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通
【摘要】檔案編研工作是現代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高校檔案編研工作必須要準確把握其內涵與功能,必須樹立檔案自覺的理念,全面、深入地了解館(室)藏檔案資源,必須著力改變檔案編研意識淡漠、人才稀缺、產品質量低端的現狀,必須圍繞文化建設等高校中心工作開展有針對性、有文化價值的編研活動。同時,通過對優秀檔案編研成果的應用與宣傳,推動檔案工作和高校文化建設同步發展。
【關鍵詞】檔案編研;檔案工作;高校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成果是一所高校歷史積淀、辦學理念、人文精神和發展戰略等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縱觀國內外知名高等學府,無一不具備悠久的歷史、鮮明的特色、優秀的思想和世代傳承的文化理念,開展大學文化建設既是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基本任務,又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和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正逐步走向內涵式發展的現代大學建設之路,而高校所追求的內涵恰恰體現在高校文化之中。
檔案與生俱來就有著文化的屬性與品格,是社會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組成元素,是高校發展歷史記錄和存儲,其原始性、真實性的特點使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檔案資源的支撐,高校文化建設將如無水之魚。因此,開展高校文化建設必須深入挖掘高校檔案資源的價值,把蘊藏在檔案中的文化元素轉化成高校文化建設成果,而這種轉化的主要過程之一就是檔案編研。
一、檔案編研的內涵與功能
檔案編研既是檔案工作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高校檔案文化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準確把握其內涵理解,高度重視其功能發揮,在此基礎之上科學、高效開展檔案成果編研工作。
(一) 現代檔案編研的內涵。檔案編研是檔案部門根據館(室)藏檔案和社會需求,在研究檔案內容的基礎上,編寫參考資料、匯編檔案文件、參與編史修志、撰寫論文專著的一項工作。這一概念中,檔案編研可以理解為,檔案館(室)藏的資源和社會需求是基礎,研究檔案內容是方法,參考資料、文件匯編、修史編志等是成果。然而,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檔案編研的工具、方法、成果都日漸帶有信息化的印記,這些時代性特征也促使檔案編研內涵不斷擴展和延伸。信息社會的檔案編研是一種在兼顧傳統編研理論與現代編纂思維指導下的,以檔案資源為基礎和研究對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本方法,以各類檔案信息產品為主要編研成果及以網絡等途徑為傳播形式的編研活動。
(二) 高校檔案的文化功能。檔案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檔案可以為文化發展提供史料參考和佐證,文化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需依靠檔案記載和傳承。編研工作是檔案與文化之間的橋梁紐帶,對高校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功能發揮都有著重要意義。
1.文化傳承功能。高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慢慢沉淀,這種沉淀蘊藏于檔案之中,包含著高校的歷史知識、發展歷程、優良作風與傳統、名人軼事等等,只有通過編研才能將這些沉淀的精華予以挖掘和整合,進而為高校文化的樹立和傳承奠定堅實的根基。由于檔案是一所高校歷史發展的真實記載,反映著歷史的真實面貌,因此,檔案編研工作一定是具有歷史連續性的,這種連續性不止于對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更著眼于對高校未來發展的延續,檔案編研的文化傳承功能也必定是與時俱進的。
2.文化創新功能。檔案編研是一個把原始檔案資源中文化信息進行提煉、重組加工、發掘新的文化要素的過程,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活動。豐富的檔案編研產品可以為不同類型的檔案用戶提供新的創新思維,可以為高校文化創新提供最真實、最權威的資料支撐,還可以為傳播高校文化提供新的途徑。在當前國家大力推行創新創業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可運用檔案編研文化成果創新發展校園文化產業,讓更多公眾體驗高等學府歷史底蘊與文化魅力的同時,實現高校文化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雙重功能。
3.文化教育功能。當代大學文化建設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部分組成。物質文化建設表現為校園環境育人,制度文化建設表現為管理育人,精神文化則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核心,表現為用思想和品格育人。高校檔案則歷來是文化宣傳教育最生動素材的來源,事實上,不論是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大學制度建設,還是精神文化建設都離不開檔案編研的參與。比如,可以把檔案編研成果中的歷史文化元素與校園環境建設結合,賦予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鮮活的生命;可以在校園內為高校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樹立雕像,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品味歷史,尊師重道;還可以通過編輯制度匯編,提高師生員工對規章制度的認知度,進而約束自己的言行等等。
二、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現狀
從檔案編研工作功能和意義角度考慮,高校應重視檔案工作,著力支持檔案編研的開展,以形成更多優秀的檔案文化產品,并以此作為創新高校文化、宣傳高校文化、傳承高校文化的有力工具。但實際上,當前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現狀并不樂觀,難以發揮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檔案編研意識的弱化、檔案編研人才的稀缺和檔案編研產品質量低端三個方面。
(一)檔案編研意識弱化。檔案編研意識弱化集中表現為高校檔案部門不開展編研工作和檔案編研工作功利化兩個主要方面。前者的原因在于高校檔案工作過于重視管理和利用服務,自我國大力推行檔案信息化建設以來,各級各類檔案館紛紛把檔案管理軟件應用、紙質檔案數字化、電子檔案管理及數字檔案館建設等作為工作重心,忽略了以檔案編研為核心的檔案信息資源建設的開展;檔案編研功利化則體現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方面,當前,還有很多高校的檔案工作處于邊緣化地位,對檔案系列專業技術職務的評聘不夠重視,加之評聘標準中未就檔案編研成果做出明確的硬性指標要求,這就導致大部分檔案工作者漠視編研工作,甚至會產生編研無用論的思想。在上述錯誤的理念影響下,檔案編研工作的開展十分被動。
(二)檔案編研人才稀缺。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不足影響著高校檔案工作的方方面面,編研人才的稀缺是制約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當今社會對高校檔案工作者提出了復合型人才的高要求,既要懂得檔案學知識、歷史學知識、語言學知識,又要熟悉計算機與信息科學技術,高層次檔案人才的產出與高校檔案人才需求的矛盾長期無法解決。高校檔案部門招人難、留人難、培養培訓機制跟不上、缺乏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等問題普遍存在,現行管理體制的制約下,檔案編研職業隊伍又難以生存,人才稀缺直接導致了檔案編研工作舉步維艱。目前形勢下,檔案編研人才嚴重稀缺的現狀短期內恐怕難以得到改善。
(三)檔案編研產品低端。在當前弱化、失衡、被動的編研意識和檔案工作者編研業務能力有限的影響下,當前高校檔案編研方式仍局限于傳統的摘錄與整理,編研產品的體現形式仍為紙本,傳播范圍十分狹小,編研產品的文化價值普遍不強,加之創新能力不足和缺乏有力的宣傳,高校檔案工作難以發揮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的功能。有些高校的《大事記》《重要文件匯編》的編研都是作為專業技術評聘的業績材料而編寫,內容基本為校園媒體報道流水賬式的摘抄或者文件的簡單排列,缺乏對原始檔案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以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為中心的、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能經得起廣泛推廣和載入史冊的檔案編研產品少之又少。
三、檔案編研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的策略
以編研為核心推動檔案工作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服務既是檔案工作的重要使命,又是提升檔案工作價值的直接途徑。高校檔案工作者要以檔案自覺理念為導向,圍繞高校中心工作開發出具有較強文化價值的優質編研成果,并多種途徑加以宣傳,實現檔案文化自身建設和高校文化建設的雙贏。
(一)以“檔案自覺”為導向,增強檔案編研意識。檔案自覺的理念引申于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的觀點,簡單地說,文化自覺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所謂檔案自覺就是要求高校檔案工作者對館(室)藏檔案資源有充分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閱讀檔案,深入挖掘重要檔案資料的形成過程,清楚高校檔案中有哪些特色資源、檔案能為高校各項工作做什么以及檔案工作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將檔案自覺的理念應用于檔案工作實踐,可以有效增強檔案工作者的編研意識,同時也能讓檔案工作者更有歸屬感和成就感。
(二)圍繞高校中心工作,開發優質檔案編研產品。檔案編研要與時俱進,只有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以優質的編研產品為基本手段,才能發揮高校檔案資源參政咨詢、引領創新、文化育人等核心價值,提升高校檔案工作的影響力。這就要求高校檔案部門把握高校工作動態,知悉每年初的工作要點的各項任務及時間節點,時刻關注上級部門關于檢查、驗收、評估、認證等重大活動的通知,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檔案編研工作,提供最可靠、最權威的信息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當今社會編研產品的形式要最大程度地多樣化、多元化,以實現檔案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等核心工作的目標。
(三)依托多種信息平臺,宣傳“兩個文化”建設成果。充分發揮檔案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的價值,離不開有效的宣傳與傳播,互聯網時代給檔案宣傳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平臺,優質的檔案編研產品不僅是檔案文化自身建設的成果,更是高校文化建設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將傳統的展板、宣講等方式與校園廣播、高校官網、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甚至是數字檔案館等現代化信息平臺結合,對檔案編研成果進行大力宣傳,不僅能夠起到提升師生檔案意識和擴大檔案工作的影響力,更能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踐行大學文化育人的過程中形成一批新的檔案資料,又可反作用于檔案編研的可持續發展。
檔案編研工作,是高校檔案工作創新發展的使命要求,是提升高校文化建設等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高校檔案部門應切實加強編研工作,著力改善檔案工作諸多問題,檔案工作者要摒棄功利編研等錯誤理念,把檔案編研落到實處,真真正正地編研出對檔案文化建設和高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優質文化產品。
【參考文獻】
[1]李曉英.增強檔案編研工作的認識推進檔案文化建設[J].檔案學研究.2013(7):51.
[2]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2版)[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