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剛 余方平
摘要: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為吉林省落實《農村金融改革綜合i<-~Sg案》、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介紹了“保險+期貨”模式的基本原理和試點案例,并結合吉林實際,提出了開展“保險+期貨”試點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價格保險;期貨;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02.6 文獻標識碼:A 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0 022
近年來,我國涉農保險公司積極嘗試推出以現貨或期貨價格為基礎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為農民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增加收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2015年發布的《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綜合試驗方案》明確提出“支持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在吉林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積極推廣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對于豐富吉林農業保險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義。
1 “保險+期貨”模式的基本原理
“保險+期貨”的基本原理是保險公司基于期貨市場上相應的農產品期貨價格,開發農產品價格險;農民或涉農企業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的農產品價格險,確保收益;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場外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風險;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在期貨交易所進行相應的套期保值操作,進一步分散風險。
與傳統期貨或期權工具相比,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不需要占用農民保證金、也更易于農民理解和接受;此外,保險公司以期貨市場真實價格為支撐開發相關產品,也找到了風險對沖的渠道。在實際運作中,保險公司與農民簽訂保險協議,并與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簽訂場外看跌期權買入協議,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在期貨市場利用復制期權的方式對沖風險。
2 “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情況
2015年8月,在大連商品交易所和大連保監局的積極推動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上海新湖瑞豐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與錦州義縣桂勇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華茂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開展了“保險+期貨”模式試點。
2.1 產品的內容
2015年8月,兩家合作社向保險公司購買了1000噸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1601合約為標的的玉米價格保險,目標價格為2160元,即當玉米期貨價格低于2160元時,合作社即可獲得市場價格與目標價格之間的差額賠償(見表1)。調整。
2.2 保險的效果
2015年8月后玉米現貨市場價格從2140元/噸,下跌至1810元/噸,以參保的1000噸玉米測算,如不購買價格保險則合作社將損失33萬元。由于理賠結算價低于目標價格,合作社最終得到保險公司賠付的24 14萬元,抵扣保費支出,合作社最終獲利12.56萬元。保險公司由于通過購買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場外看跌期權,因此沒有受到損失,得到了保費和場外期權之間的價差利潤。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在通過賣出看跌期權獲得權利金的同時,通過期貨市場鎖定了下跌風險,自身也有一定的盈利。
3 “保險+期貨”在吉林省推廣的政策建議
3.1 將“保險+期貨”列入綜改支持重點
與傳統價格保險產品相比,“保險+期貨”模式,為保險公司提供了對沖渠道,且標的價格由市場自發形成,因此保費形成機制透明、保費成本偏低。因此,吉林省應考慮將“保險+期貨”列為農產品價格保險的主要推廣品種,在有條件的涉農縣區進行重點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模式。
3.2 加大“保險+期貨”的財政支持力度
通過財政補貼降低農產品期貨保險產品費率,既是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關鍵,也是探索農產品價格補貼的新途徑。一方面,可以由省級財政出資,專項支持“保險+期貨”試點工作,對保險公司按照保費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從而間接降低涉農主體保費成本;另一方面,有選擇性地探索嘗試爭取從國家直補部分拿出一定數額全額支付保費,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替代原有補貼模式。
3.3 加強“保險+期貨”的基層宣傳推廣
一是逐步引導涉農主體根據期貨市場價格確定種植規劃,并及時與保險公司簽訂相應價格保險合同鎖定收益;二是積極推廣現貨貿易定價期貨化,參考國際農產品現貨市場“期貨點價”定價模式,推動玉米等農產品價格更加透明化、公開化;三是加強對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產品的推廣,鼓勵農信社開展保險代理服務,組織開展農村金融經紀人培訓,為涉農主體開展綜合性金融服務。
3.4 開展“保險+期貨”產品的再應用
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及農信社等金融機構對購買期貨價格保險產品的涉農主體給予一定的信貸政策支持,適當降低貸款利率、提高農產品倉單的抵質押率,降低涉農信貸融資成本。鼓勵吉林省各“糧食銀行”購買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產品,降低糧食銀行運營中面臨的價格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