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萬友
摘要:在初中化學里,分子間有間隔的實驗,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演示,并且有人對此實驗進行一些改進,但存在著現象不太明顯,藥品浪費嚴重,誤差較大等缺陷。本實驗的改進,克服了上述缺點,不僅進行了微型化處理,實驗的設計還相當巧妙。
關鍵詞:微型化;分子間隔;實驗改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6-0093-01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33
在人教版初中化學課本里對分子間間隔的演示實驗雖然刪除[1],僅僅以文字進行描述代替形象直觀的演示實驗,但老師還是習慣用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體積小于200mL來演示。實驗中可以觀察到:混合后,液體的液面接近于200mL處,縮小的體積不夠明顯,學生難以觀察清楚;另外,操作中需要兩次取液,三次讀數,實驗誤差較大,在實驗過程中,量筒里會殘留液體而損耗,從而學生對所做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產生懷疑,而且藥品用量太大,造成較大浪費。有人曾用容量瓶或滴定管做此實驗,實驗效果雖有改善,但是藥品浪費還是很嚴重。在滬教版教材(2001年)的“活動與探究”欄目中[2],改用玻璃管做此實驗,現象雖然直觀明顯,但還要用手指堵住開口的一端,顛倒數次。上面所有的改進實驗都要用手指堵住,部分液體會沾在手上,造成不必要的實驗誤差,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對此實驗進行微型化處理,巧妙改進,實驗效果非常明顯,現介紹如下:
一、儀器和藥品
20cm長的玻璃管一支(一端封閉)、滴管、細鐵絲、磁鐵、剪刀、水(加兩滴紅墨水)、無水酒精
二、實驗步驟及現象
1. 將細鐵絲用剪刀剪成約1厘米長幾小段,然后將細鐵絲捆起來,放進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
2. 用滴管向玻璃管中先加入約一半體積的水(預先加兩滴紅墨水),然后再用滴管向其中加入無水酒精,直到加滿為止,這時看到明顯的分層現象。
3. 用磁鐵在玻璃管的外面吸引鐵絲慢慢的上下移動,直到酒精和水均勻混合為止,這時看到液面明顯下降。
三、改進后的優點
1. 本實驗巧妙地利用磁力進行攪拌,不需要用手指堵住一端,這樣就避免水沾在手指上而造成實驗誤差。
2. 對實驗進行了微型化處理,不需要量取液體的體積,避免讀數造成的誤差,而且節約了大量的藥品。
3. 改進后的實驗操作簡單、方便、具有趣味性,實驗現象直觀明顯,便于開展學生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上冊)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9
[2] 王祖浩,王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