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十九
在現代大規模養殖業興起之前,貂皮是一種非常昂貴的貨物,很多時候只有貴族才負擔得起。
舉個例子,《金瓶梅》第七十四回,潘金蓮跟西門慶私會的時候,問西門慶要李瓶兒的貂皮襖。西門慶道:“賊小淫婦兒,單管愛小便宜兒。她那件皮襖值六十兩銀子哩。”
六十兩銀子什么概念呢?明代正一品的大員,法定月薪也就是60兩零9錢白銀,至于最基層的正九品官員,一年只有40多兩銀子的收入,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買得起一件貂。
明代的貂,主要來自與女真的貿易。沒錯,貂的根據地,歷史非常悠久。
由于貂很貴,也一度被納入了公務員福利。明萬歷以前,“京師冬月,例用貂皮煖耳,每遇沍寒,上普賜內外臣工,次日俱戴以廷謝。”冬天遇到西伯利亞冷寒潮,皇上要給大臣們發貂皮耳罩,第二天大臣們都戴著耳罩去謝主隆恩。
這種福利,每次要花掉上萬貫的錢,到萬歷年間為減少三公消費就不發了。
明代雖然在達官貴人中流行穿貂,婦女也喜歡貂皮的配飾。但是貂、或者說皮草的大流行,還是要到清代。
把毛穿外面
清代統治者來自盛產貂的地區,也就把穿貂的風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按照當時的記載,穿貂也是講規矩的,不能亂來。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衣冠定制,寒暑更換,皆有次序。由隆冬貂衣起,凡黑風毛袍褂如玄狐、海龍等,皆在期內應穿。由此換白風毛,如狐皮、猞猁、倭刀之類,再換銀鼠,再換寒羊皮。皮衣至此而止。”
如果不按這個規矩來,是要被貴族老炮兒們恥笑的。
但是這個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清代奠定了今天穿貂時尚最重要的一件事——把毛穿在外面!
在清代之前,毛皮衣服一般不崇尚把毛暴露在外面,而是將毛面向里,外面包一層布帛。將毛向外,被稱為“反穿”,是暴發戶的可恥炫耀,不入流。
另一方面,反穿貂是少數人的專利,比如皇帝。紫貂的大衣,只有皇帝才能把毛穿在外面,其他人這么干,就是僭越,搞不好要殺頭。
但是皇帝作為王朝的時尚擔當,自然無法阻止別人效仿他。后來,宮里的人也學著反穿貂服,皇帝只好規定宮里穿可以,穿出去不行。再后來,達官貴人和商人也都學會了反穿貂皮,奠定了今天對貂的審美。
廣州人也愛穿貂
清朝對貂的另一個貢獻,是把貂的風尚傳遍了大江南北。
跟沙俄的邊境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貂皮輸入,以至于皇家庫存貂皮多達兩萬張,根本用不完,只能任它腐朽。于是,大量的貂皮流入民間,穿貂的時尚跨過黃河,再跨過淮河,再跨過長江。
在18世紀,有一個叫龔煒的學者,記錄他家鄉的風俗說:“余少時,見士人僅僅穿裘,今則里巷婦孺皆裘矣。”
請注意,這個人是江蘇人。也就是說,乾隆朝的時候,江蘇人已經非常流行穿貂,到了人手一件的地步。
今天一個東北人跟你說,他要販貂去廣州賣,你一定覺得他有病。但當時,廣州人愛貂的程度,絲毫不亞于今天的東北人。
乾隆末年,馬戛爾尼使團抵達中國廣州,被廣州人穿貂的愛好震驚了。他們記載說“這種衣服顯然不單是一種奢侈品,或限于上流人士,因為我們所見的皮衣服店很多,店里的皮料很豐富,如豹皮、狐皮、熊皮和羊皮都有……”
當然,隨著清朝覆滅,皇室引領的穿貂熱就逐漸從南方地區退燒了,現在普遍流行穿貂的,只剩下那些特別冷的地方。
順便扯個閑話。清代中國人對穿貂這件事如此熱衷,消費了大量的皮毛制品,俄羅斯人感到非常開心。他們不斷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區搜集各種毛皮,除了貂,還有海獺、銀鼠、海豹……然后賣到中國。僅僅在恰克圖一地交易的關稅,就占了當時沙俄一年關稅的20%。后來他們把阿拉斯加的海獺捕殺一空,覺得這塊地方沒啥價值,就當破爛賣給了美利堅合眾國。
這就是穿貂改變世界的神奇結果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