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莎 鄭健壯 靳雨涵
摘 要:集群企業創業過程中存在兩種典型行為:創新和模仿。現有的研究認為,影響企業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的選擇因素可歸納為創業者特征、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行業中知識的隱性程度等3個方面。在總結創業傳導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企業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模型,并以龍山家電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分析各因素對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選擇的影響。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越大,企業創業傳導越偏向創新;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越高,企業創業傳導越偏向模仿。創業者特質不是直接影響企業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選擇的因素,而是對其他兩個變量有正向調節作用。
關鍵詞:家電產業;集群企業;創業傳導;創新;模仿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011-04
我國家電產業經過20多年的迅速發展,現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頗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之一。浙江慈溪龍山鎮家用電器產業集群作為我國家電行業重要產業集群,已成為鎮域集群的代表。2014年實現規上工業銷售產值16.9億元,占全鎮規上工業銷售產值的10.6%,利潤總額達3 853.4萬元。然而,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限等問題制約著集群和鎮域經濟的發展。筆者以龍山家電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為研究樣本,通過收集相關二手資料、集群深度訪談和調查問卷整理分析等3種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影響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創新創業及模仿創業2種方式的因素,提出創業傳導模型和發展鎮域集群的對策建議。
一、文獻綜述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是介于科層級和市場之間的一種空間經濟組織形式。由于分工協作和競合關系的存在,集群內包括了橫縱交織的網絡:從縱向價值鏈和來看,集群經常從供應商、制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從橫向來看,集群包括的焦點企業的競爭者以及提供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機構[1]。這些元素形成了一個經濟生態系統,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并通過內部競合關系提高整體競爭力。
除了對區域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影響,產業集群還能為創業企業的生存與成長營造特殊的氛圍。在這一氛圍的影響下,集群企業創業傳導是集群內企業通過感知其他企業的創業行動,通過調整資源配置來進行模仿或跟隨,從而獲得超額績效,實現公司創業的路徑[2]。集群創業傳導的路徑既有通過上下游和衍生關系的“連帶創業”,也有通過競爭關系的“模仿創業”。同時,焦點企業通過自身率先創業,獲得新知識、培養新能力,從而帶動產業集群實現整體升級[3]。因此,創新與模仿是集群創業決策過程中一對平行的替代性策略[4]。自主的技術創新是實現企業技術進步從而也是維持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和持續增長勢頭的主要手段。企業自主創新影響因素包括新產品自身屬性、產品研發、市場競爭、產業及其競爭對手所占的市場份額,其可以通過4種途徑實現,即自身創新資源積累、政府創新平臺搭建、企業配套與合作、集群外部聯系構建與鞏固[5]。由于存在內生性模仿機制,創新動力不足,集群企業模仿行為普遍存在[5],而技術模仿是產業集群企業在一定條件下實現技術進步的最優途徑和理性選擇[4]。集群企業的創業行為并非一成不變,隨著集群內外部環境變化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企業模仿行為可以轉化為創新行為[5]。不管是創新還是模仿,都是通過企業創業傳導而實現的。創業行為是創業者在集群環境影響下,基于一定的創業意圖和創業機會,為實現創業目的而實施的一系列行為;創業傳導過程就是集群內先發創業企業向后發創業企業創業擴散的路徑[6]。
二、龍山家電產業集群概況
慈溪市龍山鎮家用電器產業最初以農村富余勞動力自主創業為特色,借助國企改革煥發的創業熱情,融合龍山鎮特有的自主創業文化而發展起來,整個產業發展歷經了3個階段。
產業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龍山鎮電器產業起始于一批集體企業(邱洋電器儀表廠,大雁絲綢廠等)職工離職員工創業而誕生。龍山鎮當時創業發展起來的一些家電企業主要生產小型家用電器配件和電機為主,并為周邊的周巷、宗漢、滸山等地的卓力電器、公牛集團,奇迪電器等企業做配件業務。經過近20年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如慈溪市晨陽電器有限公司,九菱電器有限公司等。在這一時期,產業發展的動力主要以農村富余勞動力和鎮辦企業改革。但企業總體規模小,工藝相對簡單,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
集群形成階段(2000—2008年):隨著國外家電企業大舉進入國內市場,國內部分家電企業開始退出市場,龍山鎮家電企業開始從專做配套轉向整機生產。另一方面,針對國外貿易的豐厚利潤,以西貝樂電器、永生電器、長豐電器等為代表的企業開始大量出口銷售產品。大量本地新生家電企業成功創辦,其中,大部分企業最初為龍頭企業配套而建立,通過不斷集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鎮域家電產業集群。
轉型升級階段(2009年至今):在此階段,家電產業鏈已經基本形成、市場份額、出口增長幅度和市場競爭能力處于平臺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同時,慈溪市內其他已完成轉型升級的家電企業的發展模式和經驗為鎮內家電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資源。
三、研究方法設計
本文的研究核心在于創業傳導因素對于企業創新創業與模仿創業的選擇的影響,因此,選擇了企業在創業傳導過程中模仿與創新選擇上3個維度,即創業者特質、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以及行業中知識的隱性程度。在建立基本研究維度的基礎上,本文采用以問卷調研法為主,收集一手數據了解產業集群內實際情況,并輔助使用SPSS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同時配合使用二手資料收集使數據完善,并且通過集群深度訪談更詳細地了解龍山家電產業集群。問卷采用Likert5級量表打分法(5分為完全同意,4分為比較同意,3分為一般,2分為有點不同意,1分為完全不同意)。本文在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加上前文中對集群內企業創業傳導模仿或創新選擇的影響因素維度的分類與總結,提出了企業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模型假設(圖1)。
該模型描述了集群內企業創業傳導過程中創新創業或模仿創業選擇,與創業者特質、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和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3個影響因素之前的關系。本文假設創業者特質、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以及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這3個影響因素均對集群內企業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的選擇的正向關系。
基于上述企業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模型,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創業者特質越強,企業創業傳導偏向創新,反之則偏向模仿。
H2: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越大,企業創業傳導偏向創新,反之則偏向模仿。
H3: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越高,企業創業傳導偏向創新,反之則偏向模仿。
創業者特質的設計共4個題項,參考葛寶山、蔣海燕(2013)對創業者特質分類的4個維度,包括個人能力、自我效能、創業動機以及外部環境[7]。主要參考劉萬利(2013)的成熟量表,分為創業意愿、創業自我效能感、感知風險,以及創業機會識別及影響[8],在此基礎上修改后產生4個題項。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的設計共6個題項,主要參考姚梅芳、張蘭、葛晶和黃金睿(2010)的研究,政府在金融,政府支持下的電業局,政府法規執行情況,政府的人才支持,以及政府項目支持[9]。其次,參考了孟晉霞(2009)在研究關于政府在企業創業過程中的作用中使用的量表[10],在此基礎上修改后產生6個題項。行業中知識的隱性程度的設計共6個題項,參考陳佳(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的2個維度,行業中知識的性質、行業內企業之間知識的交流都會影響到行業中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11]。3個層面的維度如表1所示。
本文因變量為創業傳導中模仿與創新的選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及企業自主創新的選擇由企業隱性知識強度來衡量[11],從企業整體衡量企業隱性知識強度可以用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能、技巧等這一指標。因此,本文通過問卷測量創業者對于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能、技巧的認知程度。企業規模對于創業者特質、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行業中知識的隱性程度在企業創業傳導研究中并無定論,故作為控制變量。通過企業年銷售收入測量。
四、實證分析
本文對每個維度的評分辦法為取得平均值,得出最后數據,整理后輸入SPSS19.0軟件進行科學統計分析(表2)。
表2反映了龍山鎮家電產業集群中企業的企業規模、企業年齡,以及所有制類型3個主要特征及各企業在這3個特征中所占的比例。龍山家電產業集群呈現出以中小型家電企業為主的特點。從所有制類型中可以也可以看出,龍山鎮家電企業90%以上為民營企業,符合慈溪市家電企業現狀。從企業的年齡結構中可以看出,龍山鎮家電集群中1995年以前創立的企業數量與2010年之后創立的企業數量相同,為3家。超過半數(57.8%)的企業創辦時間是在1996—2005年,至今已經營近15年。從中也可以反映出龍山家電企業集中創辦的時間是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龍山家電產業集群也從該時期開始形成。
由于企業年銷售收入源數據和需要使用Likert量表打分的數據在格式和意義上不同,因此,所有的控制變量、因變量、自變量都做了標準化調整;為有效測量各變量之間的影響,進行各變量之間的偏相關分析,分析后顯示自變量之間存在可協調關系。故在原有研究假設模型基礎上應該添加3個自變量繼續研究:X4:創業者特質與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互相調節(X1×X3);X5:創業者特質與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互相調節(X1×X2);X6: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與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的互相調節(X2×X3)。結合已有的3個自變量:X1:創業者特質;X2: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X3:行業中的知識的隱性程度。另外,控制變量:X0(銷售收入)。根據實際獲取的數據,整理后輸入SPSS軟件進行數理統計分析,首先對6個自變量及控制變量對因變量Y:創業傳導中模仿與創新的選擇代入模型1中進行相關性及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但從表3可看出,R值為0.681,說明模型1的擬合度較低。自變量X1,X4,X6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這3個自變量顯著水平極低。其中,X6的p值最大,為0.811,所以,本文將自變量X6剔除后建立以X1-X5,X0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的模型2,進行數理分析回歸統計后的結果如表3。對模型2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企業傳導創業模仿與創新選擇的回歸方程。另外,模型2的R值為0.780,較模型1高,但從表3回歸系數表來看,自變量X1的p值為0.844,大于0.5,說明該自變量對應變量沒有預測效果,即創業者特性顯著水平極低,創業者特征對企業創業傳導創新與模仿的選擇的影響較弱。所以,本文將自變量X1剔除后建立以X2-X5,X0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的模型3,進行數理分析,結果見表3。對模型3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企業傳導創業模仿與創新選擇的回歸方程:
模型3的R值為0.781,在3個模型中擬合度最高。結合回歸方程和系數表,X2、X5回歸系數為正,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呈正相關;X0、X3、X4的非標準化系數為負值,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呈負相關。因為自變量X4=X1×X3,X5=X1×X2,方程式中X4和X5之間有個共同自變量為X1,X1對X2、X3有正向調節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由分析結果可知,假設H1不支持,即創業者特質不直接印象企業創業傳導偏向創新還是模仿,而是對其他兩個變量(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和行業中知識的隱性程度)有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2得到檢驗,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支持力度越大,企業創業傳導偏向創新。假設H3得到檢驗,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越高,企業創業傳導偏向模仿。
由此得出結論,企業創業傳導模仿與創新模型經過改進如圖2所示。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行業中知識隱性程度越高,則新知識進入該行業的壁壘就越難被打破。行業內固有知識只能在本行業中傳播,所以,集群中企業的創業傳導過程中,知識并沒有更新,企業創業傳導偏向模仿。需要建立內生性創新的基礎,繼而在國產化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才能從根本上促成集群創新體系的建立。除自身內部需要實現技術突破外,集群內企業還需要與外部企業多做交流,學習其他企業的領先技術與管理模式。二是建立和完善家電產業集群的風險投資體系和法律體系。在企業創業傳導的外部環境中,由于市場化制度尚未健全,政府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活動,同時,其他中介機構如商會、技術檢驗機構等也對企業的活動都有影響。政府及相關中介機構的支持力度越大,如政府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政策支持等,企業在創業傳導中就越會傾向于創新,新創企業也會越偏向于成為創新型企業。因此,政府及相關中介組織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改革投融資體系,可以嘗試提供信息咨詢、籌資融資等服務,不斷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適當鼓勵民間融資,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資金的支持和良好的創業環境。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 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 鄭健壯,嵇靜.集群創業的含義、路徑及傳導——以安吉椅業集群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4,(20):53-56.
[3] 段匡哲,鄭健壯.企業創業與產業集群升級內在機理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160-164.
[4] 李永剛.論產業集群創新與模仿的戰略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4,2(1):46-54.
[5] 岳芳敏.集群企業創新機制與路徑研究——以廣東傳統產業集群為例[J].學術研究,2007,(7):42-48.
[6] 鄭小勇.集群創新網絡形成與演進的動因及其作用機制——以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為例的質性研究[J].技術經濟,2014,33(8):
26-34.
[7] 葛寶山,蔣海燕.創業意圖經典模型評介與整合研究框架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11):11-20.
[8] 劉萬利.創業者創業機會識別與創業意愿關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9] 姚梅芳,張蘭,葛晶,等.基于中國情境的生存型創業環境要素體系構建[J].預測,2010,29(5):31-36.
[10] 孟晉霞.浙江省中小企業創業特征的實證分析[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9.
[11] 陳佳.企業隱性知識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機理及其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 安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