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昱暉
當我們談及電影特效時,通常會出現兩個極端的想空間與形容詞,一是被驚嘆為“狂炫酷拽”的好萊塢特效,一是被戲稱為“五毛山寨”的國產特效。兩組含義截然相反卻又深入人心的代名詞,不僅充分地反應出中美電影特效在技術層面的差異與鴻溝,更說明在經歷過文化洗禮、商業質疑以及市場考驗之后,好萊塢式的視覺標準已成為一種共識性的審美經驗,而電影特效在成為各國電影產業化演進的脈絡里的一支強效的工業催化劑的同時,也成功地將電影的發展推向了更為宏闊的全球化舞臺。
可以說,在新一輪全球化“電影圈地”的市場競爭中,電影特效技術的更新換代與日新月異,不僅成為最具視聽戰斗力的核心“武器”,也成為各國電影產業發展競相追逐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好萊塢特效“狂炫酷拽”與國產特效“五毛山寨”的對立之外,韓國電影特效技術的異軍突起構筑了世界電影產業格局中的新風景。
韓國電影特效發展的歷史脈絡
中美電影特效制作呈現出二元對立的窘迫之勢,因韓國電影產業持續繁榮而不斷蛻變與發達的韓國電影特效制作顯現出了獨特又強勁的市場生命力和競爭力,已然呈現出與好萊塢電影特效技術一較高下的抗衡之勢,更是成為中國電影特效制作重要的貿易外包地,成為一支在“狂炫酷拽”與“五毛山寨”之外迅速崛起的電影新力量。
韓國電影特效制作的正式起步可以追溯到1994年,以樸憲洙導演的《九尾狐》為濫觴之作。在此之后,1999年由姜帝圭導演的《生死諜變》、2004年由金榮徹導演的三維動畫電影《晴空戰士》以及2004年由姜帝圭導演的《太極旗飄逸》都是韓國電影特效技術在具體進化的過程中的典型代表。2006年,由奉俊昊導演的《漢江怪物》上映,該片以獨具一格的東方氣質和韓國本土的文化特征為支撐,依靠邏輯縝密的電影敘事和精湛卓越的特效制作技術受到了市場與業界的一致認可與好評,一舉拿下了多個重量級電影節的多個獎項以及該年度韓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的冠軍之位,成為韓國電影發展脈絡里的一塊里程碑,同時也意味著韓國電影特效技術在經歷長達12年的成長與蛻變之后,已然成為韓國電影產業格局中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2007年,馮小剛引入了姜帝圭團隊為電影《集結號》進行全片特效把控與技術制作,《集結號》在中國市場大獲全勝,其電影特效所帶來的視聽體驗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這不僅預示著韓國電影特效技術已經邁進了成熟繁榮的新語境,更意味著韓國文化貿易成功地跨國對接以及電影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此后,2009年上映的災難片《海云臺》、2012年上映的驚悚片《鐵線蟲入侵》、2013年上映的動作片《雪國列車》、2014年上映的《梁鳴海戰》等一系列笑傲市場的扛鼎之作更是將電影特效技術運用的淋漓盡致,也將韓國電影特效技術以及產業發展推向了更為宏闊的世界舞臺。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1996年至2006年期間是韓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特別是1997年,在經歷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電影產業卻反其道而行之,連續多年實現了產業規模的成倍增長,依靠“口紅效應”的卓越表現一躍成為韓國國民經濟格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十年期間,韓國電影在經歷自我蛻變與外界修正的雙重變革下,煥發出了全新的藝術生機與無限的產業活力。2006年之后,韓國更是迎來了本土電影產業的全勝時代,日益形成的完善多元的產業生態鏈條推動著韓國電影整體邁向了興旺發達的康莊大道,更進一步成為世界電影產業格局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構成部分。可以說,韓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興盛之路與韓國電影特效技術從萌芽到全面崛起的軌跡是一脈相承的,正是因為韓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語境中所孕育的創新能量,才使得特效技術迅速成為韓國電影引以為傲的表現形式,也成為韓國電影產業邁向國際化發展的先行軍。
管中窺豹:解讀韓國電影特效制作公司
制作公司是電影特效最直接的承擔者,是創造視覺影像奇觀的關鍵。制作公司的運作水平對于電影特效的最終呈現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特效制作是一項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并重的技術工種,完成一組三分鐘的特效鏡頭通常需要二百人的團隊長達多半年的集體創作。
韓國電影特效制作公司因為起步早,又深得好萊塢特效工業的真傳,不僅具備豐富的制作經驗和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而且擅長處理爆破、風火、車禍、坍塌、戰爭等多種特效技術,特別是在被公認為最難的CG動畫領域,也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因此,韓國電影特效的制作公司有足夠的團隊支持和技術手段來保證電影特效的制作水準和完成效果。此外,特效制作是一項投資成本極高的“燒錢”工業,相比于還處于市場化與產業化初級階段的中國電影而言,韓國電影的產業化改革之路早已經完成,所以韓國電影在特效制作層面的預算投入比例很高,這也在客觀上推動了韓國特效制作公司的發展以及電影特效的最終呈現。
Digital Idea是韓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電影特效制作公司,擁有行業領先的技術手段和人才儲備,能夠為電影制作提供全球最前沿的視覺效果。自1998年創立以來,Digital Idea先后參與了近300部電影的特效制作,不乏《怪物》《盜賊同門》《太極旗飄揚》《海霧》等韓國本土的知名電影,還有眾多國際間的合作往來。其中,2007年Digital Idea首次參與了好萊塢電影《功夫之王》的特效制作,開啟了全球化發展的業務模式。除去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有效互動以外,Digital Idea更是成為近年來與中國電影合作最為頻繁的特效貿易伙伴,《武俠》《龍門飛甲》《十二生肖》《大鬧天宮》《天將雄獅》等一系列制作精良的國產電影的特效技術都出自該公司之手。
具體來看,Digital Idea擁有完善的企業管理組織機構和優秀的技術制作團隊,每年大約會參與五部大投資的電影特效制作以及多部小成本電影的特效處理。其核心的業務基本圍繞著Visual Effects、On-Set Supervision、Digital Matte Painting & Environment、FX Simulation、PreVisualization、Commercial Contents (ATL/BTL)、3D Animation等領域展開,其特效技術所涉及的業務范疇較為廣泛,能夠為電影提供CG生物、可視化預覽、場景模擬、立體影像、數字繪景、動畫長片、調色等多種后期特效的內容制作。每一部由Digital Idea參與制作的大投資的電影特效,大約需要處理平均2000個以上的特效鏡頭才能夠完成最后的視覺要求,其中數碼技術、遮罩繪畫環境、場景特效模擬等手法是其最擅長、最常見的技術處理。
Digital Idea的特效技術也獲得了多個重量級電影節的獎項肯定,不僅斬獲包括青龍電影獎、春史電影節、大中電影獎等在內的多個韓國電影節的最佳視效獎,而且在亞洲電影節、臺灣金馬獎等多個韓國外埠的大型知名電影節上也收獲了一致好評。這說明Digital Idea的電影特效技術不僅在市場層面收到了制片商的瘋狂追逐,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精致的影像奇觀也獲得了行業內的普遍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Digital Idea為獲得整個公司產業鏈的循環發展與能效升值,在2011年先后收購了Livetone和Digi Art Production等兩家數字特效公司。Livetone原本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影視音效制作公司,不僅擁有韓國本土最先進的音效設備與技術制作手段,而且在全球范圍內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Digital Idea的收購行為屬于強強聯合的必然選擇,被收購之后的Livetone在母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其音效制作的業務范圍和技術能力得到了全面升級,擁有發達完善的影視音效技術體系以及一線豐富的制作經驗。Digi Art Production原本是一家成立于1991年的動畫制作公司,不僅是韓國唯一一家擁有長片動畫制作能力的技術公司,也是第一家成功出口北美市場的本土動畫公司。在收購Digi Art Production之后,Digital Idea在動畫制作方面的技術能力獲得了大幅提升。不難發現,Digital Idea的兩筆收購行為,增強了自身的技術含金量和市場競爭力,可謂是如虎添翼,在延長公司產業價值鏈條的同時,更是構建了屬于Digital Idea完整的電影特效工業帝國。毋庸置疑,不斷壯大的Digital Idea已然成為韓國電影特效公司的領頭羊,不僅有望帶動韓國電影特效技術不斷地創新發展,創造更多令人驚嘆的視覺奇觀,也將推動韓國電影特效行業的升級換代,催發出更大的產業格局,占領多重市場空間。
相比于Digital Idea全面開花的業務范疇,專注于電影后期調色制作的CJ Power Cast公司也可圈可點。CJ Power Cast最擅長的技術手段是Precise Color Management,即DI調色。CJ Power Cast擁有韓國排名第一的DI工作室與3個可以同時作業的調色室,先后參與超過300部電影的后期特效制作工作,其中韓國本土的《向著火炮》《海云臺》,以及中國的《畫皮》《鴻門宴》《狄仁杰之通天帝國》《星空》《軍中樂園》等電影的調色都是由其完成的。
所謂DI,是指Digital Intermediate,即數字中間片,是采用數字形式對已拍攝完成的電影素材進行素材編輯、色彩調控、后期合成、特效處理、字幕混合等一系列處理的技術手段。其中,色彩調控是DI的核心環節之一,同時也是數字電影在視覺層面引人入勝的關鍵因素。因為DI調色不僅能夠使電影最終的畫面呈現出創作者預期的色彩感覺,還能夠巧妙地彌補在影片拍攝過程中出現的穿幫鏡頭,使得成片的色彩表現張弛有度、視覺效果大幅提升。CJ Power Cast的色彩調控是通過利用定制LUTS以確保DI在任何播放環境中的色彩連貫性,保證了影片色彩的統一度。
崛起因素:內在基因與外部助力的協同作用
韓國電影特效技術迅速崛起的因素是多元的,歸根結底離不開韓國電影本身內在的文化基因,以及以政府為中心的外力牽引,二者的協同作用是推動電影特效技術日新月異的核心因素。
其一,真實是韓國電影內在的文化基因。簡單來說,電影特效的制作流程和呈現目的都是以圍繞能夠“欺騙雙眼的真實感”為中心而進行設計與安排的,其前提條件是必須符合光學鏡頭記錄功能的邏輯性與客觀性,才能夠使得觀影者體會到真實的、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也才能夠完成特效制作的藝術表現。所以,“真實感”在成為電影特效基礎元素的同時,也成為電影特效制作技術的終極目標。
然而,重視“真實感”的影像表達以及影像化的“真實感”則是韓國電影的文化基因中一直以來的敘事傳統和思維模式。不論是馳騁國際影展的《圣殤》《阿里郎》,還是容納了好萊塢血緣的《雪國列車》《背水一戰》,或是本土令人稱贊的《老男孩》《冬夏秋冬又一春》《先知者的夜晚》《奇怪的她》《逆麟》等一系列電影作品,都呈現出韓國電影真實化的影像追求與美學特性,更是在另一個維度顯現出韓國電影特效技術的無微不至與深度關懷。建立在傳統文化無意識之上的“真實感”,在成為溝通特效技術與韓國電影的情感內核的同時,也成為推動兩者聯姻的動作表現。因此不難推斷出,韓國電影特效技術的發展始終根植于韓國電影文化的內在基因之中,歷史傳統的長久滋養保證了電影特效的健康升級。也就是說,韓國電影特效始終行走在追尋影像“真實感”的既定邏輯內,沒有陷入為市場而特效、為特效而特效的技術怪圈之中,這也成為為何韓國電影特效能夠在本土迅速崛起并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其二,以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為主的鼎力支持。產業化語境中,韓國政府對于本國電影發展的引導與扶持成為外推電影特效技術迅速崛起的重要力量。1998年,韓國政府開始對本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進行扶持,而1999年成立的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則成為推動韓國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堅實后盾。可以說,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全方位地介入了韓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價值鏈條,在為其保駕護航的具體過程中至少發揮了資金支撐、政策支持、文化保護、全球合作等四大作用,不僅構筑了充滿活力的電影產業生態鏈條,使得攜帶本土文化氣質的電影作品成為符合民族想像的國家共同體;而且有效地抵抗和抑制了好萊塢電影的狂轟亂炸,改變了本土市場對于好萊塢電影的消費與接受的粘性,獲得了本土電影與引進電影在市場層面的博弈成功;更為重要的是積極搭建國際化的合作平臺,切實推動了韓國電影的海外傳播和文化貿易。顯然,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為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寬闊的政策環境,自然也為電影特效技術的崛起提供了優良的產業背景。
一直以來,韓國政府都在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著力推動韓國電影特效技術的創新發展和循環運動。早在本世紀之初,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就曾派遣大量的電影特效從業人員前往好萊塢學習最先進的制作技術,以期能夠將好萊塢電影完整的特效工業概念移植回來,并且迅速地培養了屬于本土的精英團隊。這種技術貿易的互通有無一直延續至今,使得韓國電影特效制作的水準與理念始終保持在全球領先的層面。
隨著全球范圍內3D電影的浪潮迭起,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對3D特效技術的重視程度也令人有目共睹。不僅從2011年開始有計劃地著力培養3D特效制作的技術人員,以夯實特效產業的智力保障;同時建立個人提交申請、委員會審核通過的運動機制,為一些具備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員提供高端技術的外培機會,實現人才價值鏈的有效供給;并且建立了專項的引導政策及扶持基金,對本土3D電影的拍攝、制作及其他相關業務予以傾斜和照顧。以中央大學、東國大學為代表的韓國高校也十分注重影視技術人才的培養與鍛造,為電影特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還設有專門的資金項目以支持具有實驗性、先鋒性的特效短片拍攝,并且免費為一些需要完成后期特效制作的影片提供技術支持和設備供應。同時,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與眾多的電影制作公司及特效公司都特別注重特效技術的研發與投入,以及行業數據庫的建立與維護,為韓國電影特效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打下了堅實深厚的技術支撐和數據基礎。
2005年10月,韓國政府在大田市建立了“電影特效城”,眾多韓國電影特效制作公司開始積聚在此地,迅速形成的產業區位熵與行業的規模效應帶動了韓國電影特效技術的飛速發展。此外,光州政府對外宣傳自己是韓國的CGI,并且與美國多家電影特效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使得本土公司依靠在人才和成本等方面的優勢迅速進入了好萊塢電影特效工業的話語體系中,從而鍛造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韓國電影特效制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