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勉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小企業的要素。
教學原理:
對小企業的特點、類型、作用以及相關統計數據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中做出現實的選擇。
什么是小企業
小企業定義的構成要素:獨立的管理、所有者提供資本、以當地經營為主、行業內規模相對較小。也有人是這樣定義的:“如果企業所有者能夠與其經營者直接溝通,與大部分企業員工(包括骨干)進行個別接觸,那么這個企業就是小企業。”“個人擁有和經營的企業”。“員工不超過50人的企業”(不同國家該標準會有差別)。
一些數據:據統計,在許多國家,高達99%的企業是小企業,超過40%的員工就職于小企業,而小企業創造的價值約占全部企業創造價值的40%;小企業創造了約75%的新崗位;50%的小企業在成立的頭兩年內倒閉;60%的小企業的啟動資金來自個人,如個人存款、親友借款;通過小企業創造就業機會所需的成本要比通過大企業低得多;小企業吸納了批發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大部分就業人數;在某些制造行業,小企業的銷售額和雇用人數占了較大部分。
小企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新企業存活期超過5年的機會只有25%;幾乎在所有國家,小企業都是創業者的樂園。
關注小企業的原因:小企業經營者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政治力量;很多人都與小企業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置身小企業的人員(雇員,有時也包括雇主)往往屬于社會下層;小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為婦女提供就業;小企業能夠減少貧困和促進經濟發展。
小企業生存戰略 :瞄準某一細分市場,局部策略,個別接觸(員工、顧客),不與大企業正面交鋒。
適合小企業進入的領域:滿足某個地區的需要,生產周期較短或特殊需求產品的生產,提供技術維修服務,提供個別服務,快速變化的市場。
小企業的五大優勢
1、個別接觸
消費者通常為人性化服務支付額外的費用。事實上,在許多行業,產品和價格的差別很小,人的因素已經成為主要的競爭優勢來源。
2、較強動力
小企業成敗的關鍵通常在于企業主本人,他們工作比較努力、工作時間長,投入的個人精力也比較多。與大企業員工的薪金和紅利相比,小企業的盈虧對于小企業主的意義要重要得多。
3、較強靈活性
小企業的一個主要競爭優勢是機動靈活。面對競爭環境的變化,小企業能做出快速反應。小企業的溝通路徑短,產品線較窄,工廠和倉庫就在附近,它可以迅速發現問題和機會并做出適當的反應。
4、較少官僚性
對于大企業的管理者來說,要把握企業全局是較為困難的。這就是所謂的“管理短視”。“管理短視”會造成多余的行為,并導致管理失效。在小企業里,很容易了解全面的問題,可以快速做出決策,而且也容易核查執行情況。
5、不太招搖
由于不太引人注目,小企業在嘗試新的銷售策略和退出新產品時,不會引起過多的不良反應甚至反對,大企業卻要持續不斷地面對控制權爭斗、反托拉斯法和政府規定等。大企業要想有點變化和調整也比較困難。
小企業的五大劣勢
1、資金局限
小企業常常會遇到資金問題,尤其是在擴張的時候。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大企業主可以享受“貴賓”待遇,小企業主卻往往感受像“二等公民”。小企業不可能使用像那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一樣的信用工具。另外,等待市場接受產品的過程,通常是小企業要渡過的艱難時期。
2、員工問題
對于相同的職位,小企業能夠為員工提供的工資、福利、機會以及地位,通常無法與大公司相比,因此對優秀員工的吸引力較差。小企業經營者由于必須集中精力應對企業的日常事務,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考慮企業發展的目標等重要問題。
3、直接成本較高
由于小企業在進貨時很難享受到與大企業一樣的優惠價格,也沒有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所以,其產品單位成本通常較高,但其間接成本有時或許能低一些。
4、所有的雞蛋都在一個籃子里
一個多元化的大公司在某類業務失敗后,仍然可以屹立不倒。然而,一個產品線單一或較少的小企業卻沒有那么保險。一個新產品的不對路、某個市場的突然受挫或者某個老產品的過時,都可能會使企業遭受重大打擊。
5、缺少信譽
公眾接受大企業的產品是因為它的名字廣為人知并且令人尊敬。而小企業每推出一個新產品或進入一個新的市場都必須拼命去證明,它的聲譽和以往的成功很難發揮重要作用。
課后作業:觀察我們身邊的小企業,他們生存下來靠的是什么?
(下節課預告:為什么要發揚創業精神?)
相關閱讀
國家經貿委等關于中小企業的標準
2003年2月19日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制定本規定。
二、中小企業標準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
三、本規定適用于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其中,工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本標準以外其他行業的中小企業標準另行制定。
四、中小企業標準為:
工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
建筑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3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4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6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
批發和零售業,零售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500人以下,或銷售額15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100人及以上,銷售額1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批發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1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
交通運輸和郵政業,交通運輸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3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5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郵政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1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4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
住宿和餐飲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800人以下,或銷售額15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4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
五、本規定中,職工人數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末從業人員數代替;工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產品銷售收入代替;建筑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工程結算收入代替;批發和零售業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銷售額代替;交通運輸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營業收入代替;資產總額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資產合計代替。
六、本規定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類所有制和各種組織形式的企業。
七、企業類型的確認以國家統計部門的法定統計數據為依據,不再沿用企業申請、政府 審核的方式。
八、本標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國家經委等五部委1988年公布的《大中小型工業企業 劃分標準》及1992年公布的該標準的補充標準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