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興
摘要:"科教興國"早已成為我國長期的興國戰略,科技館是科普教育主陣地,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但最基本的形式還是講解,也是廣大觀眾所樂于接受的服務手段,講解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觀眾對科技館整體水平的評價。
關鍵詞:科技館;講解;因素
講解是以博物館陳列品為依據,由講解人員對講解詞進行提煉、選擇,運用語言藝術、講解技能和真摯的感情,直接向觀眾有針對性的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一種教育活動。而科技館是以常設展品和臨時展品等陳列品為依據,這種教育活動是講解員和觀眾之間,通過語言交流實現對展品內涵的揭示與欣賞。講解員和觀眾作為科技館教育活動中的兩個主體,影響著講解的成功與否。講解員既要研究自身要素,也要研究觀眾要素。
一、科普展品展覽的特性因素
講解既不是展品說明,也不是展示報告,更不是陳列展覽的復述或翻譯。講解員在講解常設科普展品展覽時,首先要把科普展品內容轉化為自己頭腦里的東西,利用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使陳列主題得到最好的展現,這是在講解詞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因此,講解員需要對科普展品常設展覽進行系統而全面地研究。
講解員研究科技館科普展品展覽的特性,一是要研究展品的特性科技館展品具有集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和創造性、趣味性為一體。所有的展品都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且用形象生動的演示具有趣味性,是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可操作性。科普場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看,我忘記;我聽,我記得;我做,我了解。通過每一個展品如何操作這種互動的教育方式,加深觀眾對科學的了解;展品安全耐用等方面的特性。二是根據展品陳列的形式和展覽的亮點,尤其是展覽意圖,來說明科技館展出每件展品是"為了說明什么"而展覽的。這兩點是講解員對科普展品展覽研究的基礎部分,也是最重要部分。講解員只有收集、掌握這些信息后,才能組織相關內容,擴充講解詞,完成講解工作,使觀眾在聽講解后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收獲。
二、講解員外在形象因素
當觀眾走進科技館這座科學殿堂,講解員的形象首先映入觀眾眼簾。講解員良好的形象,除了先天生理方面決定之外,更需要我們對形象的深刻把握和精心設計。
㈠姿態
姿態,是指講解員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待人、接物、行為、舉止等具體的動作方式,是否得體,能否體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質教養等精神內涵的外在體現。講解員應該注意保持端莊、典雅、得體的體態。講解的時候不能有任何小動作或與熟人打招呼,要面對觀眾半側身講解。站立時,抬頭、挺胸、眼睛平視前方,雙手自然下垂。走時,應該保持身體重心前移,上體正直,肩部放松,雙臂自然前后擺動,腳步輕而穩健。
二、著裝
服裝的美感,不單純在于款式的新穎、色彩和構圖的絢麗,還要與著裝人的體形、氣質及活動環境相和諧,是實用功能與美感的統一。觀眾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來感受文物美,因而講解員的著裝應與科普展品相輔相成。講解員的著裝既是對展品美的點綴與延伸,又是科技館社會形象的表征。因此,講解員的服裝要富于整體和諧感,款式、色彩、質地,應該是有統一的風格的,而且具有本館獨特的風格。同時講解員的著裝還要與科技館的建筑、展出的展品、展廳設計風格等科技館整體氛圍相一致。
三、講解語言因素
講解員是運用語言向觀眾講解陳列展品展覽的。講解員應該具有良好的嗓音條件和語言表達能力,用語言的藝術揭示展品背后的價值,用語言的魅力感染觀眾,讓觀眾得到一種藝術享受。這需要講解員對語言藝術進行深入探索,循規蹈矩,刻苦鍛煉,以悅耳的聲音并借助肢體語言傳播文化知識。所以,講解工作中所指的語言,既有有聲語言,又有手勢、表情等無聲語言,兩種語言相互配合,才能使講解工作得到藝術享受。
㈠有聲語言
1.普通話講解
普通話是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普通話的語音有它的標準和規范,講解員應該熟練地駕馭標準、規范的普通話。經常查閱字典,糾正讀音,注意區別漢語中多音字、同音字、兒話、變調等特殊現象,經常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或者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根據自己的發音難點選讀一些有針對性的繞口令來糾正發音,提高發音能力。
2.外語講解
隨著我國與世界融合,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如何接待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是講解工作者認真面對的新問題。一般科技館應該把培養英語講解員作為外語培訓的主要工作,每一個具體的講解員要學習哪種外國語,要根據各館具體情況而定。不但要學習該國語言還要了解該國文化。講解員在講解時適當地把中西方文化加以對比,找到中西文化交匯之處,聽的人也就容易明白、理解,講解效果就會很好。
(二)無聲語言
講解員與觀眾的交流除了有聲語言外,還有無聲語言。無聲語言
也叫形體語言,包括講解員的手勢、眼神及面部表情等。講解員恰當、合理地運用無聲語言,對調動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十分重要。
[1]手勢語
手勢可以幫助講解員表情達意,給觀眾以導向,彌補了有聲語言的不足,力求深觀眾對講解內容的理解。手勢的運用也不是隨便使用的,必須伴隨著講解員的有聲語言,自然恰當地指向展品,講有所指,講哪指哪。指向展品時,要注意指的位置應該在展品的一角,手勢的幅度應該盡量小并且不能遮擋住觀眾視線,使用手勢的次數也應當減少到最少。
[2]眼神及面部表情
眼神作為講解的形體語言,是講解員與觀眾交流的重要工具。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對人們溝通交流有著很深的影響。講解員要敢于并且善于和觀眾通過目光進行交流。在四目相視的幾秒鐘,你的熱情、誠懇、自信都己經傳遞給觀眾。在進行講解時,講解員的目光應該自然、穩重、柔和,不可以左顧右看,分散觀眾注意力。此外,眼神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講解員可以通過觀察觀眾的眼神,來判斷觀眾對剛才講過的內容是否滿意,如果觀眾的眼神出現"四處游離"就說明講解員應該轉換內容了。
四、講解情感因素
講解要達到最佳效果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講解情感因素。講解情感包括講解員本身的一般情感主要指對觀眾的態度和對科普展品及陳列的審美情感主要指對展品及陳列展覽內涵價值的認識。講解員的情感因素有時會通過其行為、表情表現出來,并直接影響到觀眾的參觀情感,從而影響講解效果。講解員與觀眾一接觸,產生了一個情感接觸與交流的問題。講解員對觀眾的情感通過其對觀眾的態度和行為直接表露出來,如果講解員對講解工作懷有積極的情感,熱愛講解工作,尊重觀眾,接待觀眾時熱情禮貌,觀眾就產生了被重視的心理,對講解員產生了信任,增大了聽取講解的期待值,有利于獲得最佳講解效果。在講解中,講解員用自己對展品及陳列展覽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情感,利用講解語言,藝術地表現出自己內心深處對陳列展品的情感,從而以豐富的情感表達感染觀眾,喚醒觀眾對科技文化的審美情感,達到增強講解效果的目的。
古語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言作為人類溝通和交流的工具,是講解員必須苦練的基本功。講解員只有經過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刻苦鍛煉,熟練地駕馭它,才能將科技展品有聲有色地展示給觀眾,奉獻給觀眾一場精彩的藝術講解。
參考文獻:
潘燕.在博物館中感悟細節,博物館研究,2014.
張頌.播音語言通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4.
于瑞珍.博物館之社會功能初探,科技博物.(臺灣科學工藝博物館),2010.
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