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劉娜 王治梅
【摘要】作為中醫奠基石,《黃帝內經》的英譯尤其受到中外譯者的青睞,迄今已經出現了12種譯本,在長達一個世紀的《內經》英譯史中,《內經》譯本不斷被完善,譯者的翻譯目的逐漸從介紹《內經》這一書籍轉變為了通過《內經》翻譯展現中醫文化;翻譯策略也從以讀者為中心的歸化向以原著為中心的異化傾斜。本文將以《內經》翻譯三個時期代表人物的譯作為研究基礎,來探究《內經》在這一百年來的英譯趨勢。
【關鍵詞】《黃帝內經》 中醫翻譯 趨勢研究
中醫學是中國獨有的醫學科學,是世界醫學體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認識到中醫文化的魅力和中醫學的神奇,并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使中醫文化“走出去”成為了中國政府文化 “走出去”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中醫文化的過程中,中醫古籍翻譯一直是一個重要途徑。迄今為止,已經出現英譯本的中醫古籍有《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本草綱目》,《千金方》,《金匱要略》,《東醫寶鑒》等。而作為中醫奠基石,《黃帝內經》的英譯尤其受到中外譯者的青睞,迄今已經出現了12種譯本。在長達一個世紀的《內經》英譯史中,《內經》譯本不斷被完善,譯者的翻譯目的逐漸從介紹《內經》這一書籍轉變為了通過《內經》翻譯展現中醫文化;翻譯策略也從以讀者為中心的歸化向以原著為中心的異化傾斜。以李照國為代表的近代《內經》譯者正在嘗試擺脫英美強勢文化影響,在翻譯中保持《內經》的中國特色,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歸化和異化的概念是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 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的。歸化是以目標語為歸宿,用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而異化則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王東風曾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一文中指出,“歸化與異化之爭,是直譯與意譯之爭的延伸,… 如果說直譯和意譯是語言層次的討論,那么,歸化和異化則是將語言層次的討論延續升格至文化、詩學和政治層面。也就是說,直譯和意譯之爭的靶心是意義和形式的得失問題,而歸化和異化之爭的靶心則是處在意義和形式得失旋渦中的文化身份、文學性乃至話語權利的得失問題?!?歸化翻譯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流暢地道的英語進行翻譯,在這類翻譯中,翻譯者的努力被流暢的譯文所掩蓋,譯者為之隱形,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被掩蓋,目的語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文化價值觀,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譯作由此而變得透明。而在異化的翻譯策略中,譯者和譯語讀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努力擺脫來自強勢文化的羈絆,堅持保留文章原味。
蘭鳳利曾經在“黃帝內經素問英譯事業的描寫性研究”一文中將“黃帝內經素問”英譯歷程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5-1950年,譯者身份主要為對《素問》及中醫學知之甚少的西方醫史學家,代表人物是Veith;第二階段是1978-1997年,譯者身份主要為在美從事臨床工作的中醫師,代表人物有吳連勝,吳奇父子等,最后一個階段是2001年至今,譯者身份多樣化,代表人物是李照國等。這些近代譯者對原著風格,內容各方面進行忠實再現,進行真正學術意義上的全譯。通過他們的努力,中醫著作逐漸從英美文化系統的邊緣地位向中心地位靠近。本文將借鑒這一結論,以三個時期代表人物譯作為研究基礎,來探究《內經》在這一百年來的英譯趨勢。
就翻譯文體而言,veith 與吳氏父子譯本都采用了歸化,因為中文與英語的巨大差異,這一點在所難免,因為中文講究簡潔凝練,而英語則講究完整具體,所以,當把中文譯為英語時,常常需要使用増譯,來達到譯文的連貫。因此,veith和吳氏父子將源文本缺失的句子成分補充,來幫助西方讀者理解。李照國的譯本也使用了増譯,然而為了讓西方人感受《內經》原文的簡潔有力,該譯本使用括號把増譯成分括了起來,說明它們是增加的成分。這是一種特殊的異化策略。它保留了中國特色,可以幫助西方讀者了解中文抽象簡潔的文體特點。當然,這一作法引起來了中醫翻譯界的大討論,批評者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多此一舉,沒有意義。然而,從傳播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值得稱贊的譯法。因此,從veith 與吳氏父子到李照國的譯者背景來看,前兩者屬于海外人士,一個西方人,一個美籍華裔,而李照國作為一名國人,相對于前兩者幫助西方讀者了解中醫的目的,更在意的是中醫文化的對外傳播。因此,可以看出,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意識到通過翻譯傳播東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內經》翻譯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從翻譯內容而言,veith 譯本由于譯者缺乏中醫知識,所以錯誤頻出,如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有一句: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這里的“尺寸”指的是寸口脈。而veith將其譯為 “feel the pulse at the pulse at the place of cubit(尺) and at the place of inch(寸)”。這樣的譯法不能不說是可笑,然而也從側面說明,當時的中國,各方面發展都相對比較落后,在傳播本民族文化方面,更是有心無力,因此,雖然《黃帝內經》是我國中醫之瑰寶,其翻譯也不得不假手他人,也就更不要提在翻譯中保留中醫特色的說法了。就吳氏父子譯本而言,在幫助讀者理解方面,吳氏父子譯本堪稱佳作,其中增加了大量對原作的解釋說明,甚至還增加了一些相應的中醫知識。對于不懂中醫的西方人來說,這個譯本詳盡具體,非常值得推薦,然而從忠實度而言,這個譯本則脫離了《內經》原型,成為了一本與《內經》相似的知識型教科書。這是對英美強勢文化的一種屈從。而李照國譯本多采用直譯,講究“以古譯古,文不加釋”,避免冗余翻譯,雖然這種翻譯給讀者閱讀帶來一定的困難,然而每個文化的輸出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總要有一個開始,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相信西方讀者會更加接受這種翻譯。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西方讀者對中醫知識的了解和接受度會加深,這也推動了異化翻譯法在《內經》翻譯中的應用,并從而進一步促進中醫文化的傳播。
從中醫特色詞匯翻譯而言,從veith,吳氏父子到李照國譯本,可以看到中醫名詞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兩套標準化的頒布,中醫翻譯正在超規范化邁進,這也給《內經》翻譯帶來了曙光。除此以外,隨著中醫文化的傳播,如今大量的中醫概念為西方人所熟知,如陰陽,五行等,因此,譯者也逐漸拋棄釋義這種歸化策略,而直接選擇音譯的異化策略。李照國譯本中大量使用的音譯異化策略,也是意在向西方盡可能多的傳播中醫理念,增加中醫在世界醫學中的影響力。
對《內經》的英文翻譯不是靜態的,也沒有終點,讀者對譯本的要求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黃帝內經》英譯的策略選擇也需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在某個特定歷史階段,譯者應該找到歸化與異化策略在《內經》英譯中的平衡點,在讀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達到最大程度傳播中醫文化的要求。同時,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和我國在國際地位的提高,《內經》譯者們也應該在翻譯中把弘揚中華文化也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打破英美文化霸權地位,讓英譯《黃帝內經》附上中國味,打上中國印,真正的達到通過傳播中醫文化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喜歡中華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lawrence Venuti.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朱安博.歸化與異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李照國.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5]王冰(注).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
[6]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
[7]蘭鳳利.《黃帝內經素問》英譯事業的描寫性研究(2)[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