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摘 要: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觀念以及生活狀態的總和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被傳承到當今這個時代,關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就是對我國的傳統服飾文化進行保護和創新。本文主要針對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及發展的創新進行系統的論述,對于傳統服飾的構成和特征進行調研,對其發展演變過程進行系統的總結,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大力度進行研究,將傳統服飾的文化內容進行有效地豐富,可以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為其增添動力。
關鍵詞:傳統服飾文化;保護;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20-02
服飾是根據人體自我保護和變換的要求,將自我外觀形象進行有效的美化,使人們的心理雙重需求得到滿足,是傳統服飾產生并且不斷發展起來。服飾不僅具有蔽體和御寒等人體保健等功能之外,還可以將自我外觀形象進行理想塑造,這是一種精神功能。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被渲染上濃郁的人文色彩,傳統服飾也成為人類文化重要的載體,無論是從人的生理需求還是在心理需求上,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地渲染,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進行有效地感悟,將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和發展帶來一套創新的路徑。
一、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和創新的意義
針對傳統文化,是人們在服飾方面,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務和精神財富,在我國的歷史長河當中,傳統文化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將一個地域的文化特征展現出來,利用傳統服飾,可以將一個地區的傳統思想全面的展示出來,傳統服飾可以被當作一種重要的載體,是傳統文化延續的表現,在各個民族和地區當中可以將自身的魅力展現出來,是地域獨特性的主要符號代表。
我國相關的規定中指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對于中國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財富是一種凝聚,可以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發展,是我國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發展先進文化的基礎。我國需要將文化產業進行加快,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可以使文化科技得到創新,使文化消費不斷得到擴大。
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不斷得到積累和洗禮,自身具備強大的文化底蘊。針對我國傳統文化底蘊較深的地區,我國已經采取措施對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地保護和開發。例如我國貴州的地區的苗族文化,將苗族文化的內涵進行充分的利用,將民族文化元素進行有效的創新,開發蘊含苗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融入傳統服飾文化,有助于其向外界進行傳播。國外的設計時很早的時候就對我國的傳統服飾進行關注,在一些時裝周上時常就會看到有關中國嚴肅的服飾,而刺繡、青花瓷圖案等已經被廣泛的應用。
針對我國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還處于在初級階段,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地域,只是將自身的特色進行維持,并沒有采取措施進行開發,缺乏基本的創新性。還有一些地區,因為過度開發,使其具備了過重的商業化,對于傳統文化的開發要理性,可以學習國外對于傳統文化保護的態度。
二、傳統服飾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變化,服飾文化也隨之不斷發展。從文化發展的方向出發,文化變遷可以看做是一種規律。接下來主要針對我國蒙古族傳統服飾的變遷,對其現狀進行描述,并且提出發展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借鑒作用。
(一)服裝款式造型的變化
針對我國內蒙古自治區,不同地區的蒙古族人穿衣具有不同的相同點,他們習慣穿長袍和靴子,但是不同地區的蒙古族服飾自身具有獨特性,傳統服飾具有本部族的特征,就是因為各個部落的服飾具有差異性,我國蒙古族傳統服飾才顯得豐富多彩。
隨著文化變遷,各個地區的蒙古族民族服飾也開始發生變化,在19世紀80年代以后,這種變化愈演愈烈,一些地區的男子長袍傳統的樣式就是寬松連身袖的形式,通過變異,開始具備袖窿分隔線,這主要是對于西服的一些特點進行借鑒。一些地區的蒙古族女子長袍,也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款式,在一件衣服的款式上邊,可能會出現鄂爾多斯女袍和科爾沁女袍的各種款式特點。蒙古族民間女袍的款式不斷發生變異,借鑒西式的剪裁工藝,將腰身和修型上采取收緊措施,這些具體的款式將傳統的服裝進行變異,獲得更多的蒙古族婦女的青睞。
(二)服裝材料的革新
服裝材料在服裝當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服裝造型的基礎就是服裝材料。蒙古族傳統服裝自身的特色十分鮮明,這主要是因為蒙古族人民自身的選擇特殊性。自然環境和生產環境以及審美因素等各種因素,對于蒙古族服飾材料運用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蒙古族傳統服飾主要是由各種皮革、毛呢、毛氈等組成。這對這些服飾材料,對于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和生產生活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針對其審美的角度,這類服飾和我國蒙古族人民的旗幟很吻合。
針對當前的蒙古族服飾的面料和輔料以及裝飾材料,和之前相比,不斷進行創新,服飾傳統的特色開始減少,大量的新型材料被廣泛的應用,綜合運用了大量的化纖材料等新型的服裝材料。當前蒙古族女士夏季的的服飾對于當今的潮流牢牢抓緊,采用的花色和面料和當前城市中的服飾基本上是相同的。而蒙古族聚居地區的特色材料卻應用的很少。例如薰皮袍原來在一些地區應用的比較廣泛,采用自制的薰皮制作而成,這種制作的工藝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又比較古老,當前知道這種制作工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因此穿著這種材料的服飾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現代的蒙古人開始從市場上直接購買制作的材料或者說直接購買現成的服飾。
(三)服飾習俗逐漸變得模糊
蒙古族是我國的比較古老的民族,其服裝的歷史也比較久遠,不同地區的蒙古族具有不同的穿衣習俗,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含義和功能。在蒙古地區,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的服飾具有很大的不同。針對當前的蒙古族人民,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對于傳統的穿衣習俗已經越來越模糊,很多服飾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在當今樣式繁多的蒙古服飾,已經開始不具備文化內涵
三、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和發展對策
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地保護和創新,就要對當前的服飾發展的情況進行把握,在現代建設的過程中,對于社會經濟和政治以及文化進行緊密的連接,提高對于傳統服飾的認同感。針對服飾文化,自身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服飾發展的途徑就是利用傳承和創新,針對傳承,要從自然環境和民族環境以及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開始著手,可以利用傳統的文化,發展當前的服飾文化,使其成為傳統服飾文化發展和保護的主要出發點。
(一)把我文化的內涵需求發展
以蒙古族為例,蒙古族文化長期熏陶,對于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點具有很深的影響,蒙古族人民具有安于現狀的思想特定,在服飾方面,其變革的步伐十分緩慢。因為蒙古族文化悠久的歷史,導致蒙古族服飾的豐富多彩,為傳統文化的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料。要把握具體的文化心理,需要找到服飾文化和現代時尚的結合點,這對服飾文化的各個結構的各種方面要把握好,充分開發利用服裝布料,進行有效的創新和設計,使其可以達到個性化的發展。
對其材料進行創新,要利用科技的力量,使新材料的發展提供條件。在開發利用服裝布料的時候,對于傳統服飾的舒適自然的特性要給予高度的重視,要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對于傳統的布料的制作工藝和方法要保留下來,。
對形式進行創新,要恢復傳統服飾的形式和樣貌,對于蒙古族的低于服飾特點進行有效的還原,找到其中存在的亮點,對設計進行創新,完善相關視頻和圖案的發展,在服裝設計當中飾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具有民族個性化的飾品具有很大的市場。
運用具體的圖案,充分利用傳統圖案,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圖案,具有蒙古族當地的特色,恢復和利用圖案的使用,在服飾上充分的利用,是對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最有利的方式。在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及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比例要把握好,不能過多的利用傳統文化,這樣一來,對于社會大眾的需求是一種脫離,延緩傳統服飾文化的發掘。
(二)找到傳統服飾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結合點
要知道傳統服飾的精華部分,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進行調整,對于科技的學習要給予高度重視,要積極學習新的技術,對于市場的變化要牢牢把握,將新的市場進行有效地拓展使當今的傳統服飾可以得到多渠道的發展。在本土服裝品牌的發展和創造當中融入服飾文化的內涵,服裝行業具有很強的功能性,但是又不單純是功能性的基本需求,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對其差異化要給予高度的關注,在服裝上融入地域的文化特征。人民大眾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及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傳播的方式要進行改進,充分利用當代的傳播手段,提高公眾的認同感。
四、結語
通過以上綜合的論述,主要是以我國蒙古族傳統服飾為典例,對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及發展進行系統的論述,并提出具體的建議,希望可以促進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琬麟.行走在“似與不似”之間——對民族服飾文化保護與創新發展的一點思考[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02).
[2]余鳴.文化保護與婦女脫貧——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未來發展模式構想[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9).
[3]高良,王子怡.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可持續發展——以中國服飾文化為例[J].藝術百家,2011(S1).
[4]葉宏,方艷,楊顏佳.花腰傣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社會工作介入——以新平縣戛灑鎮為例[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07).
[5]梁惠娥,張守用,賈蕾蕾.民族服飾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藝術初探——基于江浙滬地區民族服飾博物館的考察[J].東南文化,2014(06).
[6]楊素.民族旅游對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影響路徑分析——以維吾爾族為例[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5(04).
[7]彭逸凡,楊玲,侯超華,張毅.試論標準化在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以羌族服飾為例[J].中國標準化,2016(02).
[8]周朝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發展戰略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