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馨
3月8日,針對一些專利藥、進口藥價格太貴,老百姓用不起的現狀,國家衛計委以5種藥為試點,啟動了國家談判,這幾種藥降幅可能在50%以上,這讓很多身陷絕境的重癥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五種藥或降價50%
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介紹,這次國家出面談判的藥品主要是抗癌藥與乙肝治療藥物。這幾種藥治療效果都很好,但價格奇高,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具體如下:
來那度胺。它是治療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必需藥物,目前該藥只能進口。據統計,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率已躍升至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其國內銷售價格為5.9萬元(25毫克×21粒/盒)、4.6萬元(10毫克×21粒/盒),患者年均藥物治療費用達60萬-70萬元。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于芝穎介紹說,這三種藥物均為治療肺癌的藥物。一般情況下,吉非替尼的價格為4695元左右(0.25克×10粒/盒),月均費用約為1.4萬元;厄洛替尼的價格為4600元左右(150毫克×7片/盒),月均治療費用約為2.0萬;埃克替尼的價格約為2000元-3080元(100毫克×21粒/盒),月均治療費用約為0.9萬-1.3萬元不等。據《2015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高居榜首,而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患者的85%左右,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屬晚期,失去了手術的機會。因此,適用于肺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這三種藥物成了“明星藥”。
替諾福韋酯。這是治療乙肝的特效藥,目前尚未出現耐藥,并且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也相對較低。這個藥在國內銷售價格為1000多元(300mg×30片/瓶),據此計算,患者的年均費用至少約為1.2萬元。而我國約有2000萬乙肝患者,且多數為貧困人群。
有藥用不起更讓人絕望
對于很多癌癥患者來說,一些高效的進口藥本可以給他們帶去希望和新生,但殘忍的是,高昂的藥價卻往往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放棄治療;即使是一些有經濟基礎的患者,昂貴的用藥成本也能很快讓一個小康家庭花光所有積蓄。這些年,老百姓“因病返貧”的現象非常普遍。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藥物消費市場,年均藥物消費額約700億美元。其中,不乏價格昂貴的進口藥。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表示,我國每年擁有癌癥患者約為420多萬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不到一年。目前很多進口抗癌藥藥效確實好,可使癌癥患者的壽命大大延長,但關鍵是很多老百姓卻用不起“救命藥”。
研發成本、隱形成本抬高藥價
進口藥為何在我國變成“天價”?中國社科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表示,研發一種新藥平均需要十年的時間,花費大約十億美元,業內“雙十”現象是進口藥貴的根本原因。藥品創新、持續研發、迭代需要藥企的雄厚資金支持。而進口藥和專利藥都有一定年限的專利保護期,專利期一過,仿制藥就會層出不窮。因此,只能通過專利保護期內的高額收入來彌補競爭帶來的“利潤分食”。
此外,“隱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催高了藥價。國內進口藥品到達醫院之前要經過經銷商流通,每一層平均溢價 5%-7%,而國外是直接由藥品采購部門向廠商采購,省去了流通環節的高額費用。此外,數據顯示,我國的藥品增值稅率為 17%,歐洲各國平均為 8.8%,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為0。
海外代購風險大
不少人表示,有些在國內買不到或價格昂貴的進口藥會境外代購。而藥物不是普通的商品,需要特殊的管理,代購的風險難以管控。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調查數據顯示,網上代購的境外抗癌藥約75%是假藥。在張永建看來,境外代購的藥品存在巨大風險。首先,代購藥最大的風險是購藥者和售藥者間的信息不對稱,無法確定來源的真實性,買到假藥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這些藥都是處方藥,應由專業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開出,擅自購買會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是購藥者無法準確判斷這種藥是否適合自己;二是安全性難以保證。再次,代購必然會經歷流通過程,由于生物藥品的特殊性,對流通過程有嚴格的要求,比如濕度、溫度等,萬一達不到就有可能導致藥物質量下降,甚至失效。
救命藥降價需多方努力
張永建強調,依靠談判降低藥價可能還遠遠不夠,政府應將更多療效好、但價格昂貴的藥品納入醫保目錄,減輕患者負擔。對于一些治療效果較好且已過專利保護期的藥品,國家應加快仿制藥的生產,惠及更多患者。
此外,支修益還表示,國家必須大力提高自主研發高效藥物的能力和水平,通過發展國產化和廉價化的市場競爭主體,打破進口藥的壟斷態勢,才能讓居高不下的藥品價格真正降下來,讓更多患者買得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