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中央1號文件中有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通化縣結合實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突出重點,夯實基礎,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一是加強農業種值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基礎上,以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為主攻方向。堅持市場為導向,強化政策引導,重點發展鮮食玉米、綠優水稻、特種大豆等,加快優化糧食種埴結構步伐。2016年全縣調減玉米2萬畝;到2020年,全縣調減1(1萬畝,平均每年調減2萬畝;增加鮮食玉米種植面積7萬畝,總面達到12萬畝;增加特種大豆種植面積2萬畝,其他作物1萬畝。
二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加強規模化經營主體的監督管理,扶持一批有特色、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規模化經營主體,提高縣域農業的規?;⒔M織化程度。2016年,家庭農場、合作社數量分別達到87家、480家,增漲20%和5%,農民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比重達到24%以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比重達到20%以上。
三是提高農業科技應用能力。整合土地資源,加快土地流轉速度,建設高標準農田,穩定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整合建設資金,創新融資機制,大力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全縣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10萬畝。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農業物聯網服務體系。
四是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加快農民職業化為目標,以農業生產服務、農村讓會管理為主要內容,培育一批以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立志扎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縣域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2016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10人,預計到2020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500人以上。
五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把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主要任務,結合生態縣建設,加強農業面原污染防控、加快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推動全縣農業向綠色、循環、高效方向轉變。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能力。到2020年,全縣農作物化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達到9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0%以上;全縣秸稈利用率達到96%以上;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保持在30萬畝,有機、綠色食品基地總面積達到12.7萬畝,年均遞增6%。全縣主要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97%以上,無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
六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現有農業資源、山水風景、地域文化、鄉土民情,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為抓手,促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及服務業有機融合,使農村一二三產業互促互動、協同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到2020年,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達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