努力下,《自由談》擺脫了單純的文藝性,升華為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反映社會精神生活,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刊物,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進步副刊的一面旗幟”[17]。并且,《自由談》的改革也使《申報》的發行量在短期內有了較大增加,成為《申報》60周年全方位改革中效果最顯著的一部分[18]。
可以看出,黎烈文的編輯活動是建立在社會和經濟雙效的基礎之上的。他追求進步,關注民眾,有著濃烈的愛國情懷,僅靠半個版面就對新文藝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當時的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與此同時,他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既重視作者又貼近讀者,保證了副刊的運作按照預定的方向進行,體現了高超的編輯控制能力和策劃技巧。這些對于今天的編輯而言,顯然還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 釋
[1]在黎烈文之前,《申報·自由談》長期由周瘦鵑任主編,專登消遣類文章,幾成鴛鴦蝴蝶派的同人刊物。
[2]編者.幕前致辭.申報·自由談,1932-12-01
[3]編者.編輯室啟事(一).申報·自由談,1932-12-12
[4]編者.編輯室啟事.申報·自由談,1932-12-19
[5]有趣的是,《自由談》革新后不久,由周瘦鵑主編的《申報》另一副刊《春秋》亦在1933年1月10日的創刊號上發表了啟事:“舊時投稿同志,仍希隨時惠稿,文體不論新舊,但以思想新穎、趣味濃厚為主……”??梢?,周氏在內容、文體上也開始追求多樣化。
[6][14]唐弢.序[M]//上海魯迅紀念館.申報自由談目錄.上海:上海魯迅紀念館,1981
[7]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M]//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
[8]林希雋.雜文和雜文家[J].現代,1934,5(5)
[9]編者.編輯室.申報·自由談,1933-04-22
[10]吳永貴.民國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183-189
[11]黎文刊發之后的第二期(即1933年1月30日,此前的26日至29日《自由談》暫時???,就登載了魯迅以“何家干”為筆名發表在《自由談》上的第一篇文章《“逃”的合理化》。此事經過,魯迅《偽自由書·前記》中有詳細記載。
[12]陳明遠.文化人的經濟生活[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111
[13]編者.自由談編輯部啟事.申報·自由談,1932-12-10
[15]例如,1933年7月17日《自由談》編輯室發表《“整理”歟?抄襲歟?》一文,針對昨日所登殘目《一部“剪影集”的世界文學史》指稱余慕陶抄襲鄭振鐸、趙景深著作一事,提出論點,并將余、趙二人反饋信刊出,以“請讀者公判”。此舉引來余、趙的復信,辯論由此展開。為使更多作者參與其中,編輯室又于7月21日發表《“剪竊”的清算》,要求余“提出有力的反證”,將“‘剪竊的糊涂賬算清”,從而引來了不斷的投稿。此后辯論又持續了4天,待讀者興趣稍減,編輯室又以“編者按”結束該辯論。可以看出,此次論爭完全是在編輯的主導之下進行的。
[16]詳見《申報·自由談》1932年12月12日及1933年4月22日的編輯室啟事。
[17]馮并.中國文藝副刊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296
[18]上海圖書館.近代中文第一報《申報》[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44
(收稿日期: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