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珪武



摘要:防滲漏始終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點難點之一,任何工程項目都難以避免被滲漏質量問題侵擾,本文主要對建筑工程地下室及外墻處易產生滲漏的部位提出若干做法,供交流參考。
關鍵詞:滲漏預防;地下室;外墻
中圖分類號:TU7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05—169—02
引言
滲漏質量問題為建筑工程質量通病,其主要集中體現于地下室滲漏及外墻滲漏,其特點為:排查難度較大、潛伏周期較長、整改難度較大、相對較難根治。針對滲漏質量問題,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做好事前控制工作,大面積杜絕后期滲漏隱患。本文將施工過程中較為有效的預防滲漏質量問題的措施,以節點構造做法為主的形式進行表述。
1地下室防滲漏
地下室防滲漏,確保結構自防水功能為重中之重。設計階段普遍要求地下室底板、頂板、外墻采用抗滲等級不小于P6的密實性混凝土。施工階段應嚴格把控,確保混凝土成品符合設計要求。
地下室砼澆筑的過程,應重點管控振搗工藝。振搗過程應均勻振搗,避免過振或漏振,導致混凝土不密實,形成滲漏隱患。尤其地下室外墻混凝土應多點、均勻、分層布料,禁止采用“趕漿法”,外墻底部及轉角、相交等節點,應加強振搗到位,避免混凝土產生蜂窩,孔洞等。
地下室底板、頂板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的保濕、保溫養護,對于預防混凝土干縮裂縫、溫度裂縫至關重要,忽略混凝土的養護工作是極不可取的。無論工期是否緊湊,混凝土的養護工作均必不可少。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及時大面積使用濕麻袋覆蓋養護。切忌因趕工期或放樣需求而降低養護標準、縮短養護周期,切忌為加快施工進度而過早上載避免因此產生裂縫。每一條細微裂縫,皆有可能受干縮、溫度應力影響等轉化為貫穿裂縫。因此,混凝土的澆筑、養護均應嚴格控制。
地下室外墻、水池均承受側向水壓力,側墻模板安裝應使用止水螺桿。地下室外墻、水池防水層施工前,應采用添加微膨脹劑及防水劑的水泥砂漿封堵螺桿洞口,封堵完成后,應使用噴壺進行專項養護。地下室外墻或水池防水層施工時,宜以每個螺桿洞口為圓心,增設直徑100ram附加防水層。
地下室后澆帶為地下室滲漏高發區段,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重點管控以下內容:
后澆帶混凝土應于澆筑前切實落實鑿毛及清理工序,鑿毛工序切忌于混凝土強度較低時進行鑿毛,如此將對周邊混凝土造成破壞,產生細微裂縫,對防滲漏產生反效果。混凝土澆筑前交界面應為清理干凈,無泥土、灰塵的鑿毛混凝土面,鋼筋表層、模板內部應用水沖洗干凈,不得留有任何雜物,確保新澆筑混凝土能與原有混凝土有效、緊密地結合。后澆帶應使用高于周邊一個標號的微膨脹抗滲混凝土澆筑,且應一次澆筑成型,不得留設施工縫。
地下室底板、頂板后澆帶宜設止水鋼板,止水鋼板施工時注意u型開口方向應朝向迎水面,如下圖所示。止水鋼板搭接處應滿焊,不得留有縫隙,止水鋼板完整、連續、閉合時,方可切實發揮功效。
地下室頂板首層回填土地面室內外分界處,如設計無高低差,在不影響使用功能及結構受力的前提下,應堅持要求設計單位調整,地下室頂板室內部分應高于室外部分不少于300mm,避免水源從首層室內外分界處滲入室內填土區域。
地下室頂板首層回填地面室內電梯井、風井、水電管井等連同上下層的部位,砌體墻底部應設與建筑結構完成面高低差同高素砼反坎,宜與地下室頂板一次澆筑成型,如無法一次成型,應底部不少于300mm高區域與首層地面板一次澆筑成型,確保新舊混凝土交界面高于可能存在的積水水位面。反坎模板安裝應使用止水螺桿,避免螺桿孔成為滲漏通道。反坎迎水面根部應抹圓角,設一道防水層,防水層水平延伸長度不小于300mm,豎向延伸長度與反坎同高,防水層應設水泥砂漿保護層。
2外墻防滲漏
大部分外墻反坎在設計階段己配合外窗、欄桿設計到位,但仍不能完全避免遺漏之處。外墻砌體與板面或其他水平面形成陰角處,如未設計素砼反坎,均應設不小于150mm高素砼反坎。所有外墻反坎均應與梁板混凝土一次澆筑成型,避免新舊混凝土交界處滲漏導致反坎失效,形成滲漏通道。外墻外部存在陰角的面層施工時,應抹圓角并設5%坡度倒水找向地漏或外部,宜增設涂料防水層一道加強防水處理,避免外墻根部積水或水順溜至外窗縫隙處,斷絕外墻滲漏的水源。
外墻砌體頂皮與結構梁板的交界處易產生縫隙,外墻砌體頂皮主要采用頂磚斜砌做法及注漿灌縫做法,如采用注漿灌縫做法,頂縫厚度宜為2cm—3cm,避免縫隙過大導致灌縫砂漿開裂。無論采用何種做法,均需待已砌筑砌體沉降穩定后,方可進行頂皮施工,避免產生縫隙。外墻砌體灰縫飽滿度應大于80%,避免不飽滿的灰縫成為滲漏通道。
混凝土的線膨漲系數約為砌體的兩倍,在相同溫差作用下,混凝土的伸縮遠大于砌體,易產生裂縫。外墻粉刷施工階段,不同材質交界面處應設鋼絲網。外墻預留拉結筋與砌體模數不符時,勞務人員易貪圖便利,將墻體拉結筋彎折、貼靠墻體,直接砌筑,此做法導致墻體拉結筋失效,且外墻砌體與混凝土結構的間距增大,極易形成薄弱點導致產生裂縫,應予以避免。
外墻門窗洞口四周(如門窗頂過粱、窗臺壓頂梁、兩側構造柱或護框等),混凝土結構在不影響門窗安裝及飾面層施工的前提下,宜做成內高外低的企口,企口寬度不宜小于50mm,如下圖所示。設置企口可大面積避免因外墻門窗邊塞縫不飽滿從而造成從塞縫處滲漏至室內。
門窗框材料與墻體材料的熱膨脹系數不同,門窗框與墻體的連接處易產生裂縫。外墻門窗與外墻結構、砌體、粉刷往往由不同班組施工,施工班組不同、施工材料不同,以及諸多因素,往往導致外墻門窗邊與墻體的縫隙成為防滲漏薄弱點。現場管理應加強管控,促進協調配合,確保預留洞口尺寸與實際門窗框尺寸偏差合格,過大則難以填充密實,過小則難以填充;應協調塞縫及收口的工序緊密搭接,各道工序工完場清。塞縫前應先將縫隙內清理干凈,不得留有灰塵、雜物;門窗邊宜使用添加微膨脹劑及防水劑的水泥砂漿,分層封填密實;門窗邊抹灰收口時,宜在室外側預留寬度和深度均不小于6mm的凹槽,使用硅酮密封膠嵌填密實。窗臺下口粉刷完成面宜設不小于10%且內外高低差大于20mm的流水坡度。
建設單位基于成本控制考量,上部外墻普遍不使用止水螺桿,一般采用普通對拉螺桿搭配PVC套管加固模板(安裝PVC套管時宜向外傾斜5%坡度,確保成型后的螺桿孔內高外低)。上部外墻不存在長期、持續的側向水壓力,螺桿孔的封堵易受忽略。螺桿孔封堵前,應先剔除可剔除的套管,避免封堵砂漿無法與孔內壁有效結合形成滲漏通道。外墻螺桿孔封堵不宣僅封堵表層,封堵后宜使用高壓灌注微膨脹砂漿或填縫劑注射至孔內填充密實,且使用噴壺進行專項養護。
外墻管線洞口、空調洞口等應由內向外5%坡度出墻,室內外洞口高差不小于10mm,借助重力,阻斷外墻水順洞口滲入內墻的通道。洞口室外部分高于室外地面(或陽臺、露臺、挑板等水平面)高度不宜小于200mm,避免室外地面水通過洞口濺流至室內。
外墻孔洞封堵,應根據洞孔洞尺寸區別對待,封堵前交界面均應清理干凈,避免無法有效結合形成滲漏通道。小于50mm的孔洞,可一次封堵;50mm~100mm的孔洞,應分二次封堵;大于100mm的孔洞,應采用細石混凝土封堵;封堵材料均應添加微膨脹劑及防水劑。洞口封堵模板安裝應于室內處開設澆筑口,確保封堵混凝土振搗密實,如下圖所示:
外墻粉刷前應將工作面清理干凈,噴涂界面劑,并對界面劑進行專項養護。外墻粉刷施工應管控工序,分道施工,嚴禁粉刷層一次成活。外墻所有外挑底部陽角,均應設鷹嘴、滴水線或倒角,不應有任何遺漏,確保水自然滴落,避免水向內順流。外墻粉刷完成后應切實落實養護到位,宜進行2h淋水試驗,確保均無滲漏后再進入下一道工序。
女兒墻根部至高于屋面建筑完成面150mm區段應于屋面樓板一次澆筑成型,可大面積避免屋面積水沿欄板底新舊混凝土交界處滲出外墻。
3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防滲漏應“堵”與“疏”結合,基層施工階段大面積消滅滲漏隱患,關鍵滲漏節點封堵密實,利用重力將水疏導至排水處,不積水。滲漏質量問題難根治,且整改代價大,但防治做法并不困難。切實按圖紙、規范施工,確保結構自防水功能不缺失;做好各種交界面、防水工作面的清理工序;確保易產生滲漏的節點不積水,合理適當地改善加強易產生滲漏的節點構造做法,均可大面積防治滲漏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