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辛

我曾是到貴州插隊的一名上海知青,由于寫作《蹉跎歲月》《孽債》等知青小說,接觸和采訪了大量的下鄉知青,對知青回城的整個過程比較熟悉。我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大家一起來回顧這段歷史。
響應號召下農村
1968年12月21日晚上,新聞廣播中播出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他們高中、初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農村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要歡迎他們去。第二天,全國所有的報紙都發表了毛主席這段最新最高指示。
“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鄉的高潮是在1969年的春天,我就是在1969年3月31日到貴州農村去插隊的,當時去插隊的情景現在還歷歷在目。那是一個乍暖還寒的日子,天還是蠻涼的,我記得坐上火車時,外面還穿著一件棉襖。
當時我們舉著紅旗、戴著大紅花,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我們是一腔熱情去接受再教育,覺得應該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那時我們年輕,非常虔誠,也很狂熱,當然現在看來也有點盲目?!绊憫飨奶栒佟薄ⅰ懊飨瘬]手我前進!”、“好兒女志在四方”,這是我們當時的口號。現在我腦海中還回響著當時的這些聲音。除了豪邁,我的聲音中還有些許的悲涼,當時我想:到農村去扎根一輩子,我們是不會再回來了。
從現代大都市上海來到偏遠、閉塞、貧窮的貴州,路程很遙遠,一路上我們的熱情在疲勞打擊下慢慢地冷卻了。我們坐火車到一個小型城市貴定下車,在那里鋪稻草直接在地上睡了一晚,這對我來說還是生平第一次。第二天我們坐著卡車,顛簸了整整一天,才到達修文縣久長那個插隊的地方。
疲勞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真正踏進山區、踏進山寨,面臨和我們的想象完全不一樣的農村時,內心的巨大落差。當我們到達修文縣久長時,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不愿意下卡車,她們就在卡車上跺著腳叫:我們是聽毛主席話來的,是來建設新農村的,怎么跑到這些寸草不生的山區來了?,F實從一開始就殘酷地顛覆了我們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
當時我們6個年輕人插隊落戶的地方是砂鍋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住的泥墻茅草屋。那個茅草屋從外面看就很陰暗潮濕,沒有窗戶,門是用牛屎敷的。但是生活還得繼續下去,走進茅草屋,我們開始了插隊落戶的生活。生活關、勞動關、和貧下中農結合的思想關,命運早就為我們安排了種種的障礙,除了克服,我們別無選擇。
初到貴州,我是用城市人的眼光來看這里的一切,山鄉是閉塞的、遙遠的、僻靜的,山鄉里風土人情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天天在莊稼地里刨糧食,指望老天爺風調雨順,把這樣的日子一天天過下去。然而當10年下鄉結束,我要回歸都市時,我已經和很多農民一樣了。
當“上山下鄉”成為歷史的記憶
當年,1700萬知青從中國的大城市、中型城市涌進廣闊的農村,真是波瀾壯闊。用今天的話來說,它是掀動了社會,觸及了很多很多家庭。千千萬萬的人一擁而下,客觀上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生活問題、住房問題、吃飯問題、收入問題、青年人的戀愛問題。很多人都把這些問題提出來,問題出在哪里呢?問題出在一轟而下。事實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存在。從1955年開始,我們黨和國家為了安置讀了初中、高中沒有找到工作的青年人,就提倡過上山下鄉。在1955—1965年這10年當中,整整下去了100萬人,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有效的安置,所謂安置就是說吃飯有保證、住房有保證、你的未來有保證。不是說這10年上山下鄉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相對來說比較有序?!拔幕蟾锩边@10年中知青一擁而下,產生的問題就多了,就像毛主席自己所說的,“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李慶霖給毛主席寫信,他當時寫了很多實際問題,他兒子理發沒有錢,每次回到家里來狼吞虎咽地吃飯,因為他在鄉下吃不飽飯,還有嚴重的開后門現象,當時的確暴露了很多問題。
我們這代人中出現了知青作家群,出了幾個全國有名的知青作家,但是在我們這代人中幾乎沒有出優秀的化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為什么?作家在生活當中有了感受,對我們中華語言有了領悟,找到了適合個性的表達方式,就可以成為作家。但是優秀的科學家不同,自然科學的很多東西必須要循序漸進。從這樣一個意義來說,這是一段蹉跎歲月。10年動亂給中國帶來了很大戕害,蹉跎歲月給整整一代人也造成很大的戕害,有很多沒有還清的債,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孽債》這本書和這部電視劇,有更為深層的意義。我總說7個字,叫“歲月蹉跎志猶存”,在這一代人中,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他們力爭要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一些貢獻,“志”還是存在的。
回憶這段難忘的歲月,對我個人來說,第一,在上山下鄉10年7個月的日子里,我思考了我們這一代知青的命運,我們經歷了三個思想階段:最早比較虔誠、比較狂熱、比較盲目;到了農村這個比較嚴酷的現實中,產生了困惑,無所適從,想離開;最后開始覺醒,想真正從鄉間小路上一步步走出來。第二,10年7個月的插隊生活教會我用農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這是我人生經歷中最大的一筆財富。正是在這些日子里,我思考了上山下鄉知青這一代人的命運,了解到中國農民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沒有更多的需求,希望有一頓飽飯吃,希望在天寒地凍時有一件棉衣御寒。我覺得這段經歷對我來說非常珍貴,影響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第三,因為經歷過上山下鄉,我由衷地感覺到,我們改革開放這30年來,中國人開始聰明起來,開始靈活起來,開始選擇了一條比較正確的道路。
改革開放這30年來,中國不是沒有風雨,不是沒有波瀾,但是緊緊抓住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人在追趕世界的步伐,要發展經濟,要使13億人口的日子過得好起來,沒有解決溫飽的解決溫飽,解決了溫飽的要奔小康,進入了小康的日子,我們現在要建設和諧生活,要讓每一個中國人過上體面的生活,所以我覺得這30年是中華民族,或者說是我經歷的60年中最好的30年。(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