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春
【摘要】長久以來,人們對著名近代歷史人物袁世凱印象主要是“賣國賊”、復辟帝制的獨裁人物,或是出賣維新派之關鍵人物等等,對袁世凱之評價主要是負面。通讀有關袁世凱史料,筆者發現袁世凱的一生雖有敗筆,但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其所作所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重大正面影響,功遠大于過,仍不愧為一代梟雄。
【關鍵詞】袁世凱品 評價
筆者認為,評價一位歷史人物,其主要依據應當是歷史人物本身對當時社會和歷史進程所起的作用,以及對后來之影響。筆者梳理袁世凱的主要貢獻如下:
一、軍事方面,貢獻突出
袁世凱少年即胸懷大志,曾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的詩句。少年時代好讀兵書,通文墨,識禮儀。及長,藝權均通,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朝一務實干練的能臣,黃興曾致書袁世凱,視袁世凱為“中國之華盛頓”。1903年起,他開始著手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工作,在中國軍制改革、軍事教育、建軍治軍、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做出大量有益嘗試。在華北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雇傭歐洲最強陸軍——德國軍人為軍事教官,創辦警、步、馬、炮、工、輜等兵科,設立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培養大批軍事人才,先后有5人當上中華民國總統或總理。至接掌北洋,裁撤舊軍改編警察,令中國軍警分離,清末巡警制度的創立是中國警察制度近代化的開始。袁世凱實為北洋新軍的創始人,在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過程中居功至偉。
對外軍事方面,袁世凱在1884年朝鮮王朝的甲申政變中,在無法得到國內指示的危機時刻,當機立斷,率軍擊退日軍,瓦解了朝鮮親日派和日軍顛覆朝鮮政權的圖謀。之后,在袁世凱任清朝駐朝鮮大臣期間,他盡一切可能擴大中國在朝鮮的影響力,成為朝鮮王朝內最有權勢的人物,全面掌握朝鮮的商業、外交事務和內政。在世界列強尚未深入朝鮮之際,袁世凱曾建議廢藩建省,將朝鮮變為中國的一個行省,然清政府當時內外交困,對于他的建議擱置不問。義和團運動爆發后,在山東的袁世凱與兩廣的李鴻章、湖廣的張之洞,兩江的劉坤一,一起組織了東南自保運動,反對朝廷對于義和團的支持、也反對朝廷對外國的宣戰,并在他們的管轄范圍內鎮壓拳民,保護在華外國人的安全。雖然這一政策對于民族主義者來說具有反動性,但是也正是這一政策使得經濟昌盛的東南地區,避免了義和團運動帶來的社會混亂與外國武力的入侵,為中國的經濟保留了一些元氣。
二、經濟方面,可圈可點
袁世凱對工業、農業、商業三者并重發展,甚為得策,尤其對中國的工業化有很大貢獻。中國自1840年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近現代化。在經濟方面的要求就是工業化。工業方面,他積極發展實業經濟,民族資本興建的面粉廠、火柴廠、卷煙廠、造紙廠以及采煤、冶煉企業,得到長足發展。袁世凱在遭譴歸隱之后還說出“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的話。袁世凱當政時期,頒布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經濟政策,扶持弱勢的民族工商業,提倡國貨,增加進口稅并減少出口稅,加強國貨競爭力,擴大國貨銷售市場。農業方面,袁世凱在興辦農業教育、創設農業基金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方面做出嘗試。財政金融方面,袁世凱籌公債、整頓稅收、開辦銀行、疏通金融、改革幣制,這些舉措不僅緩解了當時的財政危機也促進了中國近代財政金融的現代化。在對外經濟交往方面,袁世凱主動對外開放,開通商埠,這在近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袁世凱主張引進外資和僑資,前后素志不移,這在蘇杭甬鐵路、文辭協議、中美輪船公司等問題上即有體現。經過袁世凱的治理,中央財政也有很大改觀,從民國初年的借債度日到每年庫存可余兩千萬元,確實是了不起的成績。
三、教育方面,革故鼎新
袁世凱秀才出身,屢次參加鄉試不得中舉,如此精英人物不得志于科場,可謂是深知科舉制和八股取士之弊害。所以袁世凱在其掌權后興學重教,主張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積極倡導學子留洋。在他和張之洞等人的努力下,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終于在1905年被廢除,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袁世凱寧可壓縮軍隊,也要推廣全部免費的新式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他反復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國家之繁榮昌盛,實系于國民之品德、知識和體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強化公民教育。袁世凱曾上奏《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同時調蓬萊知縣李于鍇進行籌備,《折稿》獲光緒皇帝批準,山東大學的前身山東大學堂正式成立,為山東高等教育寫下濃重一筆。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期間,頒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規,創建學校司、提學使司、勸學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機構,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另外,他多方籌措經費,培養師資,編輯新教材,創建新式小學、中學、大學和各種軍事學堂、實業學堂等新教育設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體系,從而使河北教育擺脫了舊教育的羈絆,步入教育近代化的發展軌道。
縱觀袁世凱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筆者認為所謂不以一眚掩大德,瑕不掩瑜,其功遠大于其過!
參考文獻:
[1]侯宜杰.袁世凱全傳[M].北京 : 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2]李劍農.近百年中國政治史 [M].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郭劍林.關于袁世凱評價的幾個問題[ J ].河北學刊,199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