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慧麗
摘 要:自從政府做出當前我國處于新常態階段這一重大戰略判斷后,如何適應新常態就顯得尤為重要。蘇州市如何適應新常態呢?首先通過一些數據說明了新常態下蘇州市經濟發展比較良好,其次指出了在新常態下蘇州市經濟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相應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以推動蘇州市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蘇州市經濟;市場基礎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066-02
一、新常態下蘇州市經濟所面臨的現狀
2014年蘇州市地區總產值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累計13 760.89億元,同比增長5.73%,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總產值有30 322.17億元,同比增長0.1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蘇州市的生產形勢好轉,與前兩年相比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蘇州市的六大支柱產業的發展狀況也有了一定的好轉,2014年的產值有20 358.05億元,同比下降0.4%,降幅減少。不僅傳統產業得到了發展,新興產業也有了一定的進步,比如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的產值與去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4.1%和5.7%。市場穩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蘇州市的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得到了好轉。2014年中小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達14 110.77億元,占總值的39.45%。其次,民營經濟的優勢也在繼續保持。2014年蘇州市一共有5 053戶私營企業,同比減少4.84%,但私營企業的工業產值有5 472.37億元,同比增長1.98%。最后,外資企業的出口量也得到了迅速發展。2014年,蘇州市的外資企業的工業總產值有19 179.95億元,同比減少1.47%,降幅收窄。在新常態背景下,蘇州市經濟總體來講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當然在某些方面也面臨著挑戰。
二、新常態下蘇州市經濟所面臨的挑戰
(一)經濟增長對資源依賴性高,發展潛力受約束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下,土地這一要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項目建設準入標準愈來愈嚴格,對集約用地的要求也就愈來愈高。受土地要素的制約,原來通過擴大商鋪面積等方式來擴大生產的模式已經不能繼續下去了,需要尋求新的增長方式。
除了土地要素之外,蘇州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也較高。蘇州市的一次性能源幾乎都要依靠外地來支援,而且對這些能源的使用效率也不高,使用率大約為30%—40%,和發達國家60%的使用率相比是遠遠落后的。2013年,蘇州市單位GDP能耗為0.609噸標準煤/萬元,基本上是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11.5%,比臨近的上海市高出了9.5%,與深圳市相比更是高出了42.3%,基本上不能和發達國家相比。近年來蘇州市工業廢氣排放量也是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緊張的資源使用情況迫使蘇州市發展經濟必須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走集約化、高效化發展之路。
(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蘇州市企業的研發能力明顯跟不上經濟的發展水平,依然還是處于粗放型的發展階段。具體而言,2013年蘇州市規模以上的企業有10 776家,然而開展R&D活動的卻相當少,僅有2 584家,只占總體的24%。就具體的行業而言,蘇州市的六大支柱型行業的研發投入也是相當低,僅僅占銷售收入的0.95%。在這六大支柱產業中,鋼鐵行業和電子行業的研發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分別占比為0.79%與0.82%。由此可以看出,蘇州市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經濟面臨轉型,區位優勢減弱
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背景下,蘇州市進入產業優化升級的新階段。一直以來,蘇州市經濟的發展主要依托其發達的交通網絡和國家率先發展東部的優惠政策,有著很強的區位優勢。然而,近年來蘇州市工業面臨著資源匱乏和勞動力成本日漸增加的壓力,經濟發展趨緩。如今,中西部地區開始崛起,它們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吸引了較多的外資企業,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例如電子信息產業,它原本是蘇州市的傳統支柱型產業,而今很多這方面的企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當然,蘇州市也有一大批新興產業在崛起,只是在短時間內對經濟的發展不能產生很大的拉動力。原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弱化,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沒有形成,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從而導致蘇州市經濟發展緩慢。
三、促進蘇州市經濟發展的戰略
(一)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首先,需要大力提升傳統產業。蘇州市的優勢產業是紡織、鋼鐵、普通機械等,仍然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因此應該注重這些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蘇州市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為這些企業提供優惠政策,讓這些企業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技術設備的使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這些傳統企業需要引進高技術人才,以技術創新帶動整個企業的發展。
其次,促進服務業的升級。蘇州市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如網絡游戲等來支持蘇州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比如金融咨詢培訓、人才中介、工程設計、物流業等。最重要的是發展金融業,積極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同時也要提高蘇州市金融業的競爭力。
最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蘇州市傳統的六大支柱產業日漸式微,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手段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蘇州市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實施重要產業的創新項目,建立創新型示范工程,圍繞重要領域的技術和產業基地,建設產業技術創新的共享平臺和核心產業鏈條。通過對新興產業的動態調整和合理規劃,讓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作為蘇州市的支柱型產業,推動蘇州市經濟的平衡健康發展。
(二)打造“宜居”城市,吸引高端人才
一直以來民間都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個說法,蘇州市因此被譽為“人間天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宜居的生活理念得到提升,而當前的一線城市,比如北京市和與蘇州市毗鄰的上海市,房價一直都居高不下,相比之下,蘇州市適宜的房價和優美的人居環境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在此居住。
高端人才的涌入在為蘇州市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資金和要素的流入,從整體上會大大提高蘇州市的城市品位。因此,蘇州市應該重視外來人才,不僅在物質上給予“給房給車”的獎勵,還應該對這些外來人才的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幫助,從軟環境方面為高端人才提供必要的優惠,讓這些人才沒有后顧之憂,更加積極地投入創新工作中去。
(三)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機遇,加強與上海等周邊城市的合作
作為地處長三角交匯處的東部沿海發達城市,蘇州市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對內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對外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的大循環。根據蘇州市的區位特點,同時結合國家的戰略目標,蘇州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可以定位為:以“蘇蒙歐”、“蘇新歐”、“蘇滿歐”、蘇州市港等交通路線作為經濟發展的紐帶,通過多邊合作方式,把能源交流和產業轉移等作為合作重點,力爭將蘇州市打造一個輻射東南亞、連接歐洲的綜合樞紐城市,建設成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金融、物流、商貿中心,以推動蘇州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正,烏東峰.“一帶一路” 塑就新經貿關系與三個新常態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38-43.
[2] 張貴凱.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 促進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陜西綜合經濟,2009,(1):25-27.
[3] 王忠禹.轉型升級 改革創新 實現新常態下企業健康發展[J].江蘇企業管理,2015,(4):4-5.
[4] 盧寧,沈智清,譚槊,等.蘇州參與 “一帶一路” 建設的戰略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5,(3):25-29.
[5] 黃正棟,張建興,吳蔚.“新常態” 的蘇州特征與對策分析[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5,(3):30-40.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