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摘 要:東巴文是中國云南納西族所使用的一種文字。它是當地先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用于記錄、交流以及文化傳播的視覺符號。它具有鮮明的圖畫性和象形性,是云南人民生活的形象反映。蘊含著當地原生文化的魅力,折射出云南先民的審美理想。
關鍵詞:東巴文;設計
中圖分類號:H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75-01
一、東巴文的概述
東巴文是云南納西族所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中國早期象形字的一種。它既是一種文字符號,又表現為圖像化的形式,是云南元素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東巴文是一種比甲骨文還要原始的象形文字。通過“表意”和“表音”傳達文字意思。它共有1400多個文字,因此文字表達內容豐富,傳達情感細膩,記錄事跡詳盡,甚至能夠撰文、作詩。被譽為文字的“活化石”。之所以被稱之為文字的“活化石”,一方面是因為文字帶有強烈的圖畫意味,是文字“圖文一體”的原始狀態。文字憑借圖像的具象性來傳達內涵,另一方面是東巴文蘊含著納西文化深層的象征意義,這些意義圍繞著民間文化的“求生、趨利、避害”等吉祥象征意義展開,帶有明顯的原始崇拜和宗教崇拜的色彩。
二、東巴文的概述與造型特征
1.東巴文的造型特征。從造型藝術的角度來看東巴文。東巴文常常是獨立的單一使用狀態,很少與其它圖畫進行配合使用,這與其本身圖像式的造型密不可分。在文字的書寫時,運用竹筆和煙墨配合書寫于東巴紙上。為了使文字更具美感,在書寫好的文字上還施以顏色,主要以紅、黃、藍、綠為主。③隨著文字的發展,東巴文不斷的靠近于藝術,形成東巴書法這一藝術形式,不僅表現出東巴文字的文字之美,也體現出書法的線條美和形式美。這為東巴文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又提供了一定的契機。
2.東巴文的審美特征。東巴文屬于象形文字,顯示出極為明顯的圖形化特征,是“書畫同源”的集中體現。④它是圖形向文字的過渡,是一種既像文字又像圖畫的的混合現象。簡言之,東巴文在視覺感受上是直觀、生動而形象的,具有一種原始的粗拙質樸之感。在其審美特征上既包含了作為圖形的藝術之美,又包含了作為文字和符號的內涵之美。
三、東巴文的藝術之美
1.東巴文的藝術美。東巴文的圖形化特征體現出了獨特的藝術美感。一些文字極大的貼近于圖畫,在文字的造型上具有突出的圖像表意性特點,如同一幅生活圖景般象形而生動,表現出強烈的視覺直觀效果;一些文字則造型簡練概括,形成較為抽象的符號化特征,獨具形式美感。因此東巴文從再現到表現,從寫實到抽象,從模仿到概括,不自覺地創造出純粹質樸的美的形式,符合藝術的審美法則。東巴文中的“鶴”字的三種寫法,盡管三種文字的寫法各不相同,但是在造型上忠于對鶴的形象真實寫照。即使是對東巴文毫無了解的人依然能夠從圖像中了解文字的含義,藝術化的手法體現出了圖形的生動性與直觀性。東巴文“吉祥”的三種寫法,在造型上東巴文采用了抽象的傳統符號“卍”字符來表示,使文字具有了明顯的符號特征,通過藝術手法概括出了符號的形式美和抽象美。
2.東巴文的內涵之美。東巴文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僅因為其圖形化的造型具有強烈的藝術美,也因為其文字符號蘊含著當地深厚的民俗內涵和民眾情感。正如美國的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所說:“藝術符號的長久性是源于人類的情感。”東巴文具有明顯的“象形”與“表意”特征。其背后往往指向的是原始崇拜和宗教崇拜意義,也正是這些背后的“意”催生出了“形”。東巴文中的“舞”字,從形態上與現代的舞蹈造型完全不同。在字形上看,畫面上跳舞的人在手臂上裝飾著羽毛,其跳舞的動作也接近與巫術的表演,因此帶有明顯的原始色彩。所以東巴文在內涵上表現出明顯的質樸性和原生性。
四、東巴文設計藝術價值
1.宣傳當地旅游資源。東巴文是云南納西族的傳統文字,而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位于著名的旅游勝地麗江。因此東巴文與旅游業兩者便可以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借用麗江這一旅游勝地為發展契機,從而向游客宣傳東巴文化,使東巴文得以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東巴文作為當地特色文化的代表,展現出了原生文化的魅力,豐富了麗江的旅游。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到麗江來。而將東巴文作為設計元素融入到云南設計中,使未到云南的人領略到云南的原始魅力,展現出了云南的文化特色,成為一張旅游名片,達到宣傳當地旅游資源的效果。
2.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人們越來越追求民族性與本根性。在設計領域也刮起了一股“中國風”的浪潮。從北京奧運會的標志“中國印”到世博會的“中國館”,無不向世界展示著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對于東巴文在設計中的研究也是一種“回歸”與“創新” 的結合,是一種“文化自覺”⑤。因此與現代設計進行結合能夠很明顯的體現出其民族特色。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過從我們扎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才能打造出屬于民族的品牌。
參考文獻:
[1]木麗春.東巴文化揭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品田.中國民間藝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3]郭大烈,楊世光.東巴文化論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宋光淑.納西東巴文化研究總覽[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