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愛華 李鑫 萬利鑫 陳杰 趙鴻杰
摘 要 分析NAA、IBA及2種激素等體積混合溶液對金花茶圈枝繁殖生根成活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采用萘乙酸和吲哚丁酸的等體積混合激素溶液1 000~1 500 mg/L能明顯提高金花茶圈枝繁殖苗的生根率,達到95%以上。該技術簡化了操作程序,可節省人力,在基質方面也節約了生產成本,可直接應用于金花茶苗木大規模生產。
關鍵詞 激素 ;金花茶 ;圈枝繁殖 ;生根率
中圖分類號 Q945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5.012
Abstract The effect of mix equal volume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 naphthalene acetic acid (NAA) and lndole butyric acid (IBA), and two hormones on rooting rate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by circling branch propa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ooting rate of C. nitidissima seedling can be improved more than ninety-five percent with a mixed 1 000~1 500 mg/L solution equal volume of IBA and NAA. This technique Simplifies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aves manpower and production cost. This technique can be widly used in the mass production of C. nitidissima seedlings.
Keywords hormones ; NAA ; IBA ; Camellia nitidissima ; circling branch propagation ; rooting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于20世紀60年代初在中國廣西首次發現,屬于山茶科山茶屬茶亞屬金花茶組的常綠灌木至小喬木,花瓣為蠟質金黃色,是培育黃色新品茶花的唯一可選擇的親本。中國于1984年發布的《中國植物紅皮書》將其列為一級稀有瀕危植物,1992年又被林業部列為國家珍貴樹種,1996年在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享有“茶族皇后”的美譽,又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是極為重要的可開發種質資源。金花茶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還具有極高的保健價值。從1988年開始,許多專家對金花茶進行了毒理、藥理、化學成分分析,抗菌試驗,惡性腫瘤試驗,降血脂、降膽固醇、降血壓等試驗,金花茶的花和葉含有多種對人體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微量元素以及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經大量試驗證明對于抑制腫瘤生長、防止血動脈硬化,調節人體血脂、血糖、膽固醇,增強機體免疫力具有明顯的效果[1-5]。由于金花茶座果率極低,而且人工種植的金花茶花朵基本都被采摘飲用,種子更加難以得到,采用圈枝繁殖不僅可以擴大金花茶苗木的來源,而且還具有見效快、生長快、提早開花結果、保持母本優良品質等優點,對于金花茶的保護和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已有金花茶圈枝繁殖技術相關報道[6-10],但報道中所采用的濾紙法及包扎基質等圈枝方法過于繁瑣,筆者選取徑粗1.0~2.0 cm的枝條作圈枝繁殖為材料,采用NAA、IBA及2種激素等體積混合溶液,尋求一種更適于在實際生產中應用的、更有效的金花茶圈枝繁殖技術。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試驗苗木采用位于廣東佛山南海的廣東省山茶種質資源庫內引種栽培達8年的健壯、無病蟲害的金花茶植株。
選用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和二者的等量混合液(NB)作為試驗藥劑,以清水為對照(CK),詳見表1。
1.2 方法
1.2.1 枝條選擇
2013年6~7月,金花茶苗木的樹梢已經完全老熟,適合開展圈枝繁殖。選木質化較好、枝條年齡為3~5 a,分布于樹冠外圍中上部,向陽的枝條。
1.2.2 環狀剝皮
在選好枝條的光滑部位環割2刀,2刀口相距約3 cm,深度僅達木質部。將兩割口之間的皮層全部剝除,刮凈附在木質部的形成層。勿弄傷木質部,亦勿留下韌皮層。
1.2.3 藥劑處理
用毛刷蘸藥劑涂抹環割口處,涂抹均勻。再將黃心土加入適量的水,圍著圈枝口及周圍形成檄攬形的泥團,用薄膜將整個泥團包好,泥團緊緊貼住環剝口,再將兩端扎緊。
1.2.4 結果統計
試驗期間對苗木統一管理,落枝后統計枝條生長率、不定根數量并測量長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根率分析
圈枝后的枝條2個月左右后開始生根,6個月左右長出的根比較濃密,且根系逐漸老熟,截斷枝條包扎處的下方,解開薄膜并洗根,待基質全部脫落后,統計其生根數。調查發現,所有處理的枝條不管是否生根,均成活。生根多度劃分等級標準:一級≥50條根,二級20~50條根,三級10~20條根,四級1~10條根。不同藥劑不同處理金花茶圈枝苗生根率見表2。
由表2可知,IBA激素處理的金花茶枝條的生根效果最差,其中IBA 1500、IBA 500、IBA 250三個處理的生根率分別為13.3%、17.2%和21.7%,均未超過對照的生根率(27.9%),而其中效果較好的IBA1000生根率僅達36.7%;NAA 1500的生根率達到100%,NB 1000、NB 1500的生根率均超過95%,其次為NB 500和NAA 1000,分別為92.6%和85.7%,也超過85%;而NB 250的生根率為76.9%,均超過了NAA 500的70.4%和NAA 250的50%。因此,NAA 1500和混合激素處理的生根率較好。
2.2 生根多度分析
由表2可知, IBA處理生根主要為三級、四級根;NAA處理中,除NAA 1500在一二級根達到80%以上,其他幾個濃度處理三、四級根和一、二級根均約為50%;混合激素處理中,各濃度處理中一、二、三、四級根較平均。
2.3 根長、根徑分析
由表3可知,12個處理和對照的枝條粗度均無顯著性差異,故不做分徑級考慮。
從根長可知,NAA各處理間、NB各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均和IBA 250、IBA 1500有顯著差異,而IBA激素各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根長大小的排序為:NB5 00>NB 1500>NB 1000>NAA 500>NB 250>NAA 1500>NAA 250>IBA 500>NAA 1000>IBA 1000>CK>IBA 1500>IBA 250,說明混合激素處理的根長比激素單獨處理的效果好。
從根徑可知,NAA各處理間、NB各處理之間及相互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均和IBA 250、IBA 1500有顯著差異,3種激素處理與CK則均無顯著差異。根徑大小的排序為:NAA 1500>NB 1000>NB 1500>NAA 250>NB 500>NB 250>IBA 500>NAA 1000>NAA 500>CK>IBA 1000>IBA 250>IBA 1500。
3 討論與結論
廣東佛山南海的環境比金花茶原產地氣候干燥、炎熱,相較原產地而言,不太利于金花茶的生長。本試驗過程中未對圈枝苗木加以特別的管護,如向基質中注水等措施,以此模擬苗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環境。選擇圈枝枝條時,太小的枝條生長慢,失去了圈枝生產的意義,但太粗的枝條又比較難操作,而且對母樹造成較大的損傷,所以在日常苗木生產中,要選擇合適徑級的金花茶枝條進行圈枝生產。本研究選擇的枝條為1.0~2.0 cm,研究發現枝條粗度差異不顯著,故不對枝條粗度作分級考慮。
本研究結果發現,NAA 1500和混合生長素總體上比其他處理效果好,但是單激素的濃度過高是否會對植物后期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所采取的3種混合生長素的濃度(500、1 000、1 500 mg/L)在廣東地區處理金花茶枝條的生根率均達92%以上,而李富福等[6]采取3種相同混合生長素的濃度在金花茶的原產地處理的生根率為80%~85%。本試驗采取毛筆蘸藥劑涂抹,用常見的黃心土作為包扎基質,黃心土相比其它基質而言,比較容易得到,而且成本低,與李富福等[6]相比,該方法簡單易操作,更能有效地用于苗木實際生產中,且生根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梁 機,楊振德,盧天玲,等. 從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比較8種金花茶制茶適宜性[J]. 廣西科學,1999,6(1):73.
[2] 寧恩創,秦小明,楊 宏. 金花茶葉水提物的降脂功能實驗研究[J]. 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9(4):350-352.
[3] 陳即惠,吳樹榮,賴德祿. 人工無性繁殖金花茶葉微量元素及其保健作用[C]. 防城金花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1994:251-255.
[4] 黃變才. 金花茶組藥用植物的分類和藥用價值[C]. 防城金花茶園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南寧:南寧科技出版社,1994.
[5] 梁盛業,陸敏珠. 中國金花茶栽培與開發利用[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6] 李富福,鄧朝佐,周竟冬. 生長素對金花茶空中壓條生根的影響[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4):63-66.
[7] 蔣運生,韋 霄,漆小雪,等. 金花茶高空壓條繁殖技術[J]. 福建林業科技,2010,37(1):68-71.
[8] 陶 源,唐日俊,樊吉尤,等. 金花茶空中壓條繁殖比較試驗研究[J]. 廣西林業科學,2002,31(4):208-209.
[9] 楊泉光,郭 辰,廖遠明,等. 金花茶高空壓條繁殖技術初步研究[J]. 綠色科技,2015(1):61-62.
[10] 唐文秀,黃仕訓,王 燕,等. 6種金花茶的空中壓條繁殖試驗[J]. 廣西園藝,2008,19(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