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中國歷史上的官員,文化素養普遍較高,退休后,常常著述立說,傳播文化。當然,也有好多退休官員依然關心政事,積極發揮“余熱”。
政治待遇
古代官員退休后,依然享受相應的政治待遇?!抖Y記》記載,卿大夫退休稱“國老”,一般官吏退休稱“庶老”。
《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43年,漢元帝朝的丞相于定國、大司馬史高、御史大夫薛廣德三位高官請求退休,皇帝批準后,分別賞賜他們“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
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員會有個“顧問”之類的閑職。而唐朝對于退休官員都舉行歡送儀式,敲鑼打鼓送歸老家。三品以上的官員退休后,恩準在朝廷行走、參與議政。
宋朝葉夢得《石林燕語》載:“神宗初,李少保東之自侍讀致仕,上特召對延和殿,命坐賜茶,退偕講讀官燕餞于資善堂。”皇帝同退休大臣親切交談,并請喝茶、吃飯,這是莫大的政治榮譽。但李東之是前朝皇帝的近臣,宋神宗待見他,“故禮之特厚,非常例也”。
宋神宗以后,允許帶職退休,官員退休時都晉升一級;而且退休后,仍可加銜晉級。
清朝趙慎畛《榆巢雜識》載,嘉慶帝“優禮舊臣”。乾隆帝則喜歡同退休老臣詩詞唱和,“凡御制詩章,時附驛寄,命之賡和”。
經濟待遇
漢代規定,俸祿兩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領取原俸祿三分之一的養老金。也有特例,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賢官第五倫申請退休時,被漢章帝賜“以兩千石俸終其身”,并加賜錢五十萬,公宅一所。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給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則的話,唐朝官員退休后沒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宋朝“國初循用唐制,至真宗乃始詔致仕官特給一半料錢,蓋以示優賢養老之意”。宋真宗除了給退休干部發半薪外,還給他們加級,這叫“遷秩”。但“遷秩”是要經過考核的,“須有清名及勞效”。
明初曾規定退休官員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一般情況下不給退休官員發退休金,家里實在太窮的話,根據個人申請,“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身”。清朝基本按照明朝退休制度執行。
退休生活
漢元帝時的御史大夫薛廣德退休,坐著皇帝賞賜的車子回到家后,就把“安車”(高級轎車)掛了起來,表示自己退隱江湖,不再出山了。
歷史上的官員,文化素養普遍較高,退休后,常常著述立說,傳播文化。當然,也有好多退休官員依然關心政事,積極發揮“余熱”。
東漢桓帝延禧九年(166年),部長級高官杜密告老還鄉。但他常常到地方官府里談事情,說東道西。同鄉還有個官員叫劉勝,退休后,就不問官場之事,“閉門掃軌,無所干及”。
地方長官很煩杜密,就委婉地對杜密說:“現在,朝里的公卿大夫們都夸贊劉勝是個清廉高潔的人??!” 杜密一聽就明白了,回答說:
“劉勝是朝廷大官,受到你們地方官員的禮遇,但是,他明知是好事、好人卻不表揚、推薦,聽到不好的事情也一言不發。為了保護自己,形同寒蟬,這是罪過??!而我只要發現人才和好的行為,就一定會向你這個父母官匯報,見到違反道義、喪失節操的不良之士,我也會毫不猶豫地糾正,使得你能做到賞罰都很公正。
蘇轍的《龍川別志》載,八王趙德芳因病退休后,皇帝去看望他時,八王爺問:“叔叔我很長時間沒見到皇帝了,現在是誰當宰相啊?”皇帝說:“是晏殊。”王爺說:“這個人名字在圖讖里,怎么能用他當宰相呢?”皇帝回去就找了個茬兒,撤銷了晏殊的宰相職務。
但從史料來看,史上絕大多數官員退休后,都是優游林下、安享晚年的。
遼朝末年,高官馬直溫退休,夫人祝賀說:我嫁給你五十年了,青絲已經變成白發,兒孫繞膝,家事也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是,老家的田地、菜園都快荒蕪了。現在,你被批準退休,正好“攜手東歸,漁陽山水,自古清秀,樂時娛燕,斯于偕老,豈不美歟”?
馬大人覺得夫人說的話很有道理,高高興興地回老家弄園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