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先
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一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行為規則、創造制度環境的重要活動,立法工作毫無疑問也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確保立法造福于民,以良法促進發展、保證善治,是新時期擺在立法機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從上海情況來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立法中得到良好遵循,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大量法規,有力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民生持續改善。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整體轉型升級的加快,全社會利益訴求多元多樣多變等特點更為鮮明,給立法進一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來了新挑戰。
首要的挑戰,在于社會利益分化之后,立法機關表達、平衡、調整社會利益的難度在不斷加大。在以往社會利益趨同度較高的時期,立法尋求社會共識相對較為容易;但如今,面對同一部法規規定甚至一個條文的表述,往往會有許多不同意見交織碰撞,難以作出權衡取舍。
以修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為例。雖然大家在依法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暢通等大方向上“目標一致”,但談到具體立法需求,有車族與無車族之間,機動車駕駛員、非機動車騎行人與行人之間,看法觀點往往相距甚遠。比如,坐公交的希望公交專用道越多越好、越空越好,但不少機動車駕駛員卻提出,有的公交車道空蕩蕩的,為什么不能給其他車輛使用?又如,電動車是不少上班族和“快遞哥”的“最愛”,希望立法予以扶持,但不少人卻視其為橫沖直撞的“馬路殺手”,希望立法越嚴越好。再如,機動車駕駛員常抱怨騎車人和行人闖紅燈,但后者卻常抱怨車不讓人、不少路口“一看二慢三不過”,不少馬路變成自行車行不通的“斷頭路”,因而強烈呼吁給慢行交通保留一席之地……
諸如此類,在道交立法中可以舉出許多,在其他地方立法中也多見。要具體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審慎處理好不同社會利益的關系,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恰當平衡點。這既需要思想重視,也需要工作機制作為后盾。概括來說,就是要按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總要求,圍繞新形勢下社會利益的表達、平衡和調整加強創新。
首先,要注重社會利益表達的廣泛性。社會利益日益豐富多樣,如不下功夫廣泛收集,利益表達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好在現在互聯網事業蓬勃發展、信息化服務快速普及、大數據手段廣泛運用,為社會利益的廣泛表達提供了技術支撐。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盡管網上也存在“沉默的圍觀者”,但通過互聯網收集民意依然具有人數多、速度快、成本低等突出優勢,理應作為立法機關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像前幾天上海239條重點道路(段)嚴管亂停車的消息發布后,短短幾小時網民閱讀量就達30多萬人次、發表評論近600條。這種網絡群眾路線的覆蓋面和反應速度,是傳統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其次,要注重社會利益平衡的全面性。群眾表達的利益愈多,平衡起來就愈加困難。尤其是不同利益取向旗鼓相當之時,更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防止顧此失彼。就拿整治馬路亂停車來說,網民的觀點就多種多樣:有的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嚴管;有的認為不能以罰代管,應給臨時上下客提供方便;有的提出接送小孩臨時停車實屬不得已;有的認為關鍵在于停車位太少;還有人質疑道:同一條路有人收費處“合法”,無人收費處“貼單子”,難道有人收費就不影響交通?觀點爭鋒的背后,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制度設計:什么路段可以劃禁停黃線,什么路段可以設臨時停車位?決策前需經過哪些程序規范運作,實施后發現不合理該如何及時糾正?顯然,只有通過顧及從嚴管理與方便群眾的制度,才能求得最大的社會公約數。
最后,要注重社會利益調整的科學性。面對利益分歧,立法免不了要“在矛盾焦點上砍一刀”,但怎么“砍”既要講究技巧,又要講究依據;既要從實際出發,又要遵循上位法精神。特別是對那些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立法內容,更應讓公眾充分知曉立法機關作出決斷的理由。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召開立法聽證會、論證會、公開常委會審議活動、重點條款單獨表決、法規草案前評估等機制創新,都可以增強立法決策的說服力,使法規為公眾所普遍接受,使全社會更多感受到人民在立法中的主體地位。
(作者系市人大內司委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