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黎婧
摘 要:什么是藝術?看似簡單卻長期困擾藝術家們的問題之一。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確定所討論討論的范圍之后,才能進行下去。
關鍵詞:藝術;藝術創作;米勒
中圖分類號:J11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62-01
“什么是藝術?”這一個藝術定義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哲學問題,與“什么是美?”的問題一起在當代美學成為一個主要問題,但是直至今日還未曾給出藝術的范圍和界限的清晰總結,藝術大家們只是對事物的藝術性給出了自己的感性判斷。所以說“什么是美?”與“什么是藝術?”在西方則被公認為是沒有實體的無限循環的命題。此前從狄爾泰都已經不去追究藝術的本質問題了,他認為,藝術只有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下才會有意義;藝術在人們的關注下才有其存在的意義,不存在沒有限定條件的藝術。分析哲學的先驅喬治·E·摩爾認為,“‘美不是一個自然客體,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學下定義的方式來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覺來把握”。①
“什么是藝術創作?”宋江斐認為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②也是藝術家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環境下,所形成的世界觀己為指導原則,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們運用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自己對藝術獨有的審美與鑒賞,通過藝術的語言與媒介,把一定的內容、形式轉化為藝術形象和作品的創造性活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類創造性自由發揮的過程。
藝術創作通常分為生活累積、藝術構思、藝術展現三個過程:(1)生活累積階段。作家總是善于觀察、感受、思考,并隨時將自己生活的積累記錄下來,并不斷的儲存和豐富。藝術家們也同樣如此,而在這一階段之后,藝術家在長期的積累后,某一時刻“靈感”突發的瞬間,創作的目標立刻被確定。;(2)藝術構思階段。畫家、詩人身處與林間溪水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之中,在感受美麗的同時,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也許就已經完成;而作家在寫作的時候,靈感乍現的一瞬間,人物、情節、感情均會噴涌而出,這也是一種瞬間的構思;而藝術家有意識地冥思苦想,更是在構思。藝術家在某一階段產生的創作動機,往往源于藝術家生活中的某一段經歷、一次遭遇或者一個視覺感受等;(3)藝術展現階段。藝術的展現基于一定的繪畫基礎上,但是技術層面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生活的積累卻是需要想法,創作構思更是需要一定的天分及機遇。只有在前兩個階段十分成熟的情況下,藝術表達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創作出有藝術性的作品。
1857年,弗朗索瓦·米勒創作的《拾穗者》,展現了十九世紀法國的農村生活景象,生動地表現了當時法國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是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作也是米勒風格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米勒精湛的畫作技巧在畫面之中展現得酣暢淋漓。乍看上去,只是一幅以農村生活作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以農場作為背景,三名彎腰繁忙地撿拾遺落在地上麥穗的農婦為描繪的對象。但深入繪畫技巧、畫面的構思、情感表達等專業性的研究后,就能體會到作者的用心良苦,背后的深意總能引人深思。
我們可以從《拾穗者》整個畫面中看到,無處不在的充斥著對比的色彩:遠近色彩明度的對比拉大了整個畫面的場景與虛實;人物與景物間,近大遠小的透視對比;中心人物的勞動場景同后方的草垛和農舍等物體形成的動、靜的對比;其中天與地的交匯之處的視平線與畫面左上方投射下來的自然光在線條上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空間的交錯,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與空間感,形成了強烈的視覺交錯感,是整幅畫面最經典的對比運用之處。而畫面左邊紅衣服的婦人,顯然沒有相同的效果,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不在中心位置上;第二,在明度上色彩不如中間農婦身著的紅色亮。尤其在對比之下,顯得左邊農婦的紅色衣服有些略臟,也是在色調的對比之下形成的效果;第三,明暗對比顯弱。崔劍認為:“我們同樣可以根據它們明度的不同,把它們氛圍亮、灰、暗三個等級。”③而中間的那名婦人白色的上衣最亮,卻搭配了整個畫面中明度最低的裙子。這一個角色上,白色的上衣和深色的裙子形成了強烈的明度對比,更加凸顯她的白襯衣。這種強烈的視覺對比之下,在這種強對比的人物旁邊,左邊的人物就更顯的弱化了。
綜上所述,我們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了解藝術: 第一,精神層面,把它看作是一種文化價值的體現,可以同宗教、哲學等同一而語; 第二,活動層面,藝術就是藝術家生活世界的客觀反映也是其精神世界的自我表現與創造; 第三,結果層面,藝術是客觀存在的,表現為藝術品,將精神世界附著于藝術品之中。所以我們一般都會認為,藝術是人們對抽象的精神世界和對客觀的現實生活的表達的一種表現方式,藝術活動則是在提煉與創造后展現的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形象的表達的過程。
注釋:
①何鑫.油畫思維轉變探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Z1):408-409.
②宋江斐.淺談如何培養個人的藝術修養[J].藝術生活·文藝理論,2010(11).
③崔劍.《拾穗者》畫評”[J].東京文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