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梅
3月1日,在陜西西安某小區內,一名女業主的遺體在一故障電梯中被發現,此時距離該電梯因故障停用已逾30天。警方調查后發現,造成當事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電梯維修方存在失誤,停電后沒有確認電梯內是否有人被困。
這一消息發布后立即引發網友熱議,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電梯數量迅猛增加,電梯困人事故時有發生。以貴州為例,全省每年約發生此類事故6500余起。
那么,如果不幸遭遇電梯困人,應當如何應對?
在貴州,你只需撥打12365救援電話就能及時獲救。
在全國率先試點“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
“我被困在電梯里了,電梯編號是027956。”2016年5月,在貴州安順進行的一次電梯困人事故模擬救援中,受困人員撥打12365后,19分鐘內便成功獲救。
救援之所以如此迅速,要歸功于貴州“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的應用。
2015年12月1日,貴州省質量監督管理局“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正式啟動。這一平臺依托“云上貴州·質量云”,利用大數據技術建設,被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批準為全國首批試點,貴州也因此成為全國首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電梯困人救援處置工作的省份。
此前,由于維保單位日常巡查不到位、維保作業走過場、應急報警電話無人值守等原因,發生電梯困人時,維保單位往往不能迅速趕往現場,受困乘客更多是求助于119,之后大多通過強行破拆電梯實施救援,不僅容易發生人員次生傷害,還可能導致電梯損壞。而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的應用,有效解決了這些難題,實現了快速、精準、安全的救援。
12365,12.3分鐘快速救援
那么,這一平臺是怎樣運作的?
據了解,貴州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采取互聯網+管理和互聯網+服務模式,將電梯困人救援處置和電梯監管、檢驗、維保管理等系統跨界融合,并在云端部署應用,構建起監管單位、公眾和企業參與安全共治的信息平臺,實現了“數據融合、動態指揮、科學救援”。
同時,貴州電梯應急處置指揮中心實施24小時人員值守,實現了全省統一接警,第一時間掌握困人信息、第一時間發出救援指令、第一時間指揮救援、第一時間進行調查處理。
因此,一旦有人員被困,只要撥打12365并提供電梯編碼,指揮中心就能迅速鎖定困人電梯準確位置、最近的專業救援隊伍和技術人員等信息,進行最優化的調度和指揮。同時,12365接線員會遵循專門的流程在受困者和維保救援人員之間傳遞信息,及時疏導受困者情緒。
之后,三級救援處置體系便迅速啟動了:簽約維保單位作為一級救援響應趕赴現場;若該單位30分鐘內無法趕到,則啟動二級救援響應,安排“網格維保”附近的維保單位前往;當一、二級救援響應均得不到實施時,公安、消防等部門則啟動三級救援響應。
數據顯示,從去年12月1日到今年6月2日,依托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貴州省共實施了2528次電梯困人應急救援,日均救援14次,累計解救受困群眾7248人,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平均時間為12.3分鐘,遠低于國家規定的30分鐘。
“身份證號”,動態監控電梯隱患
在我國,電梯運行壽命一般為10~15年,而超期使用、未經檢驗就使用或檢驗不合格仍繼續使用、電梯脫保后繼續使用是電梯發生故障的重要隱患,因此,對這些隱患進行排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但貴州目前在用電梯多達49173臺,如果通過人工排查,猶如大海撈針,既耗費人力,效率也很低下。現在,有了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就能快速高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在這一平臺中,有一個神奇的數據——電梯編碼,它相當于每臺電梯的6位數“身份證號”,對應著電梯制造單位、使用單位、檢驗機構、維保單位、投用日期、檢驗日期等信息,并且這些信息都被統一錄入平臺并存儲在“云上貴州·質量云”大數據庫中。
這樣,質監部門就能在“云端”隨時監控每臺電梯的“一舉一動”,及時排查安全隱患,進行電梯維保和救援。
在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臺的基礎上,貴州省質監局還搭建起了“電梯維保單位管理服務平臺”,將每臺電梯的維保記錄通過刷卡錄入平臺,督促維保單位落實主體責任。目前,全省在冊維保單位409家,已有339家通過平臺刷卡維護保養。
數據顯示,雖然貴州近年來在用電梯數量快速增長,但電梯隱患率卻從2013年的14.2%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4.96%。
掃一掃,電梯安全早知曉
除了“身份證號”以外,省質監局還給每臺電梯都配備了二維碼,乘客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獲得電梯的相關信息。
以記者單位大樓電梯為例,記者對電梯二維碼進行掃描后,手機上立即跳出“設備詳情”界面,顯示出電梯編號、制造單位、投用日期、維保單位等信息。檢驗信息則顯示該電梯已于2015年10月23日經貴州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院檢驗合格,可放心使用。
此外,點擊界面下方的“投訴”按鈕,可對“未按期維保、電梯管理差、開關門異常”等9類常見問題進行投訴,點擊“曝光臺”按鈕,還可查詢該電梯是否曾被查處過。
這樣,電梯安全與否,只要“掃一掃”,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你身邊的電梯是否安全?趕緊拿出手機掃掃吧!(編輯/余風)
電梯安全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