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雅婷 欒立君
摘要: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政策主要是根據我國的糧食保障安全制度和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雙重任務與目標。要基于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生態的高值農業等三個原則,從法規政策和技術體系上制定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政策,其發展的主要政策包括:貫徹并落實中央文件,制定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及財政補貼政策;從根本上立足于各地區的農情并且大力發展低碳農業體系制度;對低碳低成本的農業技術進行推廣,并且發展低碳農村合作組織;對低碳農業的外部環境進行優化,并且提高人們對低碳農業的認知意識。
關鍵詞:低碳農業;政策;法規;技術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0.003
當今社會,化石能源是支撐人類社會經濟與生產活動的主要能源之一,由此引發的高碳經濟產業,導致了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這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國在很多年之前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低碳經濟的理念和思想在農業應用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應用,為我國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1 我國農業發展階段及環境問題
1.1 中國農業發展的四個階段
我國農業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先后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分別是高產的階段、優質的階段、高效的階段和安全可持續性的階段,每一個農業發展的階段都有其自身的目標和特征。我國的農業發展在不斷進步,但環境保護問題也逐漸變得嚴峻,所以制定發展農業低碳的法規和政策是有必要的,是目前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1.2 農業發展與環境惡化
目前農業科技在不斷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態環境問題,在農業的生產中只是強調以糧為綱,而忽視了農業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低碳農業發展的提出,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2 低碳農業內涵與國外低碳農業發展現狀、模式及內在聯系
2.1 低碳農業內涵及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內在聯系
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是低碳經濟的三大主要特征,尤其是對于農業生產來講,低碳生活意味著高產出、低損耗和高效率。當前農業低碳政策已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前提,而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也存在著較大的聯系,但是始終要圍繞著農業低碳而發展。
2.2 國外低碳農業發展現狀及模式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全球農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逐步的增長,而美國環境署估計,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率低于全球農業生產活動排放量的1%。據不完全統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占據著巨大的比重,而農業生產活動產生的一些對環境有害的氣體也占全球排放量的10%~20%之間。加拿大在農業低碳生產的改革制度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有效地減少了二氧化碳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美國對在長期耕作受到土壤的風化及腐蝕的農地采取了保護性耕作和休耕的方式,以達到儲存土壤的有機碳并做到重新吸存的目的。
3 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對策
3.1 貫徹農業發展低碳理念.完善低碳農業政策法規支持體系
雖然我國的農業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隨之而來的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問題也在不斷的加重,這需要我們貫徹農業低碳的發展理念,建立健全農業低碳發展的制度和方針,把農業低碳發展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去解決。
3.2 立足各地農情.大力發展區域低碳農業適應技術體系
發展低碳的農業經濟,首先必須要在農業發展領域對低碳技術進行大力的推廣,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同時要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加以確切的分析,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3.3 發展農村低碳農業合作社。優化低成本低碳農業適應性技術體系
發展農村低碳農業合作社,可以有效地避免環境的惡化,其根本的核心是資源和能源的利用,并在技術上創新和制度上的創新以及人們對農業生產發展理念上的轉變,農業低碳發展的根本核心是重視農業的多樣化和多功能,而優化低成本、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3.4 優化低碳農業發展外部環境.完善全民認知推廣體系
提高群眾對低碳農業發展的認識,有利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群眾是農業生產生活中的主要載體,所以對于農業低碳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關部門應提高群眾對低碳農業發展的認識,全面對農業低碳發展進行完善和改革。
4 結論
對于低碳農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相關部門的努力,更需要群眾的共同參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和技術體系,群眾也應積極配合農業低碳發展的相關政策,同時要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優先考慮環境污染問題,使農業生產環境得以改善,盡量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以達到保護環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