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張佳
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專訪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吳曉靈,就金融改革、互聯網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吳曉靈代表的“在改革和法治的軌道上推進金融改革”“要從體制上解決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互聯網金融讓傳統金融覺醒”的觀點仍言猶在耳,無論是對于金融機構還是企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回顧過去一年,對于中國金融行業來說無疑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金融改革全面鋪開,利率市場化漸行漸近,“注冊制”提上了日程,十部委聯合出臺了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措施,一行三會的機構改革亦在醞釀之中……吳曉靈代表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人民幣匯率沒有長期大幅貶值的基礎,注冊制改革順利推行的前提是完善法制。她也認為,人民幣加入SDR等成果,都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
《中國經濟信息》:您怎樣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現狀?
吳曉靈:去年改革中有深遠意義的是利率和匯率的改革。
金融本身就是配置資源的工具,資金的配置效率決定了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配置資金重要的指示器就是資金價格,對內就是利率,對外就是匯率。資金價格的改革是金融市場的重要改革。
去年,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取消了利率管制,把存貸款的定價權交給了金融機構。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上只剩下兩件事:一是央行還在公布存貸款基準利率,在金融機構定價能力增強的情況下將會取消。二是還沒有確定政策目標利率。市場上可以看出來,人民銀行在培育利率走廊,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如常備借貸便利利率可能成為利率走廊的上限。利率走廊的下限可能是超額準備金利率。美聯儲實行的是政策目標利率,公布的是聯邦基金利率,目前我們選擇利率走廊還是明確的政策利率,還在研究。另外,國債收益率曲線還不是很完備。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重大一步,但還有未完的任務。
匯率改革從1994年開始以來,就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利率。在實行政策的過程中,過去浮動幅度較窄,目前我們能夠上下2%,浮動區間足夠大了,但是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市場化程度不夠高。“8.11”匯改實現了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公布了人民幣匯率指數,一直在引導市場關注一籃子貨幣,這是匯率走向市場化的關鍵改革。這次改革比較遺憾的是,在一個敏感的時點出臺了措施。同時,國際形勢也不太好,改革推出后,市場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迫使央行進行了一定調整。
從中國基本面來看,人民幣匯率沒有長期大幅貶值的基礎。從物價水平、利率水平和經濟增長來說,中國基本面并不差,人民幣沒有長期貶值壓力,如果匯率形成機制能夠更加市場化,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規則,平等保護各類產權,那么投資者信心就會增強,人民幣匯率就不會長期貶值。目前人民幣也加入了SDR,也是對我國改革成果的認可。
我國是一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商業銀行作用很大,去年修改《商業銀行法》,取消了存貸比限制,這也是一大舉措,這就把資產運作的自主權交給了商業銀行。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取消存貸比,商業銀行的經營自主性提升,風險會充分暴露,因而也適時推出了存款保險制度。
《中國經濟信息》:現在互聯網金融的熱度仍然不減,當然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意義也存在不同的聲音,您怎樣看這個行業的發展和相應的監管現狀?
吳曉靈:去年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對于中國金融改革來說是強大的推動力。互聯網是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來從事金融業務,這使得傳統金融不能覆蓋的領域能夠覆蓋了。互聯網公司介入金融業務,市場份額迅速擴張,既給客戶帶來了便利,又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極大沖擊,迫使傳統金融反思,如何改變服務。互聯網金融有野蠻生長的一面,但客觀地講也推進了改革。其野蠻生長的風險目前已經暴露了出來,這也是讓其恢復金融信息服務本質的好時機。
但我不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新業態,它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現在大家看到了,如果不遵循金融規律,那必然會引發風險。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風險集中暴露的一年,也是規范意見出臺的一年,今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正效益會增加,而野蠻生長的副作用會減少。
《中國經濟信息》:您怎么看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空間?
吳曉靈:沒有金融牌照的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為金融服務的信息平臺,不能有資金池。但做金融外包服務還是有很大空間的。比如有應用場景信息的企業,可以對海量信息進行整理,幫助銀行做客戶篩選,再向銀行推薦;還可以做金融產品的比較分析,向客戶推薦;在賬戶管理上,可以通過信息系統做手工難做的事情,如傘形賬戶分倉系統;還可以提供金融產品登記服務,在發展區域股票市場時,會涉及在區域市場登記的問題。互聯網企業金融服務外包方面,有很多細分市場。中國人口多,設計出一個細分領域就能有千萬客戶。在服務和產品的創新上,互聯網企業都具有優勢。
但也要防范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在網上銷售金融產品時都要有銷售許可,并且要明示產品的金融名稱。為了有效防范非法集資的發生,一定要明確公民自己是財產的第一責任人。如果投資者慎重就很難上當。樹立投資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是有效防范非法集資的重要方面。
《中國經濟信息》:你認為過去一年,中國資本市場的重大改革是什么?
吳曉靈:資本市場上,盡管經歷了股市波動,而注冊制改革啟動了,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是很重大的事情。但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的結果。這不能等同于商業企業注冊。不是隨便一家公司就能公開發行股票。注冊制改革需要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作支撐,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注冊制改革功夫在場外。要大力發展場外市場,只有大量企業在場外能夠多輪融資、健康成長,才能培育優質的上市企業。如果不發展場外市場,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不利于資本市場發展。
注冊制改革的核心是信息充分完整的披露,把股票公開發行的主動權交給市場。注冊制對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完整性要求更高,相對應的,要建立嚴格的處罰機制。注冊制改革要對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對違法行為要有更嚴厲的打擊、對大股東拋售股票套現也要有嚴格規則限制。因而希望2016年能夠加緊修法,用修法來彌補制度的漏洞,才能順利推進注冊制改革。
《中國經濟信息》:怎樣的監管才是一個好的監管?你怎么看當前業界提到的“三會合一”?
吳曉靈:首先要理清監管的理念,監管的目的是要防范金融行為的外部性。對于負外部性較大的金融業務要嚴格審慎監管,外部性小的則適度自律監管。銀行和保險因其較大的外部性需要嚴格監管。證券的公開發行也涉及眾多投資人,因而要嚴格監管。同時,監管部門不宜承擔行業發展的責任。創新和發展是市場主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監管是要保證其發展和創新不損害消費者利益。
其次,金融監管應該按照功能劃分。不同金融產品有不同功能。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就是同樣法律關系的金融產品要按照同樣的規則監管。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區分貨幣事務和金融事務。貨幣事務就是創造貨幣,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完成了貨幣創造。商業銀行要被嚴格監管,一方面是因為其吸收存款,另一方面還創造存款,為了使得信用貨幣創造適度也要對其嚴格監管。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有監管的責任有利于貨幣政策的實施。金融事務是指直接融資的活動。對這類活動最重要的是保持市場運行的公開、公平、公正。監管是市場秩序的維護人。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必須了解全市場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到金融穩定的事件時,要突出央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