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姣
“我始終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在我讀書時對我的幫助,我要回來,盡自己的一份力回報家鄉。”在他樸實的言語里,滿是感恩的情懷。
于是,他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從教。他召集同事,帶領學生,手挖肩挑,硬是開辟出了數塊面積累計近十畝的基地示范園,種植了藍莓、獼猴桃、枇杷、酥李等8個優良水果品種。
他就是貴州省“千”層次創新型人才、果樹學博士,2016年貴州省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之一——楊芩。
朝夢想出發
農閑時,放牛,砍柴,挖土,挑糞,插秧,打谷,山里的農活,楊芩幾乎都做了個遍。從小生活在大山里的他,對跋山涉水、挖坑種樹別有一份熱愛,這也使他對農村有了一種特殊期待——改變農村風貌,讓窮鄉僻壤變成富庶之地。
可是夢想之路的開辟少不了鋒利的寶刀——知識。楊芩明白,農村的孩子要想改變命運有出息,就只有讀書。從江元哨小學到雙井中學,再到施秉一中,他一路攻城拔寨,成績驕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金秋,無數心血和汗水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楊芩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四川農業大學,成為全縣歷史上唯一一個考取“211”農業大學的農村學子。
考上了大學固然是喜事,但楊芩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家里經濟已十分困難,上大學要交的學費對整個家庭來說,無異于一筆天文數字,何況還有住宿費和每月的生活費,決計是湊不出來的,他已經做好了放棄讀書的決定,準備外出打工。所幸的是,這一情況被縣領導知道后帶頭組織捐款才籌到學費,解了燃眉之急,圓了他的大學夢。家鄉對他的支持,更堅固了他往后回家鄉發展的決心。
鐘情果樹學
在報考大學專業時,楊芩綜合分析了家鄉的氣候特征:黔東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的特點。全州境內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而土地以黃壤和紅壤為主,黃壤和紅壤PH值呈酸性,非常適宜藍莓、枇杷、桃樹、獼猴桃、板栗、梨樹和葡萄等經濟林木以及水果植被的生長和繁殖。
在楊芩看來,在家鄉發展果樹種植,對改變家鄉風貌極其重要。于是,最終他選擇了果樹學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4年后,楊芩順利地從大學畢業,并考取了公務員。此后,為進一步實現自己“果樹種植”的人生理想,楊芩克服重重困難,考取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的日子里,他博覽群書,遍訪名師,往返于實驗室、宿舍和基地之間,最終順利完成學業并提前一年畢業,成為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歷史上第一個提前畢業的學生。
碩士畢業后,楊芩婉拒了國內其他大學的邀請,放棄了優厚的薪資和舒適的工作條件,懷揣服務家鄉、振興家鄉的決心,毅然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黔東南,在凱里學院任教。即使在他再度到四川農業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也不忘為家鄉出一份力:他頻繁往返于四川和凱里之間,不計報酬,出色地完成了因凱里學院缺少教師額外安排他的教學任務。
碩果一路香
如今,楊芩已扎根于教學和科研六年,這幾年,他指導學生參加眾多有益的社會和創新活動,獲貴州省教育廳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重點項目1項、校級學生科研項目4項,為園藝學專業七十名同學參加全國花卉園藝師職業資格考試提供免費指導,使參加資格證考試的同學全部獲得職業資格證。
此外,他還一直從事園藝教育和果樹生長發育系統調控與生態栽培研究工作,結合地方產業人才和技術需求,將園藝專業和園藝學的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取得了突出的階段性成果。
楊芩在平凡的崗位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獲得了多項榮譽:入選貴州省“千”層次創新型人才、黔東南州州級拔尖人才、貴州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等。另外,他也是貴州省教育廳重點支持學科園藝學負責人,貴州省教育廳教育質量工程項目“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負責人,凱里學院重點學科園藝學學科負責人,先后被學校多次評為項目申報先進個人和優秀教師。
楊芩表示,在未來,他定將繼續秉持著回報家鄉的熱忱,一路向前,為家鄉發展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編輯/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