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飛
摘要:經過多年的發展,遼西地區日光溫室蔬菜迅速發展,已成為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本文旨在對遼西地區日光溫室蔬菜的病蟲害的幾種傳播途徑進行分析,并對綠色防控進行簡要的闡析。
關鍵詞:傳染性病害;生理病害;蔬菜蟲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0.052
日光溫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但由于設施內環境的固定性和土壤多茬栽培及利用率高等因素的影響,溫室蔬菜病蟲害發生率相對較高,包括傳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蔬菜蟲害,對目光溫室內蔬菜作物病害防治技術進行簡要闡述,旨在保證人們的菜籃子安全。
1 傳染性病害的途徑與防治措施
1.1 空氣傳染性病害發生的條件
日光溫室內濕度對作物是否發生空氣傳染性病害影響很大,在高濕條件下病害較多。溫室內處于病原菌繁衍的濕度條件的時間長短,決定病害的發生程度。因此,可通過開窗換氣、膜下滴灌、取暖加溫等措施改變設施內的濕度,抑制病害的發生。在較低溫度條件下也會發生病害,因此應加強日光溫室內溫度與濕度的監控管理。
1.2 防治措施
在經常發生病害的種植地塊中,防治病害的關鍵是選用抗病性強的作物品種的同時人為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在沒有抗病品種的情況下,應選用對主要病害有相對抗性的品種。采用煙劑、熏蒸劑等劑型對相對密閉環境中的栽培作物防病有一定作用,在傍晚進行噴霧增加室內濕度,使保護設施密閉一夜,對防病效果較好。
1.3 土壤傳染性病害的發生和防治措施
溫室內栽培的作物種類少,長期連作,使土壤易發生傳染性病害。作物發病后又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要加強生態防治。通常用增施有機肥與輪作的方式提高地力,人為創造有益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土壤條件。此外有些病害還是通過種子傳染的,溫室內的作物生長用土全部進行消毒或用無病菌的土壤,但土壤病害仍有發生甚至造成危害。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在夏季進行土壤深翻后曝曬,消毒效果較好。還可以對種子用藥劑浸種、干熱法、種子包衣等方法消毒。
2 設施蔬菜中的主要蟲害及防治措施
溫室內的主要害蟲有菜蚜蟲、蔬菜葉螨和棉鈴蟲。
2.1 菜蚜防治
利用天敵控制作用,草蛉與瓢蟲在控制菜蚜數量的增減方面有重要作用,以瓢蟲為例,每只瓢蟲一個晝夜可以吃150~180頭蚜蟲。所以溫室內蚜瓢比例在為150:1以下,就可控制菜蚜的為害。應用無公害且顯效的有效防治技術黃板誘蚜或銀灰色反光地膜驅蚜技術誘殺菜蚜。化學防治方面:使用吡蟲啉、蚜必冶等藥劑,要嚴格按說明控制使用劑量。
2.2 蔬菜葉螨防治
防治方法:對于對豆類、瓜類和茄子為害最重,紅蜘蛛應在5月底以前消滅。農業防治:紅蜘蛛越冬的雜草在越冬前徹底清除,深度耕翻土地,將越冬的紅蜘蛛壓在17~20厘米深處的土下將其殺死。化學防治:使用賽白凈、阿維菌素、克螨特等專用殺螨劑。
2.3 棉鈴蟲防治
若發現新的蟲食痕跡和蟲類,通常附有卵和齡幼蟲。通過殺蟲燈或通過BT生物殺蟲劑嚴密捕殺。蟲蛀果要及時摘除,控制蟲害的擴大。
3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分為生理性病害與病理性病害。
3.1 病理性病害與生理性病害的比較
從發病特點、與土壤肥力和土壤類型的關系、與氣候條件的關系三方面比較。
3.1.1 發病特點病理病一般有明顯的發病中心;生理病無發病中心,以散發為多。
3.1.2 與土壤關系病理病與土壤類型、特性大多無特殊的關系,但與肥力水平有關,通常有以肥田多發的傾向。生理病與土壤類型、特性有明顯的關系,土壤類型不同。發病與正常截然不同,不同肥力的土壤都可發生,但以瘠薄土壤多發。
3.1.3 與天氣關系病理病一般以陰霾多濕的天氣多發,群體郁蔽時更甚。生理病與地表面濕度關系不大,但土壤長期干旱或漬水,可促發某些生理病。
3.2 生理性病害
發生的原因。由于設施的固定性和土壤多茬次栽培利用率;由于人們忽視了對生理性病害的防治,導致了設施蔬菜生理性病害發生比例升高,生理病害發生的是因為設施內地塊相對穩定,種植作物種類單一,土地高度重復利用,導致土壤中氮磷鉀嚴重減少,比例失衡,一些土地稀有元素也在減少,因此不能滿足作物正常生長需要。再者設施內的溫度,濕度控制不到位。
3.3 生理性病害的表現
蔬菜的歪果、裂果、畸形,非病理性的減產。蔬菜的黃化,焦枯,生長衰退,植株生長受抑制等。
3.4 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大多是由于缺素所致,用農藥是無法治愈的,只有采取給土壤補足植物所需要的多種礦質營養元素,即實施“全營養施肥”的方法才能得到解決。有些是溫度影響的,在溫室作物的各個生長時期,嚴格按照作物所需的溫度控制設施內的溫度可以防止有些生理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