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文學作品因涉嫌抄襲引發出的侵權案件越來越多。如果一部作品是受之前已存在的作品的啟發或者說是借鑒了原有作品的某些思想和主題內容,而創作出“新”的作品,到底是抄襲還是創新?我國著作權法對改編作品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采取的判定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試從如何認定改編作品和總結國內司法審判經驗的基礎上,探討改編權的侵權認定問題。
關鍵詞 改編權 改編作品 判定標準
作者簡介:胡曉婷,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2013級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89-02
改編權,是作者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改編一部作品未得到該作品作者的授權且未按規定向其支付報酬,即構成侵權。在判定一部作品作者是否侵犯了另一作品作者的改編權,應當首先判斷該作品是否為這個“另一作品”的改編作品。
一、改編作品的概述
(一)改編作品是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
我國著作權法中規定,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改編作品應該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原有作品的表現形式,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換句話說,改編作品就是一種再創作,其同樣是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比如說,某電影是根據某部小說改編拍攝的,劇情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設置、人物性格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故事情節等都與小說相同。但是,在電影中出現的某些臺詞,小說中卻沒有,而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氛圍或人物的內心活動,電影中則運用了鏡頭畫面或演員的身體動作、面部表情來表達。這就改變了原作品的表現形式,屬于一種再創作活動,具有獨創性的。但如果僅僅只是對原作品的文字作簡單的改動處理,是不具有獨創性的,這種就不屬于改編。
(二)改編作品與原作品之間是依存關系
《著作權法》中第三十五條、第三十七條、第四十條均規定,出版或者表演改編作品需要同時獲得改編作品著作權人和原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由此可見,改編作品與原作品是具有不可分性的。當我們在使用改編作品時,實際上也是使用了原作品。 如果說一部改編作品可以脫離原作品而獨立存在,法律就沒有必要再賦予在先作品著作權人排除他人使用新作品的權利了。 正因為改編作品是在原作品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著作權法才規定改編權是原作品作者的權利,并要求改編人對原有作品進行改編時必須取得原作者的許可,否則構成侵權。因此,改編作品與原有作品之間有著必然的依存關系。
綜上所述,改編作品可理解為:
一是改編作品是改編人對原作品進行二度創作而形成的新作品,與原作品存在一定的差異,且必須具其獨創性。
二是改編作品是一定限度的再次創作,其受原作品的制約,因而其不可能完全脫離原作品而獨立存在。簡而言之,改編作品是來源于原作品且區別于原作品的一部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
二、我國司法實踐中判定構成改編權侵權的主要做法
在早期的司法實踐中,法院審理該類案件時,多數是從改編權的定義來判定被訴的作品是否侵犯了在先作品的改編權。如,2003年的高等教育出版社訴機械工業出版社侵犯改編權糾紛一案中,法院根據著作權法關于改編權的法律含義來判定分析,認為“改變作品”應當是對作品本身內容進行修改、變化。對作品的部分內容或全部內容完整引用,再獨立創作出新的作品的行為,不屬于“改變作品”。
因此,盡管被訴的作品完整的引用了原告作品的部分內容,但并未改變該部分內容,不屬于改編權的侵權。
而在近幾年里,法院在此類侵犯改編權的案件中,則較傾向于通過改編作品的構成來判定是否侵犯了原作品作者的改編權。如2012年的上海華嚴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訴上海瀘劇院等侵害作品改編權糾紛一案中,二審法院指出,改編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且與在先作品必須具有表達上的實質性相似,否則不構成改編權侵權。 2014年被群眾熱切關注的瓊瑤訴于正侵犯著作權糾紛一案中,法院采用了“三步檢驗法”來確認涉案作品是否構成改編作品,從而判定其是否構成侵權。 可見,近年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對改編權的侵權認定不再是簡單的用改編權定義的文義解釋來判定,更多的是從分析判斷涉案作品是否為改編作品入手,采用了“三步檢驗法”來判定。
三、改編權侵權的判定標準
“三步檢驗法”是近年我國法院在判定一部作品是否屬于改編作品所普遍使用的判定標準。
(一)確定兩部作品之間相似部分是屬于表達并非思想
我們常說的“思想無版權”,意思就是著作權法并不保護抽象的思想。TRIPs協議以及《伯爾尼公約》中均指出,版權只保護以文字、音樂、美術等形式的具體表達。也就是說,根據思想、表達二分法理論,如果已有人寫了某題材的故事,也不能阻止別人寫相同題材的故事。然而,文學作品中的表達不是簡單的幾句話,除了文字組合,故事情節也屬于表達的一部分。假如有人僅僅以同義詞替換的方式重寫了一次他人已有的小說并出版了,雖然在兩部作品之間并沒有一句相同的語句,但所描述的故事情節卻是相同的,則該重寫的作品所形成的“表達”則構成了侵權。 所以說,不能將“表達”僅僅局限于文字的具體表達。如果單純依照兩者的直觀文字表達不一致而輕易作出否定侵權的結論,對原作者并不公平。一部小說的具體情節、人物設置及人物關系的設定都是創作者經過反復設想、選擇、取舍、斟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展現創作者的創造能力的過程,是創作者的智力勞動成果。因此,屬于“表達”,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綜上,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達不僅指表現形式,還包括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但是,作品的內容并不一定都是作品的表達,也有可能是屬于思想的范疇,區分兩者在于內容的抽象程度。這也就是美國著名的漢德法官提出的“抽象概括法”,內容越抽象,就越可能被歸于“思想”;越具體,則越可能被歸入“表達”。
(二)確定相似的表達不是慣常表達而是原作品獨創的表達
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僅限于具有獨創性的“表達”,并不包括慣常的表達。所謂“慣常的表達”指的是,公眾所熟悉的特定情境、有限表達及公知素材的使用。比如,某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富家公子與家境貧窮的女子相愛而遭家庭反對,這種愛情題材的作品屬于文學作品中的慣常表達。而富家公子與貧窮女孩的相愛過程通過作者的思考設計是可以作為獨創的內容。原作作者不能阻止他人使用慣常的表達,但可以阻止他人使用基于其獨創成果產生的作品。獨創性中的“獨”是指獨立創作、源于本人,即勞動成果是由勞動者獨立完成的,而非抄襲的結果;獨創性中的“創”是指一定水準的智力創造高度,這并不意味著必須具備高度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但要求智力創造性不能過于微不足道。 意思是說,著作權法中的獨創性并不要求作品是獨一無二、前無古人的創作。但是,獨創性較低的表達受到的保護水平也相應的較低。
(三)確定獨創性表達部分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
經過前兩步的檢驗后,即使兩部作品的相似之處是原作品獨創的具體表達,也只有在后作品使用原作品獨創表達達到一定量的程度時,才構成實質性相似,進而才有可能被認定為侵權。但是,如果僅僅是極個別的情節與原作品的相似,那么可能會認為在后作品的作者只是受到原作品里思想部分的啟發,使用了原作品這部分的“思想”來創作自己的作品。 因此,兩部作品應作為兩部獨立創作的原作品,在后作品不是在先作品的改編作品,因而也沒有侵權之說。
四、統一改編權侵權判定標準的建議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作品改編的權利屬于原作作者,該著作權人可自己行使權利或授權他人對作品進行改編。但現行的著作權法在改編權這一部分的規定較為滯后,對改編權的保護范圍、侵權的判定以及改編作品的構成均較為籠統,在司法裁判上難以統一判定標準。筆者建議,可通過明確改編作品的構成,從而間接明確改編權的侵權標準。
從我國著作權法和司法實踐可知,改編作品的構成,不但要求其具有獨創性,即由個人獨立構想出來的,而不是抄襲、剽竊或完全模仿他人已存在的作品;并且還要是在原作品基礎上的進行的二度創作,即改編作品必須是利用了已有的作品。這是區別重新創作作品與改編作品的重要標準。
在國際上,有關改編作品的規定一般分兩種:
一是不明確將改編作品作為著作權的客體。如英國的《英國版權法》,其沒有將改編作品納入“作品種類”中,但卻有對作品改編權的保護進行了規定。這與我國現行法有關改編作品的規定模式是相似的。
二是明確將改編作品作為著作權客體的特殊類型。如美國的《美國版權法》,雖然改編作品不屬于版權客體的一般規定,但其規定了“編輯和演繹作品”屬于版權客體的特殊情形,“根據版權作品創作演繹作品”的權利屬于版權所有人的專有權利之一。同樣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的著作權法對改編作品的規定也是類似的。可見,明確規定改編作品的為著作權客體的做法在國際上是占了主流。
綜上,建議我國《著作權法》可將改編作品作為版權客體加以明確規定,同時將司法實踐中的改編作品判定的“三步檢驗法”法定化,為司法裁判提供統一判定依據。
五、結語
為統一裁判標準,著作權立法應在借鑒國外立法和總結國內司法審判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在《著作權法》中將改編作品歸入版權客體,明確改編作品構成要件來間接細化改編權侵權判定標準。這樣,才能使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更為系統,從而在具體規范層面更好地體現著作權法促進文化繁榮之立法宗旨。
注釋:
[德]雷炳德著.張恩民譯.著作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
胡震遠.改編作品的三步檢驗法.人民司法.2013(8).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3)一中民初字第8895號民事判決書.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2)瀘一中民五(知)終字第112號民事判決書.
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4)三中民初字第07916號民事判決書.
王遷.情節相似是否構成侵權?.社會觀察.2015(1).
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張友亮、司莉.試論改編作品與非改編作品的法律界定.政法學報.1994(3).
參考文獻:
[1]劉漢波.著作權司法實踐中的文學觀念批判——以文學剽竊的認定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叢立先.國際著作權制度發展趨向與我國著作權法的修改.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3]李雨峰.著作權的憲法之維.法律出版社.2012.
[4]王坤.著作權法科學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5]孔祥俊.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思維——知識產權司法前沿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