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先治


兄默默無聞,不追名逐利;艱苦樸素,不計較個人得失。兩袖清風,平平淡淡。回憶這些,使我感覺到,一個誠實的人,一個有責任感和敢于擔當的人,才是可敬可愛的人。一個誠信和自信的民族,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人的一生中,有親情、愛情、友情、同學情、戰友情……而這些情感中,我認為最重要的當屬親情。親情中,自然是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
(一)
我在上小學時就失去了母愛,是父親和兄(肖先明)把我和妹妹撫養長大的。我工作后不久,父親離開了人世。去年,兄也與世長辭,令我心中悲痛不已,淚水長流。
這一年來,我常常想起與兄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一幕又一幕,許多記憶是難以忘懷的。
俗話說,有錢難買幼時貧。兄比我長11歲。我們家境貧寒,生活拮據,家里人口多,就靠父親一個人干活——拉人力車來養家糊口。即便如此,父母還是咬緊牙關,想盡一切辦法,哪怕是借高利貸也要供兄上學讀書。兄亦很珍惜,學習上刻苦用功,埋頭鉆研,奮發努力,常常溫習功課到深夜。當時家中點的是一盞昏暗的煤油燈,長此下去,致使兄的眼睛近視,只好戴上眼鏡。
兄的毛筆字寫得很不錯,正整、剛勁有力,一絲不茍。作文十分認真,文筆流暢,敘述精當,語法和譴詞造句都得到老師的贊揚。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兄的為人和人品。
兄身體高大、魁偉,又帶一副眼鏡,加之他為人誠懇、溫文爾雅、斯文有加,周圍的親戚朋友都說他像巴金名著《家》《春》《秋》中的大表哥。
是啊,兄的確是一個憨厚、誠實、善良之人,為人公正,待人實誠,樂于助人,是很實在的人。沒有任何的虛情假意,嬌柔做作。這些大概與我們家的家教有關。
父母生前總是教導我們,要先做人,后做事。一個人要有高尚品德、有教養,有素質。與人相處,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搞欺哄,不要耍滑頭,要誠實,講信譽,勤儉節約。要有情義,有感恩之心,要孝敬和尊重父母。對人要厚道,為人要正直、坦坦蕩蕩。同時經常教育我們:窮,要窮得有志氣,要有骨氣,不能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唯唯諾諾,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好漢。正因為如此,兄才會有如此之性格和為人,吃得虧,很有禮貌,孝敬父母,很勤奮、很老實,言語不多,被同學們取綽號為“老憨”。
除搞好學習、刻苦用功之外,兄還重視鍛煉身體,經常跑步、登山、游泳。他還帶我們煉跑步及學習游泳。而長跑和游泳,是他的長項,特別突出的是在游泳中“潛水”的時間長,被同學們戲稱為“潛水大王”。由于兄經常煉長跑,他參加貴州省第一屆運動會時,獲得了1500米第三名的好成績。
抗美援朝時,兄正在高中念書。組織上動員青年學生參軍,當志愿軍。兄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報名參軍。一天,學校把大紅喜報貼在了我們家的大門上,我們全家都十分高興,覺得很光榮。但后來體檢復查時,因兄的眼睛高度近視,未能赴朝,兄一直覺得是一件遺憾之事。
(二)
1952年,兄于貴州省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分配在貴州省交通廳政治處、道路科等部門工作。由于兄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積極肯干,加之思想上要求進步,沒有多長時間,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因妻子在遵義工作,兄調遵義地區交通局,任道路科科長。兄的工作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他勤勤懇懇,埋頭苦干,黔北的多條公路上,都留下他的足跡。道路橋梁的建設,特別是前期的測繪工作,尤為重要,也很艱苦。他們經常爬山涉水,披荊斬棘,測量最佳路徑,選擇較好地勢,長年累月在工地上,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是十分艱辛和困難,沒有吃苦耐勞和敢于進取的精神,堅韌不拔和頑強拼搏的斗志,以及認真負責和精于求精的作風,是完成不了這繁重任務的。
尤其令我難忘的,是兄與省交通廳的鄧時恩總工程師帶隊赴非洲布隆迪援外一事,極深刻的留在我的腦海里。
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中的1972年,根據中國政府和布隆迪共和國政府簽訂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中國政府無償援助布國修建從首都布瓊布拉至尼羅河發源地的公路。
國家交通部將考察、測量設計和施工的全部項目下達貴州承擔。
1973年12月,貴州省選派3人會同交通部人員組成5人專家考察組,赴布隆迪實地考察,由貴州省交通廳鄧時恩任專家考察組組長。1974年3月,完成全部考察任務。
1976年8月,貴州省派出以鄧時恩為首,由34人組成的測量隊赴布隆迪,進行布尼公路的詳測。
兄即為其中的成員。記得從貴陽出發時,我到火車站歡送兄等一行,雖然大家歡聲笑語,但我的心中仍有難舍之情,畢竟是去非洲的一個貧窮國家,要遠離家鄉,漂洋過海,且有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吃苦是肯定的,任務也艱巨。看見火車徐徐離開時,一般熱淚從眼里流出,心中不免有一絲凄涼和傷感,只得默默祝愿他們,工作順順利利,平平安安,身體安康。
1977年9月,貴州赴布隆迪援外的設計文件編制完成,計詳測正線及比較線144.23公里,設計里程115.19公里。援布詳測工作獲得布隆迪共和國的贊揚,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給予“進度快、質量高、配合好、影響大”的評價。援布測量隊被評為全國交通系統先進集體和貴州省學大慶先進集體。兄在布隆迪援外時,給我們寫過信,并附有在布大使館前的照片。
(三)
由于兄比我及妹妹年長10余歲,加之他本人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很好的榜樣,是我們的楷模。而且,我一生的成長中,受到兄的影響和教誨是比較多的。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兄就對我們講,“我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把新、舊社會相比較,還是新社會好得多。新中國成立后,窮人翻身得解放,做了國家的主人。事實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真理,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他還經常對我們說,要永遠記住黨的恩情,不要忘本。教育我們,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干事。要講實話,不要撒謊。長大后學習要勤奮努力,用功讀書,少貪玩。
在家中,兄對父母十分尊敬和孝順。他參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家母生病住省交通醫院,因病情較重,需要輸血,兄毫不猶豫為母獻血400毫升,輸血之后,沒有休息,喝了一杯白糖水后,照常上班。
兄是我的“啟蒙老師”,我的童年時代,未上幼兒園,是兄教我認字、寫字,教我讀英語的字母及簡單的日常用語,教我識別鐘的時針、秒針,帶我逛街、游公園。冬天天氣冷,上街時把我的手放在他的荷包里。
在兄的影響下,我從小好學,求知欲強。興趣愛好廣泛,集郵、書法、登山、游泳、郊游……
妹妹小學畢業后,兄為激勵她考上初中,采取激將法,對妹妹講,你如果考上初中,我拿手板心煎雞蛋給你吃。結果,妹妹考上了一中,兄講,是給你開玩笑的,也是鼓勵你好好學習啊!
我高中畢業,考上大學,成為肖家我們這一輩人中的第一個大學生。為使我能在大學好好讀書,兄、嫂每月按時寄給我生活費,并寫信給我,囑咐要刻苦學習,認真鉆研,不要辜負家人的期望,要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才。同時,還希望我政治上要求進步。在兄的鼓勵和教導下,大學期間我積極努力,力求上進,在大學畢業之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參加工作以后,與兄的接觸較多,交談也多。有時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在工作上、思想和生活方面,他都經常關心和指點我,特別在政治上,時常提醒我們,要熱愛共產黨,對黨的事業要忠誠,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記得有一年,我到外地出差,在父親生日之前,寫了一封信回家,祝賀父親生日快樂,信中寫到父親一生之辛勞,勤儉持家,對子女的教導等,大約三頁紙。此后碰見兄,他稱贊這封信寫得好,情真意切,內容豐富,生動感人,并預言我以后將從事“筆桿子”的工作。果不出兄所料,“文革”中期,我從貴陽師院(現貴州師大)附中調回師院當秘書,從此開始與文字打交道。以后給省領導當專職秘書,又在省地方志辦公室工作10年時間,組織、參與全省地方志的編修,此后是到省社會科學院搞社科研究,都是搞文字工作。足見兄的眼光還是比較獨特的,有預見性。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我與兄都不同程度受到沖擊,當時思想上對有些問題不理解,想不通,但兄總是比較樂觀,他說,要相信我們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要充滿信心。他雖然被批斗,但工作照樣認真干。他認為,干好本職工作,總不會有錯吧!
從兄一生的經歷,以及對家庭的責任心,對子女既嚴格要求,又關愛有加,對弟妹的呵護。在他心里,常常惦記和關心別人,唯獨很少考慮自己。默默無聞,不追名逐利;艱苦樸素,不計較個人得失。兩袖清風,平平淡淡。回憶這些,使我感覺到,一個誠實的人,一個有責任感和敢于擔當的人,才是可敬可愛的人。一個誠信和自信的民族,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兄的為人,高尚品德,待人處事,所作所為,贏得了同事、親人及朋友的愛戴和尊重,都一致稱他為一個大好人。
我想,兄在另一個世界,依然會是那么豁達、開朗、無憂無慮;那么的無私,自由自在,充滿幻想。
兄,安息吧!我們永遠懷念你。
(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原黨委書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