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波


通過系統分配,得以接受“器官”這份生命禮物的人,贏得了重啟美好生活的可能。他們不知道誰給了自己重生的機會,但他們將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接受生命禮物
2013年底,在深圳工作的陳潔開始出現身體不適,回湖南老家過完年之后,雙腿有明顯浮腫。2014年過完春節,返回深圳的陳潔在父母的催促下,去醫院做了檢查,初步判斷是急性腎炎,之后又診斷是新月體腎小球腎炎,最后,在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她被確診為血管炎。
此時,她已經連續奔波于各醫院幾個月。2014年6月,鑒于陳潔病情加重,醫院建議陳潔的家屬:先盡力治療,但很有可能效果不好,要做好腎移植的準備。
兩個月后,陳潔開始在一家有腎移植資質的醫院排隊等待腎移植。自此,陳潔和父母面臨雙重煎熬:一方面,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透析的陳潔,隨時面臨病痛的折磨,日益憔悴;另一方面,隨著等待時間的增加,他們對于重新擁有健康身體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但畢竟在等,總想著有希望吧。”陳潔的父親陳建說。
生命的禮物似乎突然降臨。2016年元旦,陳潔的主治醫生袁教授打電話給陳潔:“有一個捐獻者跟你配型成功。”
據陳潔所在醫院的OPO協調員介紹,當時,他們將一個捐獻者的資料錄入COTRS系統,系統進行匹配之后,在同一家醫院的陳潔成為名單上排在第一個匹配成功的患者。按照流程,他們通知了陳潔的主治醫生,醫生第一時間與她溝通,陳潔立即應允接受移植手術。
這名捐獻者獻出了自己的肝臟、腎臟和眼角膜。其中的受捐者陳潔于1月2日凌晨進入手術室接受移植,幾個小時之后,腎移植手術大功告成。“一切像夢一樣,生命煥然一新。”陳潔回憶。
1月20日,恢復順利的陳潔出院,回歸正常生活。來自同一個捐獻者的兩個腎,使她逐漸擺脫了病痛折磨,開始像正常人一樣,享受生活。至于那對使她重生的腎臟來源于哪位捐獻者,她并不知道,但她心存感激:“感謝那個人提供的腎源,真的是十分感謝。”
像她一樣,借由器官移植,生命得以重啟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中國成功完成肝臟移植2000多例、腎移植5367例。
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霍楓接觸的新生者更多。僅2015年,他參與的肝臟移植手術便有70多臺。
至今他仍清楚地記得10年前,廣州總醫院做的第一例器官捐獻。2006年,醫院一個腦瘤病人手術后,顱內有了并發癥,最后處在腦死亡狀態。病人家屬主動提出來:捐贈器官。
“當時我們都還不太了解這項工作,也不知道行不行,最后通過醫院聯系了很多部門,完成了器官捐贈。”霍楓回憶,這個捐贈者一共捐出了9個器官組織,挽救了9個病人,“肝臟,兩個腎臟,兩個肺,一個心臟,另外他的角膜移植給了三個病人”。
在COTRS系統還未問世的當年,霍楓打電話一個個去聯系,最終成功完成分配和移植。現在,10年過去了,那9位贏得生命禮物的人,至今仍然健康地生活著。
在霍楓看來,這自然要首先感激那些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但作為一名移植醫生,他也注意到,不僅器官捐獻的觀念需要宣傳普及,器官移植也需要更多人深入了解,“這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但是,很多患者和家屬對于器官移植不了解。“咱們國家要做移植手術的病人很多。”霍楓說,但他們常常不了解幾方面內容,一個是怎樣能夠有效地比較快地獲得器官移植的機會,另一個是應該盡早地準備器官移植,不要錯過移植的最佳時機。
“要多家醫院去登記。”霍楓說,各家醫院的排隊情況不一,而我國是允許患者在多家醫院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至于移植時機,很多病人往往是到了最后無路可走的時候,才下決心做器官移植。霍楓認為,“如果我們預測這個器官最終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中末期,應該預留一段時間,等待合適的供體器官,讓這個病人在一個比較高的時機來做這個手術,否則,如果等到病情嚴重惡化,導致其他器官的損害發生,可能就會錯過好機會。”
“畢竟,有人獻出了器官,我們當然希望,這個禮物最終不被浪費。”霍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