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熾
在新課改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把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一、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正確引導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是關健。因此,教師如何調動起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每節課教學中,都應充分準備盡可能多的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生活中的事例。這樣學生會感到數學并不抽象,就在身邊,關乎我們的衣食住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通過教師啟發性的問題,學生會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認真地學習,積極地探索,久而久之,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教師在講數學的時候,不要照本宣科,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再現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易于接受。
在“數學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我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新課程的教學應更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的引入強調背景,使教材生動、自然而親切,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強加于人。在探索階段,讓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在應用階段,通過對探究過程的分析,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和步驟,對方法進行適當延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讓學生以實例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能力
新課程新課改倡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熟悉的事物來學習,放手讓學生自主地觀察,自主地搜集信息,發現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要讓學生有發問的時間和機會,盡可能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相互討論。教學實踐表明,生生互動要比師生互動容易使學生產生疑問。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等學生間互動的學習方式,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提出和學習中。
創新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沒有創新社會就沒有發展。無論是學校的學習環境中,還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著值得研究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提出各種數學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形成學習數學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勵學生能大膽質疑,樂于討論,對數學活動充滿熱情,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從事探究活動。對于學生發現并提出的問題如果是科學的,應及時鼓勵;如果有不足之處要正確引導修改。對于敢于提出問題的精神也要給予表揚,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用數學眼光去發現數學問題,觀察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從數學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提出問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并初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學習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為兒童創設有趣的、可探索的、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現實情景,引導他們饒有興趣地走進情景中,去發現數學問題,并提出數學問題。教材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動,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學時教師要在把握住教材編寫意圖的前提下,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從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數學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樸素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搜集、交流、分析、整理、運用,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