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素有“中東硅谷”之稱,這里有大量的引領世界級創新型公司,也是全世界技術轉讓、企業并購最為活躍的國家或地區之一。在這里,軍隊成了孵化器,農民也是科學家,海水變得甘甜如醴,沙漠亦能綻放綠洲。
美國、以色列和臺灣地區,被稱為世界上風險投資最成功的“二個半國家”。多年以前,筆者就曾經去過美國和臺灣地區考察當地的風險投資行業,但是對以色列較深的了解卻是近兩年的事情。
不久前,朋友給我推薦了《創業的國度》一書,該書由美國丹·塞諾(Dan Senor)、以色列的索爾·辛格(SauI Singer)所著。
巧合的是,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那幾天里,以色列著名高科技創業家和資深風險投資家埃利澤·馬諾拜訪了我公司,他向我們贈送了他今年出版的《從創業的國度到智慧的國度》一書。
讀完這兩本書,加上之前與以色列創業投資相關的人與事接觸,令我感觸良多。
創業精神帶來驚世增長
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初期,以色列人均生活水準僅相當于美國19世紀初的生活水平——“配給券,一周一個雞蛋,還得排長長的隊”是當初踏入這一國度的移民的共同記憶。然而,到2007年,以色列人均GDP已經在3萬美元以上,這個人口788萬,國土面積只有2.57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已經成為一個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強國。
這種驚世的增長如何發生?《創業的國度》一書之中給出了一種解釋——在該書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以色列人口少,國土面積狹小,而它卻是世界上高科技新興企業密度最高,最繁榮興盛的國家,超過了日本、加拿大、印度和中國”。
書的正文之中,還給出了一組詳細的數據: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風險投資是美國的2.5倍,歐洲國家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而與絕對數相比較,2008年以色列這個只有710萬人口的國家吸引了20億美元的風險資本,相當于英國6100萬人口所吸引的風險資本,或者德國和法國合計1.45億人口所引入的風險資本總額。
除美國之外,以色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多;2000年-2005年,以色列投入的研發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4.5%,而同期中國僅為1.4%。《創業國度》一書還談到,以色列已經形成了一種創業精神——以色列人似乎總是在急急忙忙地創造、堅持不懈地創業、同時對于創業失敗給予了很大的包容,正是這種文化氛圍,使得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容易誕生新公司的地方,同時也是全球最適合投資組建公司的地區之一。
政府扶持助推高科技發展
埃利澤·馬諾在《從創業的國度到智慧的國度》一書中總結了以色列風險投資的發展歷史和經驗。他認為,以色列風險投資行業的成功,核心在于很好的學習了美國高科技和風險投資行業發展的經驗,但這些經驗不是被簡單照搬,而是被以色列根據當地條件很好的本地化,并加以改善。
以色列的風險投資起步于1992年,最初的風險投資機構是由政府設立的母基金、公共投資基金和種子基金引導下設立的。1993年,以色列政府還撥款1億美元設立YOZMA基金,專門引導民間資金設立更多的商業性創業投資基金,通過杠桿放大對創業企業的資本支持。
不過,以色列政府參與商業性創業基金一開始就秉承如下原則:共擔風險,且不與民爭利。對與商業性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從不100%投入,如YOZMA基金對每家基金參股比例不超過40%,私人投資者占股比例60%以上。
但如果商業性基金投資成功,政府不分享商業性基金的收益,而僅僅是回收成本,讓民間資本獲取全部成功帶來的收益;政府需要基金和企業做的是:不斷證實其發展按原計劃進行,這期間政府提供助力,企業家決定發展方向。
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使得整個上世紀90年代以色列的風險投資行業都呈現高速發展,到1998年,以色列累計有90家以上的創業投資基金設立,基金規模達到35億美元,實際投資規模約30億美元,極大地推動了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到了2002年,有超過60家的風險投資基金在以色列建立,整個風險投資行業募集了超過100億美元的資金,完成了170億美元的企業間并購,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與此同時所有政府的初期投資都得以回收。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風險投資不僅僅推動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以色列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1987年,以色列出口僅70億美元,2006年上升為400億美元,其中高科技產品占55%。
與埃利澤·馬諾先生交流中,他也總結了以色列風險投資發展的經驗,認為“高科技發展的序列,沒有捷徑可走,以下步驟缺一不可:1、教育(根基);2、基礎研究(智慧);3、創新(創造力和新技術的研發);4、創業精神(產品的界定與開發);5、風險資本(依靠外部資金幫助公司實現快速發展);6、資本化(通過上市或并購實現企業資本化)。”
猶太人的創新精神
當然,除了政府支持、良好的風險投資運營模式、海外流散的猶太人的技術和資本反哺之外,以色列能成為創業國度與其國民極高的創新能力不可分割。《創業國度》的作者認為,以色列人的創新能力不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的“猶太人很聰明”,而有著其他深刻的原因:
一、以色列人不拘俗禮和敢于挑戰權威的文化習俗。這使得企業能夠真正擺脫管理上的官僚主義,激發每一個員工的思考潛力,而這對創新性企業尤其重要。
二、以色列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新領域的開拓精神。枯燥的兵役生涯后,以色列的年輕人常常都會用背包客的方式游歷世界。這種游歷增加了他們的見識,啟發了他們新的想法,對他們日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同時這種游歷培養的對未知領域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是科技創新工作所必備的。
三、對教育的重視和對精英教育的投入。以色列對教育非常重視,比如政府引導基金尤其重視對人才的支持和培育,同時因以色列軍事工業需要成立了精英培養項目,項目培養出來的人在退役之后把軍用技術轉化為民用、商用技術,大大促進了以色列的科技和經濟發展。
四、擁有跨學科知識面的人才和把各種知識“混搭”進行創新的能力。每個以色列人在職業生涯中總要擔任至少兩個角色,一個是預備役的軍人,一個是正常的商業運行中的工作角色。因此,以色列人能從角色互換中獲取更多不同的知識和經驗,并且把這些經驗和知識混搭使用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五、積極的移民政策給國家帶來了有冒險精神和專業知識的人才。一般情況下,愿意移民的人一定是愿意冒險的人,這些人愿意放棄一個確定的人生去博取一個不確定但是有想象空間的人生,這種精神就是企業家精神。專業知識和企業家精神的融合,成為以色列科技創新欣欣向榮的重要基礎。
當然,以色列人的冒險精神、創業經驗和政府對創業的支持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擬和模仿的,但我們至少能夠以管窺天。
今天中國正進入創新的年代,中國的人口是以色列的160倍,國土面積是以色列的373倍,無論資源還是周邊環境都遠遠勝于以色列,如果能夠多一點借鑒和學習以色列政府對創新支持、以色列的創業模式和退出模式,甚至可以學習一點點以色列人的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我相信中國的經濟將比今天更強勁。
筆者認為,以色列能夠創新中騰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以色列人的憂患意識,而這一點卻正是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正是古人告訴我們的道理。
(作者系深圳東方匯富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