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宏
無興趣的理論教學,只能使學生對學習越來越反感,不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孩子對初中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很多學生如果不是迫于中考的考試壓力,就會放棄對歷史的學習。面對這樣的情況,歷史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shù)膽?yīng)用一些歷史小故事,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教學課堂應(yīng)用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故事的應(yīng)用,會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還可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思維。
一、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完整的故事,講述中國發(fā)展的5000年經(jīng)歷的點點滴滴,講述世界幾千年文明的豐富事件。講故事的學習方式完全符合歷史教學的特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利用故事的趣味性來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各個時期的歷史典故將其中長時間、大跨度的歷史年份和事件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變的具體。因此,這教學過程之中進一步加入歷史故事的講解,可以化解一些難以記憶的歷史問題。
1.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初中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性格和人生觀形成的最主要階段。激勵人的、正義的歷史故事必然會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有重要的良性引導作用,歷史故事除了能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還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老師講到西漢與匈奴之間的戰(zhàn)爭時,可以在授課中穿插蘇武牧羊的故事,激勵學生的愛國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氣節(jié)與榮譽感。在講到元朝崛起,南宋滅亡等歷史課時的時候,可以穿插文天祥英勇不屈的歷史故事,并結(jié)合語文課本中文天祥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歷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思維發(fā)展。初中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抽象思維等還不是很全面,還是處在被開發(fā)的階段,有時遇到一些抽象的問題,初中生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尤其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王朝的崛起與衰敗的過程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教師講解起來也比較枯燥,而且由于年代的久遠,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不強,舊王朝的覆滅及新王朝的崛起,都是些空虛的基礎(chǔ)問題,在教師的要求下,學生可能會記憶背誦,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就將這段歷史知識點還給教師。但是,如果教師在教授中具體說一些故事,就會加深學生對于王朝覆滅的理解,可以有效筑牢他們學習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
二、歷史故事在教學課堂中的運用
歷史故事大多來源于真實的歷史,具有真實性和趣味性。并且歷史故事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情節(jié)生動而活潑,對學生極具吸引力。并且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解和演繹,往往又能夠給人以歷史智慧的啟迪,具有對事物的啟發(fā)性。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歷史故事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故事在課前導語中的使用。一門課堂教學能否成功,決定是否能讓學生一開始就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教授的內(nèi)容上,那么這個時候,教師的開場課前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平時熱情好動的性格,同時也會對學習狀態(tài)和情緒有所影響。所以,以往傳統(tǒng)的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歷史教學方式勢必會產(chǎn)生抵觸與厭倦心理。如果歷史教師能夠在正式上課之前給學生講一些比較新穎的、有趣的、充滿懸念性的故事,無疑會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在教授秦朝歷史的時候可以先通過秦始皇“掃六國”統(tǒng)一天下開始講起,從秦始皇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疆域遼闊的封建強國為切入點,并在適當?shù)臅r機為學生設(shè)置懸念、提出疑問:通過這樣一個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成為一代強國,為何會如此短暫的滅亡?這樣的故事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會被集中起來,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更為高漲,也會更加積極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2.歷史故事在課堂教學的運用。一節(jié)課程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既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時刻保持聽課狀態(tài),又能夠確保課文內(nèi)容順利講解呢?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適當?shù)牟迦胍恍┍容^有趣的故事,來引起學生的有效注意。例如,在教授楚漢之爭時,教師可以引申講解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發(fā)生的有趣故事及成語典故,等等,破釜沉舟的霸氣、鴻門宴的驚險、四面楚歌的悲涼等故事。這些故事能夠很好地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補充,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豐富了歷史課程的內(nèi)容,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文化情操。
3.歷史故事在課尾的承前啟后作用。在課堂的結(jié)尾,教師如果能夠成功的使用歷史故事,可以再次激發(fā)學生對下一節(jié)學習內(nèi)容的積極求知欲望,對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預(yù)習新知識有非常顯著的作用。例如,老師下一次要講解漢朝和匈奴的關(guān)系問題時,可以在前一節(jié)課的末尾,讓學生回去查閱昭君出塞的歷史典故,提前給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先動手搜集一些相關(guān)資料,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之,歷史是一門嚴謹而科學的學科,本身就是故事,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中是很有必要的。針對初中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故事的潛移默化中可以讓學生更深地理解歷史知識和背景,從而對學習和認識歷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為此,初中歷史的故事創(chuàng)新教學,對于初中生以及初中教師來說都是很有益處的,值得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王芳東.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yīng)用.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07):12-13.
[2]文素芳.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yīng)用.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