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熔斷機制,也叫自動停盤機制,是指當股指波幅達到規定的熔斷點時,交易所為控制風險采取的暫停交易措施。具體來說是指對某一合約在達到漲跌停板之前,設置一個熔斷價格,使合約買賣報價在一段時間內只能在這一價格范圍內交易的機制。
熔斷機制起源于美國,美國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曾在1982年對標普500指數期貨合約實行過日交易價格為3%的價格限制。1988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與證券交易委員會批準了紐約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熔斷機制。根據美國證交會的最新規定,當標普指數在短時間內下跌幅度達到7%時,美國所有證券市場交易均將暫停15分鐘。
綜合來看,國外熔斷制度有“熔而斷”和“熔而不斷”兩種表現形式。“熔而斷”是當價格觸及熔斷點后,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停止交易;“熔而不斷”是當價格觸及熔斷點后,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繼續交易,但報價限制在熔斷點之內。
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發布指數熔斷相關規定,熔斷基準指數為滬深300指數,采用5%和7%兩檔閾值。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并于2016年1月8日暫停。
1月21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勇敢、直率地承認,熔斷機制“不是一個適合中國市場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