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衍紅 趙麗 李璐存
摘要:玉米銹病是玉米種植上發生較普遍的病害之一,屬氣傳性病害,發生范圍廣,傳播遠,擴展快,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為害。發生銹病的葉片,不僅光合作用降低,而且能消耗全株的水分和營養,對玉米正常生長影響很大,加速玉米植株干枯、籽粒不飽滿、減產,特別是在連陰雨或潮濕條件下,發病速度加快。根據東平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本文研究了東平縣玉米銹病的發生為害特點,提出了有效防治對策,總結出玉米銹病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供生產實踐中參考應用。
關鍵詞:玉米銹病;癥狀;發病規律;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1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0.053
1 玉米銹病癥狀
發病初期僅在葉片兩面散生淺黃色卵形至長形褐色小膿疤,后小皰破裂,散出鐵銹色粉狀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長圓形或近圓形突起,開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有時多個冬孢子堆匯合連片,使葉片提早枯死。
2 發病規律
玉米銹病多在玉米生長后期發生,病菌主要侵染玉米葉片,也可涉及葉鞘、包葉和雄穗。
病原銹菌在北方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萌發產生的擔孢子成為初侵染接種體,借氣流傳播侵染致病,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夏孢子作為再侵染接種體。除本地菌源外,北方玉米銹病的初侵菌源還來自南方通過高空遠距離傳播的夏孢子。一般早熟品種易發病,馬齒型品種較為抗病。當氣溫在20℃~30℃度,陰雨天較多,相對濕度達到95%以上時,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3 發病條件
3.1 氣候條件
高濕、高溫有利于孢子的存活、萌發、侵染和傳播,植株發病重。
3.2 土壤與種植條件
品種的葉毛的多少、葉色與病害輕重有關。一般葉色黃、葉片少的玉米品種發病重。種植密度大,地勢低洼,通風透氣差,發病嚴重。
3.3 施肥
病害的發生與田間施肥情況有很大的關系。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塊發病重。
4 玉米銹病發病重主要原因及分析
4.1 防治不及時
多數農戶對病蟲害只治不防,尤其是對于病害,往往錯過最佳防治時期。等到玉米葉片病害顯癥狀時,農戶才開始噴藥防治,而此時防治效果已經不明顯,或基本沒有效果。
玉米前期長得還不錯,病害不明顯,農民疏忽了施藥防治未及早預防;后期玉米長勢密蔽,不方便施藥操作,玉米銹病大面積暴發防不勝防。
4.2 不科學的用藥方式
農民有時使用農藥不對癥,連續幾年使用同一種農藥,錯過最佳用藥時間,或者隨意加大農藥用量等不當用藥方式,會造成病菌抗藥性越來越強,防治效果越來越差,甚至沒有效果。
4.3 重蟲輕病
在玉米病蟲防治上,農民對粘蟲、棉鈴蟲、玉米螟等害蟲非常重視,而對包括玉米銹病在內的玉米病害防治有些輕視。
5 玉米銹病配套栽培技術
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時,農民首先考慮到的是化學防治,但長久依賴化學防治,不但使病菌的抗藥性增加,也會造成玉米品質下降和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對環境和生態也有一定危害,同時防治成本也在逐年攀升。因此,提倡農民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從綜合防治人手,預防為主,樹立“防重于控”的思想,實現綠色植保。
5.1 選育抗、耐病品種
防治玉米銹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是選用抗病品種。
5.2 實行輪作倒茬
輪作倒茬是防治玉米銹病的關鍵措施。對于上年發生銹病嚴重的大田,改種其他作物,達到減少病原菌、減輕病害的目的。
5.3 合理施肥
采用科學施肥方式,適當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5.4 合理栽培
適當密植,中耕松土,澆水適量,雨后注意排漬降濕,或者噴施葉面營養劑,促進玉米生長,健壯植株,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減輕病害的發生。玉米收獲后,收集并燒毀病株殘體,以減少侵染來源。
6 化學防治
玉米銹病發病初期藥劑防冶。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在孢子高峰期噴施97%敵銹納原藥250~35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