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欣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時代與消費主義的來臨,西方藝術呈現出反形式的特征,對舊有的傳統形式規則進行大范圍程度的破壞、變形、顛覆和解構,以殘缺破壞完整、以異形破壞均衡和對稱、以駁雜破壞和諧、以散點透視的時間延續破壞焦點透視,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消解著各個藝術門類形式,同時也從反美學反形式的角度去張揚了反價值,并重構出適用于現代審美的新形式規則。
關鍵詞:傳統形式;反形式;解構;重構
中圖分類號:TU-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82-01
從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藝術世界涌動著一種反叛傳統、顛覆傳統形式規范的審美趣向,在這種審美趣向的推動下,藝術領域出現了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解構主義等創作思潮與藝術流派①,在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時期的藝術作品中無不體現著對于傳統形式的顛覆與反叛。在西方現代藝術中立體主義與解構主義都是具有重大影響的運動,而且都是以反傳統、反規則的姿態對傳統形式中的均衡、對稱、和諧、統一等進行挑戰,并在顛覆傳統形式的同時創造新的形式規則。
一、立體主義繪畫對形式的反叛與革新
藝術作品的形式取決于它對在其之前存在過的形式態度,新的形式不是為了表達新的內容而是為了取代已經喪失其藝術性的舊的形式。19世紀中期哲學家尼采提出“上帝已死”,“重新估價一切價值”,等反傳統理論,對藝術家反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繪畫藝術家,他們不再滿足對傳統藝術形式的膜拜與遵從,認為現代的藝術應該服務于當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新的藝術美的形式,在西方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反形式現象,它們希望從傳統形式脫離出來,用革新的藝術手法體現現實生活的社會意義。在繪畫領域中,印象主義是第一個將古典形式法則進行挪動的藝術運動,它看中畫家的視覺感受,強調以自然光的變化來表現內在的激情和印象,進而拋棄了靜態化的線條,色彩和構圖。譬如,莫奈《日出·印象》,印象主義的形式把一種未完成的動態感與不確定感引入藝術領域,從而拉開了西方現代藝術反形式的序幕。
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中,立體主義運動以反形式、反規則的姿態打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中所謂的均衡、對稱、焦點透視等形式規則,對傳統形式美法則進行了挑戰。立體主義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用多種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拋棄了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受非洲雕刻及塞尚繪畫的影響,不滿足于傳統古典藝術中和諧、對稱、均衡等舊有的形式,在繪畫《亞威農少女》,用幾何圖形進行構圖,將繪畫中的人物打散,變形,根據畫面的需求重新組裝一個新的畫面的形式,打破了傳統繪畫中合乎比例的均衡關系,將繪畫中人物的身體、臉部加以變形重構,拋棄了傳統藝術形式中的對稱原則。在繪畫中對大眾所熟知的物體進行解構分割,使變形后的單個形狀重新組合后給欣賞著一種陌生感,使欣賞著更容易感到變形對傳統經典的偏離,從而個性鮮明的感受到新式的反常化,喚起他們強烈的藝術感受。從古至今經典作品之所以經典,是由于它在被創作者創造出來時就與其他作品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它不遵從以往任何形式美的規則,以反常化的姿態創造出的新形式,它是一種革新派,也是一種反常化,1937畢加索創作壁畫《格爾尼卡》,同樣的運用反傳統形式構圖方法,用不規則的線條,以變形象征寓意的藝術手法描繪了法西斯的獸行,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在繪畫中畢加索打破了傳統的定點畫法和透視,畫面取消了內與外的對立,畫面中將打散的形體運用幾何線條進行重構,摧毀了畫框帶來的整體性,②強調原始的繪畫素材及最初的內容,畢加索根據線條的不同性質,對線條進行對比、疏密曲直等變化,從而使畫面具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畢加索把畫面中的人物五官、肢體進行互換、轉移與變形,運用黑白灰三種顏色突出造型因素,通過顏色的形式表現出畫面悲劇性意蘊。在這幅畫面中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畫面中運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并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交相輝映,有效的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無論是構圖形式還是色彩形式都體現了對傳統形式規則的反叛與顛覆。
二、解構主義中建筑形式的變構重建
20世紀60年代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倡導的一種反傳統思潮,德里達提出要徹底打破統治西方思想的邏各斯中心主義,顛覆傳統的行而上學的二元對立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此觀念的影響,一些建筑設計師通過對傳統建筑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完整、均衡、中心、永恒、理性等因素的消解來取得新的建筑形式,對建筑形式進行分解、變構、顛倒、破壞等方式,對建筑形式分解,再重構,以一種全新的面貌體現建筑的設計風格,將突破傳統建筑的形式禁忌,完全拒絕建筑風格所強調的完整、統一、和諧規范嚴謹有序的構圖章法,對傳統建筑中整體的徹底否定,對于個體部件形式的突出體現,將反傳統,反形式的差異美徹底呈現出來。用分解的觀念,強調打碎,疊加,重組,重視部件本身,反對總體統一而創造出支離破碎和不確定感。例如法國建筑師伯納德·屈米的《拉維萊特公園》設計理念深受解構主義哲學影響,屈米用點、線、面三種要素以機械的幾何處理方式、以體現矛盾與沖突。道路、建筑、主題公園、鋪地、雕塑、水體等各個景觀要素被歸入點、線、面三個系統之中,以明顯不相關的方式疊加,構建了一種新秩序,與傳統的設計整體觀,和諧構圖及審美原則相背離,這種結構與處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隨機性組合與偶然性,而不是傳統公園的序列與空間景致。解構主義對傳統建筑形式進行顛倒,反對形式,提倡將整體分解、將片段進行重新建構,認為設計可以不考慮周圍的環境或文脈等,那樣才能給人一種新奇感、差異美。1998年弗蘭克·蓋里建造《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他將整個建筑進行完全的打破,然后重新組合,形成一種所謂完整的空間和形態,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征,他重視結構的基本部件,認為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現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的本身總體風格的統一,而在于部件個體之間的充分表達,雖然他的作品基本部件上都有破碎的總體形式特征,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種破碎本身就是一種形式。
三、形式的潛在暫存
從哲學上來說,形式和反形式從來都是共生的,無形總是潛藏在形式之中,如同破壞總是暗藏于規則之中,新的形式總是試圖推翻舊的形式,特別是希望同這種形式的法則相對抗,但并不意味著,這種反抗就真的完全脫離、顛覆了舊有的形式規則,正相反,形式一直存在于反形式之中。例如,畢加索《格爾尼卡》,這幅畫在形象組織及構圖的安排,我們看到的畫面是非常紊亂的,完全拋棄了傳統和諧、對稱、統一等原則,但其實在構圖形式,畢加索運用了傳統金字塔式的構圖,畫面兩端相互平衡,整個畫面黑白灰三色,形成高度統一的整體性。再如,屈米《拉維萊特公園》,建筑形式通過點、線、面進行覆蓋延伸或斷開,將建筑各個元素進行解構,突出個體,這樣打破了傳統傳統建筑中心性整體統一設計思想,強調建筑設計中的偶然性,但他在解構的同時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具有重視內在結構因素和高度整體性考慮的,在公園的總體設計上屈米強調了變化統一的原則,雖然各體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反差,卻完全統一在建筑式總體形式規范中。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立體主義繪畫和解構主義建筑藝術雖然體現了反美學反傳統,追求差異,對既有的形式美既進行了質疑、顛覆與破壞,但它們在表現形式上并沒有完全的抹除了最基本的形式規則,而是在破壞顛覆既有形式規范,但創造了新的形式和形式規則。正是有了這種反叛的精神,才能夠讓藝術創作注入新的血液,彰顯反價值,讓人們從反理性的角度審視藝術作品,提升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秀昌.反形式·反英雄·反傳統——略論西方荒誕派藝術的審美趣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34).
[2]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陳世圣.拉維萊特公園的“解構主義”設計理念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2(31).
[4]程璐.分解顛倒變構重建——論解構主義在建筑藝術中的應用[D].沈陽:沈陽理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