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宜和 康慶平 謝瑋璟 蔣文華 周傳馨


都市的崛起和長盛不衰,與都市人不斷創造和積淀的大都市文化密切相關,與都市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品格密不可分,那就是對自由的追求、對多元的包容、對活力的崇仰。
一座座城市的興衰起伏,啟發人們去思考:導致城市衰敗的命門是什么,推動城市興盛的密碼又在哪里?
美國著名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體,它更是各種密切相關經濟相互影響的功能集合體;它不單是權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歸極。”正因如此,從20世紀末葉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各種有關“文化城市”的評選此起彼伏。從歐盟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評選的“歐洲文化之都”,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4年開始評選的“創意城市”,再到倫敦市長辦公室從2008年開始頒布的“世界城市文化報告”,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于城市文化對城市興盛的巨大影響。
都市健身圈 跑步改變生活
羽毛球網上俱樂部、戶外登山QQ群、足球好友微信群……在不少大中城市,通過各種“圈子”集中鍛煉已成為全民健身的一大特點。在這些健身圈里,熱衷于某項運動的人們相約活動、相互信任、共同提高,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健身與生活方式。
從北京公主墳的家到白石橋附近的單位,放在一年多前,這段4.3公里的路程在路振宇的生活中,有時意味著3站地鐵,有時指的是半個小時的公交,或者在一不小心睡過頭的早上,還等于20多元的“打的錢”。但這一切在2013年年初都發生了徹底的變化,1月的某一天早晨,路振宇做了一個對自己來說十分大膽的決定,“我打算以后都坐‘11路(兩條腿步行或跑步)上下班。”
令路振宇沒有想到的是,其實身邊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很快從一個“獨行俠”成了一個“有組織的人”,跑程也從上下班的路線延展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跑步“圣地”——在那里,各種各樣的“跑團”更是不計其數。
其實,近兩年全國的跑步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生長,馬拉松賽事報名屢創新紀錄,其中不少參與者都是像路振宇一樣的上班族、“小白領”。這項最簡單、古老的運動,在年輕人中重煥生機。
和很多人一樣,路振宇跑步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減肥,也和更多人一樣,他一跑起來就上了癮。從最初上下班途中的4.3公里,到后來逐漸延長到1萬米,再到去年3月在重慶完成了自己第一個全程馬拉松,他發現自己沒有停下來的理由。
“其實一開始并不是多喜歡跑步,只是因為實在沒有什么別的減肥方法。”路振宇說。上大學期間,他就嘗試加入學院里的足球隊,甚至還曾代表學院隊參加過學校的羽毛球比賽,但最后都無一例外地“無疾而終”。“像足球、籃球這樣的團隊運動,基本就不歡迎我們‘微胖界人士,隊友們倒也不直說,但咱也不好意思拖累人家。”路振宇調侃道。
而路振宇很快找到了跑步的“小團體”后,想法卻發生了改變。“我們這個團隊,都是像我一樣的‘微胖界選手,大家也都是為了減肥,在別的運動中我們都不大受人待見,但在我們自己的團隊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跑快跑慢都沒關系,反正大家都差不多。”
甚至,在跑步這項運動中,他們還找到了自己的“優勢”。“你聽說過北馬‘尿紅墻嗎?”路振宇問道。在2013年的北京馬拉松中,“如廁難”困擾著很多選手,但“微胖界”的選手們卻找到了一個妙招。“其實就是拿到海綿之后把水擰干,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塞進褲子里,尿完了之后再趁人不注意扔到垃圾桶里,”路振宇介紹,“這是個老方法,但我們‘微胖的人衣服相對寬松,更不容易被發現。”
“跑步不一定是最有趣的運動,卻是最適合我們的運動。”路振宇說,或許這就是為什么盡管體重已由最初的95公斤減到了80公斤,但他和他“微胖界”的伙伴們卻沒有停下腳步的原因。
相比在央企默默上班的路振宇,同樣熱愛跑步的歌手、演員田原名氣要大了許多,她不僅在2010年就參加了舊金山耐克女子馬拉松賽,2013年9月,她還發起了一個名為“天生跑者”的跑步團體,已經在眾多民間跑步組織中有了不小的名氣。“約飯局已經沒意思了,大家現在把跑步當作一種聚會的方式。”田原說。
田原代表著一種新興的趨勢: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加入跑步鍛煉的大軍之中。2012年6月17日,耐克公司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組織的5公里女子路跑活動吸引了5000名跑步愛好者參加,其中年齡在2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達到了總人數的50%以上,而年齡在30歲以下的更是超過了80%。
林琳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一名教師,同時也是一名“刷江”者。所謂“刷江”,就是對在珠江江畔跑步的稱呼,而當她決定去白云山跑步的時候,她就變成了一個“玩兒小白”的人。28歲的樊鳳娟在深圳一家國有大型銀行工作,從開始跑步10個月后就完成了全程馬拉松的她,如今已經將成績提升到了3小時左右。以訓練刻苦著稱的籃球明星科比說,他知道洛杉磯每一天凌晨4點的樣子,而樊鳳娟則對同一時間的深圳街頭分外熟悉,“凌晨4點起來跑步,你就是這條馬路的主人。”演員蔡文靜同樣喜愛“夜跑”,用她自己的話說,就像是給自己的身體“刷了次屏”。
這些女性跑者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職業,但她們都是耐克跑步俱樂部的成員,對于跑步都有著相同的熱愛。曾幾何時,讓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想必對于不少體育老師都算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穿上跑鞋走出家門,靠的還是跑步本身的魅力。
集體婚禮漸成潮流
集體婚禮最初叫“集團結婚”,“集體婚禮”是更準確的表述方式,應該說,這種熱鬧的形式太對中國人的脾氣了。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國民政府提倡新生活運動,在婚禮形制上也推廣西式新婚儀,并由社會局出面組織,首開近現代集體結婚風氣。
上海是首倡之地。1935年上海首倡集體婚禮,17對新人結成佳偶。漢口、北京便緊隨其后。1935年在南京勵志社大禮堂舉行的“第一屆新生活集團結婚”,時任南京市長馬超俊出席證婚,共有33對新人志愿參加,各式媒體盛贊這種新興婚儀“觀禮者千余人,極一時之盛”。從此“集體婚禮”便作為一種制度而存在,由官方定期舉辦,而且相當頻繁。
抗日戰爭勝利后,從1946年至1949年,漢口政府便舉辦了10屆集體婚禮,結成新人446對,每屆都由市長證婚。參加集體婚禮的主要是中產階層人士。
最早的集體婚禮,便要求新人們要統一著裝,通常是新郎身著藍袍、黑褂、藍褲、白襪,腳穿黑緞鞋,手帶白手套,胸佩禮花;新娘身著短袖淡紅色長旗袍、長褲,腳穿肉色絲襪和緞鞋,頭罩白紗,戴白手套執鮮花一束,婚禮完畢頒發結婚證書、紀念證章并合影留念,整個過程,洋為中用,新舊交融,簡樸而不失隆重。其后,又有完全拋棄舊式旗袍長衫的,新郎一身西裝革履,新娘則潔白婚紗籠罩,愈發接近純粹的西方婚禮。
新中國成立后,也曾多次組織集體婚禮,目的是移風易俗,倡導簡約。新人們多半穿著樸素,較少大紅大綠,至多也不過是新娘的紅衣衫,為婚禮添了一道喜慶色彩。20世紀90年代后,時代新風洋溢,青年男女又重歸了西式路線,婚紗禮服也悄然走俏,即后,古典風味的民族服飾蘇醒,又有喜著舊式對襟紅綢禮服或者旗袍的,于是兩道風景并現,任人各取所需。
集體婚禮發展到今天,越來越被年輕人所喜歡,尤其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杜絕鋪張浪費”后,集體婚禮形式更加成為結婚發展潮流。
城市休閑去公園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在體能和心理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綠化和游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居民日常休閑的主要場所,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現且無可取代。從2001年開始,全國各大城市的原有收費公園開始逐步免費向游人開放,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觀念。開放式公園是人們交流、放松、休閑的公共場所,它承載著休閑、游憩、文化等多種功能。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無疑是城市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縮影,并由此成為城市居民生活記憶中不可抹滅的部分。在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的過程中,我國很多城市公園因為管理方式、設施落后等原因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日常休閑的需求,曾一度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城市居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回歸自然是人們內心的一種潛在意識,開放式的公園作為城市里最貼近自然的人工環境,人們對城市公園的功能有了新需求,在城市休閑的社會背景下,一些城市公園正在向著開放式公園轉變,城市公園開放性的管理是歸位城市空間,進入市民生活,落實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每個城市公園在自身的建設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獨有的標志性文化景觀,或者說城市公園本身就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性景觀。有些是在公園建造初期就存在的,有些是在后來的改造中逐漸發展形成的。就像是成都市人民公園內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人們游園過程中紛紛攝影留念,久而久之就成為人民公園的獨特標志。
城市公園中的綠色景觀,來自歲月的積累,不僅形成其特有的景觀和濃郁寧靜的氛圍,更因為其無可復制與替代性,與城市其他綠化用地一起構成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成為歲月留給城市公園的無形的財富。
在不同歷史時期,城市公園中特定的場所和活動都曾承載不同主體對其時代生活特有的感受和回憶,經過時間的沉淀,這些感受和回憶帶來的獨特精神體驗和強烈的歸屬感激發他們對公園文化傳承的渴望。
文化成為公園的靈魂。每個老的城市公園經過時間的積累和歷史的沉淀,都有能夠反映當地的文化和歷史的元素。而公園文化的表現形式有許多種,既有造景藝術、建筑、美術、哲學和文學等表現形式,也有以群眾文化活動和科普教育為背景的形式。
一個城市公園,它處在城市之中,是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的主要活動空間,但它也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變遷的映像,因而,應該有責任和義務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城市公園中以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展現和表達出來,并達到一種延續,實現厚重的文化,輕松地表達。在開放式城市公園的初建和改造中一定要保留傳統文化元素,在設計中一方面應注重合理挖掘與展現當地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應當予以保留或者謹慎地維護改建公園里原有的凝聚文化內涵的園林元素符號。由于現代人的生活形態的更新速度加快,更加回歸物質生活,為現代人創造一些城市精神文化內涵豐富、地域景觀特色鮮明的生活環境,顯得格外重要。承載歷史記憶,突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園會更有藝術魅力,同時也具有獨特性,這樣的城市公園會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
商圈添靚都市魅力
緊跟福州市“東擴南進西拓”的戰略布局,以及地鐵、自貿區的建設,大福州概念正在形成。與此同時,以東街口、五四路、中亭街等街區為代表的傳統商圈已不再是一枝獨秀,傳統商圈業態升級戰已打響。蘇萬寶商圈、五四北泰禾、世歐王莊、東二環泰禾、愛琴海購物公園,海西佰悅城,快安綜合體、名城國際中心等新型商業中心正虎視眈眈,欲取而代之。
2006年以前,說起福州的商圈,除了東街口,就是五一、五四路,最多再加上一個臺江步行街。當時,大家都打趣著說,福州商業好比“一個扁擔(八一七路)兩個筐(東街口、中亭街)”。
東街口,傳統而繁華,是福州城內最早的商業中心,打造了福州商業“老大”的了歷史地位。五一商圈,可以說是“坎坷的貴族”,曾經輝煌過,也曾經衰敗過。它以五一廣場、正大廣場為核心,結合先施時尚中心,帶動整個五一商圈的發展,形成一道亮麗的購物風景線。臺江商圈,傍依水路交通發達的閩江,成為福州商品批發的集散地,也是商家必爭之地之一。傳統臺江商圈主要是位于八一七南路,現有中亭街、元洪購物廣場、榕城古街、步行街、臺江農貿集市等街市形成的天然商業環境。
2006年以后,原本三足鼎立的福州傳統商業格局被萬寶商圈的興起一舉打破。隨著寶龍城市廣場以及萬象城的興建,萬寶商圈的形成,工業路“變廢為寶”,就此劃入福州核心商圈的范疇。
2007年,萬寶商圈構建了福州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綜合體,并讓福州消費者率先感受ShoppingMall的商業氛圍。據不完全統計,萬寶商圈日均客流量逼近15萬人次,直接分流了原東街口商圈的消費群體。從某種意義上說,萬寶商圈不僅填補臺江工業路的商業空白,還將商業范圍輻射到了臺江老城區、江濱、金山乃至整個福州城。
在萬寶商圈、臺江金融街萬達日漸擴張勢力范圍的同時,隨著福州“東擴南進西拓”工程的啟動,沉默的金山也逐漸蘇醒。如今,放眼望去,西二環至浦上大道已然形成一個西二環商務圈。
2011年底,以25萬平方米高端住宅、寫字樓、大型商業構筑福州大都會典范的恒力城項目正式竣工。恒力城背靠五四北省體中心,西臨東街口,南接五一路,它的出現以第一個商業綜合體的姿態率先占據五四路核心位置。與此同時,2012年底,王府井百貨(恒力城店)隨之開業。作為恒力城的商業配套,王府井百貨(恒力城店)的開業,不僅填補了五四路沒有高端百貨的空缺,更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鼓樓區在精品百貨領域的領先地位。
面對著福州各大新老商圈爭相斗艷,晉安老城區則顯得相對冷靜。如果非要說晉安區也曾有過商圈,那只能是老王莊商圈。王莊,位于大福州中央商圈,周邊聚集大名城、陽光城、錢隆世家等高端社區,半徑2公里內不少于45萬的常住人口。世歐廣場的開建是基于福州王莊舊城改造的項目。隨著世歐廣場的進駐,或將形成一個新的王莊商圈。有人認為,世歐廣場將成為福州晉安區最核心的城市配套,在其帶動之下,王莊商圈的商業服務半徑有可能覆蓋至整個福州市區及五區八縣、莆田、南平、寧德等城市。
同屬于晉安區,號稱2015年正式投入運營的東二環泰禾廣場位于連江路與塔頭路的交匯處,地處晉安新區中心CBD的腹心地塊。與世歐王莊不同,東二環泰禾打著“海西第一城市綜合體”的標語,放言自己將是海西首個奢侈品購物中心,旗下創意產業有城市版迪斯尼樂園、水秀表演廣場、運動主題主力店、酒吧一條街等。但相比之下,東二環泰禾的體量明顯要大于世歐王莊,一個是150萬平方米,一個則是30萬平方米。
圖書館的安靜懷抱
安靜地讀書,這是一個人善待自己的方式。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博爾赫斯當了20多年的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圖書館的氛圍滋養了他安靜的性格,一生遠避市囂,居于一隅,時刻以書為伴。讀書,讀瞎了雙目,晚年,他談到自己的失明也是那么平靜,在《博爾赫斯八十憶舊》中,這樣描述自己:“我開始發現我自己被包裹在沒有文字的書籍之中,然后我朋友的面孔消失了,然后我發現鏡子里已空無一人,再以后東西模糊不清……我真想倚在黑暗上,溶進這黑暗。”他好像不是在說自己,而是敘述小說的主角,即便墜入困頓,仍不失從容。
博爾赫斯的《巴別圖書館》,文字如同迷宮,短短的篇幅并沒有情節,他把圖書館的形狀描述成“無限數的六面體回廊所構成”,講述的都是圖書館里一個個事物,從圖書館員到傳說中的門廳,到人們對書籍的糟蹋,看似冗沉凌亂,實則藉此突出圖書館所包含的無限性。
的確,圖書館也像是迷宮,它的豐富,讓每個進來的人為自己的貧乏感到羞愧;同時它是一種氛圍,它的安靜,使得你會為自己發出任何聲響,任何輕淺的冒失感到臉紅。時間像一條安靜的河,環繞著這里的桌椅和書架緩緩流動,將人的物欲和浮躁帶走。靠在書架,環顧周圍的書,書上的作者仿佛生活在你未知的另一個世界,卻體驗著和你同樣的悲欣。因此,你所看到的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人的人生,他一生的時間和才華,都濃縮在你眼前這本叫書的載體里。
圖書館的形式是多樣的。一群古希臘的哲學家,被權貴追得到處亂跑,黃昏,他們會停下來,聚在一起,生一堆篝火,木柴上架著一罐熱滾滾的豆子湯,他們喝下去,待身子暖和,安靜下來,然后問身邊的人,第一句話是——你們最近讀了什么書?隨之小聲地交流討論。圖書館就這樣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存在,這群博學的人,坐成一排,就像圖書館的書架,沒有一本書,卻能構成一座流動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