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一節中,提出了若干政策導向,如“提升消費品品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反映在文化藝術上,就是要為文化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文化藝術精品,去掉浮躁、去掉單純的逐利心理,保持寧缺毋濫的“工匠精神”。
縱觀今日的時代文化藝術發展的態勢,文化藝術的內在價值,在商品經濟時代,正在受到經濟和商業的影響,而這就需要我們在處理文化藝術和經濟商業的關系時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文化藝術需要“工匠精神”。何謂“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著一種時代的精神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追求慢工出細活的品質。有人說得好:“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杜浩文,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