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參
摘 要:地方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精神和文化精髓,深深根植于當地人民的現代生活中。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對空間環境進行改造和設計,以滿足使用需求和審美情趣的綜合藝術,它離不開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對現代的環境藝術設計起著重要的作用,將地方傳統文化融入環境藝術設計,真正實現環境藝術設計的創造性。
關鍵詞:地方傳統文化;環境藝術設計;審美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51-02
一、地方傳統文化對環境藝術設計現狀影響的研究
(一)地方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顯現
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內容豐富,不僅有儒家文化,還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這些文化經過繼承和發展,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地方文化。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復雜的工作,通過設計師的設計,目的是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環境藝術的設計風格和形式總是不同程度的受當地人們的審美、地方傳統化等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設計理念、設計藝術特征、設計水平等方面。一方面,地方傳統文化包括著豐富的藝術設計理念和設計思想,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重要影響,若能在藝術設計中合理利用地方傳統文化,不僅能夠為藝術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還能為工作創造設計靈感;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項全面的、綜合的、復雜的工作,只有不斷融合地方傳統文化元素,并結合相應的設計策略,才能真正體現環境藝術設計的創造性,也因此,地方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日漸顯現。
(二)地方傳統文化要素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歷程
在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時間雖短但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后,經過近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環境藝術設計已從側重于室內環境設計走向室內環境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并重的道路。
每個時代都具有反映自己時代特征的文化和藝術。當代中國環境藝術設計起步于七十年代后期,各階段的發展特點可以歸納為: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中國環境設計界(包括城市規劃、建筑、園林、室內、環境景觀、環境美術等)設計師們環境意識覺醒的年代。八十年代是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初始階段。設計多局限于室內設計。改革開放后旅游業首先發展,成為我國建設現代化旅館的高潮時期,其中出現一批好的設計作品,在滿足星級飯店功能要求的基礎上,在室內環境藝術氣氛與意境創造上都表現了不同程度的追求和探索,技術性細部處理水平也得到提高。然而,全國總的室內設計水平具有早期開放性特點,吸收外國設計作法,但不成熟,抄襲移植的痕跡還很重,獨創性也很少;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中國環境設計概念崛起和發展的年代。八十年代末,進入九十年代。室內設計走向民眾,開始為廣大民眾服務,隨著民眾收入的增加,要求改善居住狀況,以及住宅建筑發展迅速,掀起了城鄉住宅裝飾熱。這就是所謂的“三熱”—家庭裝飾熱、辦公裝飾熱、商店裝飾熱;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中國環景藝術設計向著國際化、多元化發展的年代。九十年代是中國室內環境設計開拓延伸到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的時期,設計觀念上,人們開始重視外部空間公共環境的開發和設計,注重環境設施的功能性和藝術性。隨著中國建筑業的興旺發達,以及房地產、旅游業、娛樂業的發展。建筑的外部環境設計開始提出并開始實施;居民樓的成片開發,房地產商和消費者更注重的是小區的公共環境設計: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如游樂園、民俗文化村、主題公園、度假休閑村等),大量的外部空間成規模的環境藝術設計給設計師提供了廣大的平臺。
二、地方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
(一)地方文化的社會意義與作用
地方文化是一種具有獨特性,空間性和綜合性的文化形式。它是指生活在這個區域內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對象化活動中,所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組織結構和道德規范,以及這種活動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典章制度、觀念形態、知識體系、風俗習慣、心理狀態、技術和藝術成果。地方文化經過長期的積淀,已深深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之中,對當地人的現代生活觀念起著引導作用,并影響著當地人的審美,有利于地域人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在現行設計思潮的影響下,全國諸多地區的環境藝術設計出現同樣的設計風格,喪失了地方特色。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正是由于不同的地方特征和不同的地方文化而形成世界的多樣性。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存留于城市的建筑之中,體現在地方的環境藝術設計之中,對城市的建造和設計風格起著無形的重大影響。地方文化總是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特色的精髓,因為它與本土一起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在時間中積淀。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刻而簡練地表達了地方文化在現實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二)國外設計師的實踐
1.日本建筑師——舟下健三強。舟下健三強調建筑的人性,丹下認為“雖然建筑的形態、空間及外觀要符合必要的邏輯性,但建筑還應該蘊涵直指人心的力量。這一時代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將科技與人性完美結合。而傳統元素在建筑設計中擔任的角色應該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它能加速反應,卻在最終的結果里不見蹤影……”這一最基本的理念是丹下在建筑實踐中始終堅持的信條。
2.意大利建筑師——馬里奧·博塔。馬里奧·博塔是提契諾學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根植于意大利理性主義和歐洲現代主義,將歐洲嚴謹的手工藝傳統、歷史文化的底蘊、提契諾的地域特征與時代精神完美地表現在建筑上。博塔關于建筑原型的重新論釋、重塑場所的理念、形式原則和建筑語匯的運用、有機統一的城市體系、歷史傳統的延續性以及建筑的隱喻性和象征性等等建筑思想和設計手法,都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和獨特性,他的建筑作品常常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而展現不同的優勢。他認為每一項建筑作品都有它相對應的環境,在設計建筑時,其關鍵是考慮建筑所轄的領地。
(三)相互融合的可持續發展啟示
環境藝術應當是作為傳統文化的客觀載體而存在,注重傳統文化和環境藝術設計的相互融合,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在設計中積極融入地方的傳統文化要素,另一方面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結合現代設計觀念,充滿時代氣息,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的前提下,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新發展與進步。
三、地方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應用中的策略及方法
(一)融合自然環境
現代環藝設計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從傳統的規劃、建筑、室內,到公園、廣場、街道、街頭綠地、自然保護區,甚至整個大地都是環境藝術設計的范圍。今天的環境藝術設計,雖然呈現一種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在設計時一定要使之與所在環境的總體風貌相聯系,因為一個城市或地區注定是要以環境個性的存在作為資源和文化價值的依據條件。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必須繼承與體現自身的地方特色,必須融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尊重地形、當地的氣候,甚至尊重當地的植物、動物,這些非常重要。
(二)引入當地文化
傳統文化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重要影響,設計中不能忽視其重要作用,應該結合設計工作的需要,將傳統文化元素恰當地融入設計工作中。我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集中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內容,因而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傳統文化的內涵,結合當地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特點,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合理有效地運用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中,促進設計水平提高。只有在設計中引入當地文化,才能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更好的滿足當地人們的審美習慣。
(三)現代要素的提取
傳統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設計中要結合時代特征,注重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接受傳統文化知識,另一方面要合理吸收和利用傳統文化,促進設計工作不斷優化與發展。環境藝術設計既要有傳統文化特點,又要充滿時代氣息,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的前提下,推動設計工作創新,促進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不斷發展與進步。
四、寧波地方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實例
(一)寧波文化內涵及其特征
寧波文化是一種具有獨特性,空間性和綜合性的文化。它是人們在寧波這塊土地上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寧波人民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征及地方風貌的總體形態。同時,它也是生活在寧波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對象化活動中,所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組織結構和道德規范,以及這種活動所形成的具有寧波特色的典章制度、觀念形態、知識體系、風俗習慣、心理狀態、技術和藝術成果。寧波文化的特色優勢,充分體現在江南水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等特色文化因子,他們是寧波文化的明信片。
(二)寧波地方環境藝術特征
地方環境的藝術特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它是對一個地域、一個時代的風俗及時尚的反映。寧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河姆渡文化、浙東學術文化、海洋文化、藏書文化、“寧波幫”文化以及甬劇、姚劇等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彰顯著寧波地方環境的藝術特征。寧波古建筑遍及寧波城區、郊縣和各重鎮,展示了一種不可多得的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是寧波的魅力所在。
(三)寧波博物館
寧波博物館是王澍建筑大師的作品。它是寧波城市文化的核心與窗口,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整個設計以創新的理念,將寧波地域文化特征、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使之造型簡約而富有靈動,外觀嚴謹而頗具創意,同時,充分體現“獨特性、藝術性、經濟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寧波市博物館建筑形態以山、水、海洋為設計理念。第一層為整體,但從第二層開始,建筑開始分體并傾斜,形成上體形狀。加上場館北部的水域,整個建筑似一條上岸的船。這種建筑格局體現了寧波的地理形態和作為港口城市的特色。博物館墻面通過兩種方式裝飾而成。第一種方式利用民間收集的上百萬明清磚瓦手工砌成瓦爿墻,體現了江南特色和節約理念。另一種方式利用竹條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現竹的紋理,體現環保理念。
(四)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博物館位于寧波市內的月湖西岸,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面積約2.6萬平方米,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這里環境幽雅,園林精美、建筑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審美角度來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從文化角度來說,建筑是立體的歷史。天一閣建筑群以美麗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寧波的傳統文化,詮釋了寧波的精神內涵。
★本文系2015年度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地方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研究——以寧波為例”(2015YGH095)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寧.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影響[J].產業與科技論,2011(10).
[2]谷林.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J].包裝世界,2010(06).
[3]屠辰飛.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才智,2014(12).
[4]汪喬.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回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07).
[5]徐碩.現代寫不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6]張玲.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設計,2015(10).
[7]奉隆瑜.淺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J].大眾文藝,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