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晶明
每當參加詩人們的活動,難免會遙想,古代詩人雅集時會是什么情形。報國無門、懷才不遇幾乎已成代代傳承的“寫作模式”,大家在一起喝酒傾訴捫虱而談。由于個人“風度”已成“文壇”風尚,所以不管是不是抱有如此人生觀,大家都得學做這樣的樣子。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即有生動描述。比如魏晉時詩人們流行吃一種叫“五石散”的藥,吃完藥以后非走路不可,謂之“行散”,凡詩人都以“行散”二字入詩。古代中國的詩歌史,其實就暗含著這樣的一代又一代的風尚。小詩人向大詩人的致敬方式,就是學做大詩人的風度和行為方式。魯迅在同一篇演講里說,“東晉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說是‘散發以示闊氣。就像清時尊讀書,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們剛寫了很多字的樣子。”不才明主棄、無人信高潔幾乎是古代詩人們自動鋪墊好的感情基調。屈原本來是官位不大的政治家,失意后成了詩人,盡管其詩讀之不易,但其決絕離世的方式卻成千古佳話,成為大眾皆知的詩人。初唐里年輕的王勃,北宋時年長的范仲淹,或憂國憂民、或恨自己不被人認可,都是一種“小我”中有“大我”的情懷。中國古代詩歌的思想與藝術都是代代相傳、有跡可尋的。
現代中國以來,從《女神》到《死水》,從《再別康橋》到《雨巷》,從馮至到卞之琳,從臧克家到賀敬之,現代詩歌的脈絡是清晰可辨、值得入史評說的。新詩盡管在文體上從最初的《嘗試集》開始,藝術創新上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卻一樣留下許多經典名篇,中國新詩在現代文學史上是時代吶喊的先聲。新時期以來,朦朧詩將中國新詩推向思想藝術的高度,佳篇名詩不但傳唱不衰,而且高度社會化,是同時代中國文學的制高點。此后呢?我更多看到的是變成小說家、編劇、散文家、書畫家的詩人。是亂“體”流行的詩歌風尚。想起蘇童的小說《肉聯廠故事》,寫詩的青年凍死在肉聯廠的冷凍室;余華的小說《戰栗》,失落的詩人再也不能享受當年的風光。中國詩人集體性的對詩歌本身的失望是少見的。的確有一些優秀的詩人,但他們被淹沒在龐雜的紛繁中,模糊了身影。詩人雷平陽把自己在一次詩會的發言定題為《有一條路,我打算一個人走下去》就頗有意味。詩人們行走在詩歌的道路上,卻很難找到同行者,他們要么遠離詩歌這條路,要么各人自認為自己可以獨自走一條道路。這是網絡時代無法逆轉的趨勢,也證明優秀的詩或詩人還沒有組合成一種偉大的力量。詩人于是變成了一個個孤獨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講,今天的詩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因此堅持選擇詩歌就更加不易。中國詩歌何時能匯聚成一種集體的力量,一種可以影響時代的詩的力量,這是需要繼續觀察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