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碧


我校教師平均年齡處于36歲左右,青年教師占32%,其中20%是近五年通過公招進入學校工作。新教師文化素養較高,自主性和現代意識較強,但由于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缺乏教學實踐經驗,組織教學、學生工作預見能力、應變能力、專業技能等方面都亟待提高。作為學校的新生力量,需要承擔起學校持續發展的重任,縮短新教師的角色轉換期,對新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顯得尤為迫切。
一、問題分析
根據對新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調查問卷和訪談,了解到新教師在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和靈活組織教學內容兩方面的信心較足,欠缺比較大的是解讀課標和教材的能力、教育教學設計能力、組織與實施能力、反思與發展能力。
(一)要解決的問題
1. 聚焦新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具體問題
新教師要掌握課程標準對學科教學的目的、要求、內容以及各個年級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教學要求。理解單元或章節教材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準確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 學會將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
通過序列化模塊學習校本研修,增強新教師對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能力,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提升教學技能的具體行為,從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解決問題的疑難點
1. 新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比較薄弱
新教師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自主性強,但創造性不夠,教學實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增強新教師的發展動力,激發內需,把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相結合。
2. 新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比較薄弱
新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比較薄弱,科研思路不寬、動手能力差的情況普遍存在,需要新教師打破自我封閉的意識,圍繞小專題研究進行理論學習,案例學習,同伴相互學習,研究主題落實在課堂上,落實到實踐上。
二、擬定解決思路
新教師的教學技能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連續的、積極的、優化的、上升的過程,是分階段、有層次、有側重的延伸、拓展過程。要推動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層遞過程,我們將新教師的教學技能問題放回它所處的系統中來思考,運用理念“1=n,n=1”,進行系統思考,與各項教學技能整合,修正新教師的局限思考,探索并推行了基于校本的培養新教師教學技能的序列化模塊學習的運行機制,其技術路線是:
(一)需求分析,主題生成
對新教師的需求作分析。一是客觀需求分析,按照不同學科的教師專業標準的要求與特點,分析其知識結構、能力要求與需要提高的內容。二是主觀需求調研,通過問卷、訪談,詳細了解新教師在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方面要求提高的內容。根據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從教師的困惑與問題中提取培訓的主題,我們精心設計序列化模塊學習的主題、目標和內容,克服了學習中隨意、低效的弊端。
(二)主題驅動,自我研習
教齡5年以下的新教師參加模塊學習,每次學習前按主題內容計劃做好專題準備,自覺學習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學習《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等有關課改的文章,提前做好學習積累和案例分析,為模塊學習的相互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智慧的碰撞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深度匯談,案例研究
新教師組建成模塊學習的研修共同體,每周的星期一下午第三節是模塊學習時間,運用啟發式講授、世界咖啡、案例研習、經驗學習、現場培訓、拓展訓練等多種培訓形式,創造一個平等對話的環境,圍繞《青年教師“二次成長”》校本研修培訓教材的其中一講的主題進行深度匯談,每次的模塊學習基本上安排約4位老師做中心發言人,其他老師作簡單發言。立足課堂教學,以課例研究為載體,探討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帶有共性的、有研究價值的熱點問題和案例,暢談教學感受,傾訴教學困惑,研究解決方法,開展熱烈的思維碰撞,實現思維啟迪,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個性發展。
(四)多層反思,實踐提升
新教師在模塊學習深度匯談后,要進行深度思考,多層反思,做好個性備課,通過教學實踐形成體驗式學習圈,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實現做中體驗,自我超越。開展小專題研究,將課題研究推向深處,積極尋求個性化發展。
三、實施與改進過程
(一)第一階段實施
1. 過程描述
第一階段的模塊學習內容包括:“設計恰當的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師生間的合作與交往”“教學活動的反饋及調整”“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質疑走向探究”“教學內容的建構”“開放課堂的創設”。12位新教師組建成的模塊學習研修共同體,4位老師圍繞“交流臺”的提綱做中心發言人,其他老師作簡單發言。通過序列化模塊學習,讓新教師廣泛閱讀各類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教學雜志,研讀教育教學專著,鉆研教育教學理論,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入領會本學科課程標準,熟練掌握本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共享學習心得,正確應對課改新形勢,夯實理論基礎。
模塊學習案例1:如何創設開放課堂
模塊學習交流提綱:1. 什么是開放課堂?創設開放課堂的主要途徑有哪些?2. 如何提高教師對開放課堂的引導能力?3. 結合實際,談談創設開放課堂的有效策略。4. 舉例說明創設開放性課堂時如何把握好“放”與“收”的分寸。
這一次的模塊學習,語文科的方老師、張老師、數學科的黃老師、體育科的陳老師圍繞模塊學習主題進行了中心發言,方老師的發言提出開放性課堂包括“學習內容多元化、教學形式民主化、學生學習個性化”,設計開放性課堂要把握好“課堂角色的變化、教案作用的變化、重點內容的變化、實施過程的變化”四個變化。黃老師以《四邊形的認識》為例,談了如何創造條件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的課堂。陳老師談了創設開放課堂的主要途徑和有效策略。張老師在模塊學習中交流了“什么是開放課堂”,如何創設開放課堂,包括課前拓展、開放課堂資源、課后的延伸,要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創造、去實踐。張老師既談了對開放課堂的理論認識,又結合自己的教學課例《郵票齒孔的故事》《找春天》分享學習的心得。其他參與模塊學習的老師也參與了分享,交流了自己對開放課堂的認識,要呈現內容的開放、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和學習成果的開放,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現場學習氣氛比較濃厚,發言比較積極。
2. 現象分析與評價
通過一年的序列化模塊學習,新教師能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進行課堂教學,加強學習了三筆字、普通話、計算機運用等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較快掌握教育教學工作所必備的各項技能。初步掌握備課、上課、作業(布置、批改、檢查)輔導、考試等教學常規工作,養成自覺鉆研業務的良好習慣,在討論中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我們發現大多數新教師只是分享了自己的教學心得,新教師是否能真正結合課例與學習的內容進行教材的鉆研和理解、教學設計、雙邊活動的實施方案、作業的布置、考查方式等進行潛心研究?教學理論還不夠豐富,教學視野還不夠開闊,沒有做到深刻反思自己,找出差距,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模仿與創造,如何超越自己。新教師的發言還是比較膚淺,缺乏深度和廣度、厚度。培訓效果在知識獲取、態度變化方面效果較強,但技能習得、能力提高、行為轉變方面效果一般。
(二)第二階段實施
為充分發揮教師之間的“互動發展”,在第二階段的模塊學習,我們加強世界咖啡這個方式在培訓中的運用,增加行為示范、現場培訓等培訓形式,達到有效的互動,提高新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儲備,以促進新教師的持續發展。
1. 過程描述
第二階段的模塊學習內容包括“學科教學語言的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精心設計板書板畫”“教學突發事件的應對”“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靈活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教學的即時性評價”“教學的激勵性評價”“教學的終結性評價”“教學的反思和課題研究”“課堂觀察研究”。營造一個安全、平和的環境,讓新教師針對模塊學習的主題展開對話,建立一個充滿生機的集體匯談網絡,創造集體智慧。先由4位新教師組成1桌,針對一個主題,坐在桌旁侃侃而談,一共3桌,通過幾輪的流動匯談,除了桌主外,其他人均可在每輪時間截止時,自由選擇其他組,參與交流,側重知識分享、關系建立和價值創造。
模塊學習案例2: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靈活使用
模塊學習交流提綱:1. 舉例說說怎樣根據學生需要設計作業。2. 反思總結作業批改方式,比較其利弊。3. 結合自己的作文批改方式,談談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實效性。4.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對學習的評價功能,一位老師應用了“錯題本”的小策略,就是讓學生把每次的錯題收集起來,經常復習。您認為這樣做如何?新教師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度流動匯談,圍繞主題主動交流,氣氛熱烈,激活了新教師自主學習與主動反思的內在需求,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識,培養了自我提升的能力。
2. 現象分析與評價
世界咖啡,讓新教師發表各自的見解,意見互相碰撞,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新點子。至于深度匯談,新教師能夠用新的視角來看教學,產生更富有遠見的洞察力,對過去的教學行為做出理性的審視和評判,揭示行為背后所隱含的觀念和意識,促進智慧的生成和實踐行為進一步提升。
四、反思與收獲
新教師進行了2年的序列化模塊學習,是我們在校本培訓的方式、內容、管理、資源等方面進行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力圖走出一條針對性強、效率高、重實踐、重發展的校本培訓之路。主要有以下3點收獲:
(一)關注新教師在培訓中所學的內容的轉化提升
強化教學技能培訓,是建立在對實踐的反思和再實踐的行動研究上的,關注新教師在培訓中所學的內容的轉化提升,關注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的研究與解決,關注新教師將所學的內容有效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實踐智慧。新教師參加了本校6項教師個人立項課題研究,執教了多節課題研討課,動筆撰寫反思,將自己對教學的認識結合自己的課例進行深入的思考,在校本培訓的過程中迅速成長起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近3年,12位新老師參加教學競賽、論文評比共獲獎34人次,不斷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參與合作互動分享的培訓方式增強了針對性和實效性
根據需求分析設計的序列化模塊學習,以參與合作互動分享為方式,進一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世界咖啡是在熱情友好、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實現集體參與和分享的活動,深度匯談使新教師在模塊學習研修共同體中探索教學問題,鼓勵每個人的投入或貢獻,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觀點,共同審議不同的觀點和深層次的問題,收獲、分享共同成果,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世界咖啡可以與講授法、傳遞法、團隊建設法等各種培訓方法綜合運用,使教師校本培訓更有效。
(三)課程設計是發展的、動態的、開放的
學校編寫了以專業情意、專業能力與專業實踐為板塊的具有課程結構體系的《青年教師“二次成長”校本培訓教材》,設計了序列化模塊學習的培訓目標、內容,開發“海實云平臺”校本培訓資源庫,為新教師的自主學習與提高提供信息資源保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