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
【摘要】跨文化交際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為有效地完成跨文化交際行為,交際者必須具備高層次的跨文化能力。那么,如何評價交際者的跨文化能力水平,以及跨文化能力評價行為如何實施,這成為跨文化研究領域不可避免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 評價
一、引言
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國際交往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必可避免的活動。根據國家旅游局在2016年發布的《關于2015年第四季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情況的公報》中可以看到,出境旅游市場該季度達到1383.85萬人次。另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4.59萬億元人民幣。上述數據表明,無論是旅游業還是國際商務都呈現大規模擴張的態勢,國際交往具有向全民推進的趨勢。因此,為增強國際競爭力,人們必須要具備跨文化能力,從而有效地在全球環境下行事。那么到底什么是跨文化能力,怎樣對其評價,這是本文主要探索的問題。
二、跨文化能力概述
“跨文化能力”這一術語于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隨后,跨文化能力研究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等地迅速興起。國內外學者(如Byram,1997;Deardorff,2009;莊恩平,2006等)從學術、商務和旅游等不同領域對跨文化能力的內涵、構成、評價和培養進行了探索。但是,由于學者們的探索立足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如語言學視角、心理學視角和社會學視角等),導致了學界未能對跨文化能力的內涵和組成達成共識,甚至出現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混用的情況。
從跨文化能力研究的綜述中發現,Byram(1997)的跨文化能力定義專家認可度最高,其內容概括為,“他國文化知識,本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流技能,語言交際技能,認知和互動技能,重視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批判性文化意識和自我意識等能力維度對于個體在特定跨文化環境中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有效得體的交流和互動起著關鍵作用”(轉引自吳衛平等,2013:582)。至于跨文化交際能力,Spitzberg( 2000: 357) 作了如下界定: “跨文化交際能力廣義地說可以理解為這樣一種印象,即這一行為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是恰當和有效的。”從上述兩個權威定義可以看出,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基本一致,都涉及語言能力、跨文化意識、思維能力、交際策略等主要方面,且都體現為交際有效性。因此,本文將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對等,避免術語混用。
三、跨文化能力評價
跨文化能力評價是指通過收集證據對交際者在跨文化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進行判斷和評估。跨文化能力的評價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涉及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和統計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雖然,目前已經開發出多種跨文化能力的評價工具(如問卷、測驗、檔案和量表等),但是這些評價工具是否能夠有效地收集到評價跨文化能力所需要的證據尚未得到充分驗證,而且每種評價工具都具有有限性,不可能全面測量跨文化能力的所有維度。那么,在跨文化能力評價的工作中,如何結合現有的評價理論和工具實施評價工作,需要進一步思考。
1.選擇優先評價的維度??缥幕芰τ稍S多子能力構成,評價任務不可能一次性評價所有的跨文化能力維度,這就涉及到優先評價的問題。這一選擇過程不是任意的,需要參考評價任務的目的,并與相關評價人員進行討論后方可決定。
2.說明評價目的。一旦優先評價的子能力確定下來,接著就是說明評價的目的以及測量目標。這一過程需要清楚地闡明被評價者能夠掌握的知識和能夠實現的行為,這不僅能成為評價者的評價標準,還能成為被評價者的跨文化學習目標。
3.建立評價團隊和制定評價計劃。評價任務的工作量很大,個人難以完成,因此需要從多個領域(教學、測試和評價)尋找專家組建評價團隊,這有利于更加準確評價結果的生成。一旦評價團隊組建完成,下一步需要制定可實現的評價計劃并選取適當的評價方法。
4.選擇適當的評價方法??缥幕芰Φ臉嫵梢赜泻芏?,針對每個要素,評價者都要選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因此評價工作需要結合多種方法。目前主要的評價方法包括:(1)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2)客觀評分的測試(如連線、判斷對錯和單項選擇等);(3)訪談和討論;(4)演示、角色扮演和模擬;(5)評價問卷。跨文化能力評價的發展趨勢就是采用多種方法,對被評價者進行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
四、結語
總之,跨文化能力的評價是一項較難的工作,在跨文化能力評價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但是跨文化能力的評價必須以適宜性和有效性為標準,全面地衡量被評價者的跨文化能力水平,為其認識自身的能力狀況和制定后續的學習目標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Spitzberg B.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In Samovar L A & Porter R E(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9th Ed)[C].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375-387.
[3]吳衛平等.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維度及評價量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8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