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臺灣在經濟上創造了傳奇。地處北以南韓、南以新加坡為兩極,以日本為經濟軸心的貿易區域,經濟決策、科學技術、體制秩序、人民勞動、朝鮮和越南兩次戰爭中紛至沓來的美國資本,以及資本主義對抗共產主義所帶來的穩定的政治環境,造就了她的繁榮。日韓及臺都是美國的盟友,該區域可說是美國影響下、以日本為紐帶建立起來的。
現在,造就區域繁榮的政治環境行將結束。尼克松主義1969年表示(注:美國將避免越戰之類的軍事介入,第七艦隊減小在臺海峽的巡邏范圍),美國迫于壓力要從越南和南韓撤軍,另外是應對共產主義的態度轉變。
這種變化也有變好的可能。尼克松正致力尋求新的美中關系……臺灣的政治前景得到了平衡,過去美國的冷戰模式和政治對抗所帶來的對其行為上的自然、區域、文化和種族影響,將適當減弱。
這并不意味美國會對大陸攻臺坐視不理,只是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諒解,把威脅暫時擱置。但如果我們將視線集中在臺灣的政治而非軍事力量上來觀察,會得到何種結論?
臺灣政治發展的步伐跟不上經濟發展,仍是一黨獨大。強勢的蔣介石自1927年執掌國民黨以來已有44年,政黨架構和性質一直未變。在中國的一個省份里暫避,堅持自己才是正牌政府并隨時反攻大陸,這種姿態阻礙了政黨的改革發展。而蔣本人身體狀況良好,有能力阻止年輕一代政敵被培養。
也由此,外省人統治了本省人,國民黨對臺灣人民25年的隔離統治,戰勝了日本人50年的隔離統治。常從長期流放美國或旅日的臺灣人那里聽說臺灣獨立運動,這是臺灣原住民發起的嗎?無可置疑,他們希望在處理自己事務時有更多話事權,卻并非是要獨立。
兩岸關系無疑現在成為重點。……耐心作為美德,支持著兩岸。為了不使政治談判落空以致美德盡失、操戈相向,在每場談判中,毛澤東主席都極盡美德、充分施展妥協的藝術。
是否能達成和談?一份特別報告中,臺灣民眾給出了答案。生活水平比大陸高出三倍的人說,大陸微不足道;教育程度同樣比大陸高很多的那部分人說,大陸不可忽視。若謀求談判統一前,先細心探究這種政治生態和觀點,統一進程或會快些。
由孫中山發起的民族主義運動,現已成為一場恢復中華尊嚴和領土統一的斗爭,蔣和毛都在為此努力。這種推動統一的影響仍將起到作用,臺灣的未來,則取決于他們如何在將來數年里將它耗完。
(1971年10月8日《泰晤士報》)◆點評:冷戰時期,臺灣這艘“不沉航母”對美國的戰略地位可想而知。而臺灣也充分利用其“棋子”的特權,依附美國獲取了一定的利益。但時過境遷,在新的政治經濟軍事格局下,美國不得不重新掂量與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關系。現今上臺執政的臺灣民進黨若想重拾美日的庇護,能用的籌碼可謂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