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敬 黃元樂 劉建軍 潘世碧



【摘 要】 以重慶市忠縣《烽煙三國》實景演藝秀場為例,介紹舞臺機械在戶外實景演藝秀場中的應用和在藝術表演中的 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觀演效果,并且就投資建設大型戶外實景演藝秀場進行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 舞臺機械;實景秀場;工藝設計;設備配置;觀演效果
文章編號: 10.3969/j.issn.1674-8239.2016.05.013
【Abstract】Take the real show The Beacon of Three Kingdoms which is performed in Zhongxian county of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stage machinery in the outdoor real show, role of stage machinery in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the performance effect brought by the stage machinery. At the same time, investment and building of large outdoor real show is beneficially discussed.
【Key Words】stage machinery; real show; process design;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performance effect
1 綜述
隨著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日趨多元化,各類影劇院、演藝場館作為主要的文化傳播媒介,無論在演出形式、表演內容,還是場景變化上都需要不斷地創新,以盡可能滿足觀眾的觀演需求,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然而,傳統的室內演藝場館由于受空間、布局、場景、設施等條件的制約,已無法滿足大型演藝秀的表演要求。因此,突破空間限制的戶外實景演藝秀場應勢而生,這類秀場大多選擇具有優美自然山水景觀的場所,以寫實的手法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造,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劇目場景的要求,這在空間布局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這類秀場輔以各種大型多功能舞臺機械、新穎逼真的道具和高科技手段,使演藝效果更為逼真、場景更加壯觀,觀眾置身其中,能夠零距離感受劇情和場景所帶來強烈的感官沖擊和視覺震撼。
正是因為上述特點,實景演藝秀場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各地紛紛投資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建成的各類實景演藝秀場有近200處,其中《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印象劉三姐》、《魅力湘西》、《禪宗少林音樂大曲》以及近期才完成的《烽煙三國》等實景秀場頗具代表性。此類秀場選址依托當地的自然山水和旅游資源,建成后備受游客喜歡。這些場館大多為政府和民間資本聯合投資建設,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和強化經營管理,用豐富多彩的演藝效果吸引觀眾,在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為投資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戶外實景演藝秀場空間開闊,設計時可充分發揮想象,引入較為新奇的舞臺機械和更多新穎生動的舞美設置,再加上多種高科技特效,包括威亞、道具、燈光、聲效、影像、水景、火焰等,從而激發觀眾的興趣。其中諸多效果的實現都必須依托舞臺機械這一活動載體強有力的支持,才能共同打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美輪美奐的演藝效果。
本文以重慶市忠縣《烽煙三國》實景演藝秀場為例,闡述舞臺機械在實景演藝秀場中的應用,并結合工藝設計介紹多種舞臺機械設備在各種表演中發揮的作用。
2 舞臺機械工藝設計
《烽煙三國》以中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為題材,通過獨特的演藝手法,結合大型舞臺機械的切換和動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桃園三結義”的情誼、“水淹七軍”的悲壯、“火燒赤壁”的震撼、“大宴群臣”的暢懷,以及“漢宮神殿”的輝煌。《烽煙三國》實景演藝秀場的主題鮮明,劇本及場景定位清晰,總體工藝設計思路明確,通過場景效果的渲染,再現三國故事中耳熟能詳的片段;同時,在演出的過程中,通過對舞臺機械的調度運行,以及噴水、火焰、音響、視頻等特效運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場景效果,使觀眾參與到場景中,真實感受滔滔江水和紛飛的戰火,留下深刻的印象。
《烽煙三國》實景演藝秀場的舞臺機械工藝設計突出場景特點,設備體量巨大,但布置簡練、變化多樣,表現手法靈活。主要設備包括:2塊可移動和旋轉的座椅看臺、5根石像柱、1臺大型蹦床平移臺車、1組大跨度3D威亞和水火等特效裝置。具體工藝布置詳見圖1。
2.1 座椅看臺
大型旋轉座椅看臺是《烽煙三國》實景秀場最具亮點的設備。2塊可移動和旋轉的座椅看臺,每塊長40 m,寬20 m,1 000座觀眾席滿載重約260 t。通過座椅看臺的平移和旋轉為劇目提供更多的表演區域,也為觀眾創造多重觀演視角,同時也解決了戶外場地開放、空間大、舞臺換景不便的問題。演出中,它使整個秀場的觀演區和表演區不斷發生變化,見圖2,使觀眾宛若置身于場面恢弘、戰火紛飛的情景之中,觀演感受更加真實、震撼。
開演前看臺預先停留在起始位置,如圖2(1),此時觀眾席前方為第一表演區即主表演區,可進行大場景大縱深的表演,如石像柱運動、水幕投影、蹦床表演、水炮、火焰表演等;隨著劇情的發展,看臺開始平移,如圖2(2),此時觀眾可近距離觀賞演員在石像柱中戰船內的打斗場面;當看臺分別向兩邊旋轉90°,兩邊觀眾面對面,中間成為第二表演區域,如圖2(3),這時劇情以特寫的手法,集中展示主要人物近身格斗的場景,讓觀眾近距離觀賞演員的表演魅力;看臺繼續旋轉至180°,如圖2(4),此時觀眾面向后方的漢宮樓閣建筑群,各層平臺和觀眾通道成了第三表演區域,觀眾可在這里觀賞歌舞表演和攻城大戲。最后觀眾席反轉180°并退回至起始位置,觀眾繼續觀看主表演區表演。
平移旋轉座椅看臺徹底改變了傳統演藝場館中演員在一個區域表演、觀眾朝一個方向觀看的模式,是實景演藝秀場表演、觀演方式以及舞臺工藝布局的創新與發展,它對舞臺機械功能及其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項目中的平移旋轉座椅看臺,其設計者巧妙地設計了一套雙繩牽引系統,實現了看臺的來回平移運動和正反旋轉運動,并且可進行邊移動邊旋轉。
2.2 石像柱
5根巨大的石像柱以鋼結構為主體支撐,外部通過舞美裝飾,正面雕刻三國英雄人物造型,背面內嵌可翻轉收藏的水師戰船,兩側面分別為赤壁山崖浮雕和兵營門樓造型,柱頂還有威亞裝置供演員表演空中打斗,每個石像柱內有獨立的噴水系統和燈光系統,如圖3。石像柱主體為鋼結構,長7.5 m,寬7.5 m,高20 m,通過機械牽引水平移動行程達100 m以上,同時可自轉270°,保證柱體各面隨場景需要依次呈現給觀眾。5根石像柱即可單獨動作,也能編組運行,極大地豐富了演出過程中的場景變化,如圖4。
演出前,石像柱停在距離觀眾席超過120 m的正前方,為了滿足不同的場景需要,演出開始時石像柱沿軌道運行到既定位置,同時將特定的造型面旋轉至面對觀眾。柱體內自帶的噴水、噴霧和燈光系統,渲染出滔滔江水、霧氣迷蒙、戰火紛飛、萬船齊發的水師大戰場景。超長的行程營造出巨大的觀演景深,把著名的赤壁之戰表現得淋漓盡致。
2.3 蹦床臺車
超大蹦床平移臺車長45 m、寬15 m、高6 m,可跨主演區橫向平移,車臺上下四層共安裝有19張蹦床,如圖5。雜技演員在車臺行進中表演,更凸顯出三國戰爭場面的驚險與壯觀。
2.4 其他設備
主表演場兩邊建有兩座3D威亞塔,塔高40 m,兩塔間的跨度達240 m,塔上共安裝了7套威亞系統,每套系統上又裝置了7臺懸掛點移動小車,是目前國內單套威亞系統配置懸掛點移動小車數量最多的;吊點的升降速度達4 m/s,也是國內表演用威亞中鮮有的。威亞系統中的49個吊點全部編組動作,加上威亞演員與地面演員相互呼應的精彩表演,其場面之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在主表演場內還設置了多種特效裝置,包括:4套行程略小于石像柱的可移動水幕機,其噴射扇面半徑達20 m;觀眾席前方正中裝有1套高噴水柱噴頭,噴射高度達60 m;高噴頭兩邊分別安裝了6套水炮,在觀眾席前方與高噴之間還設置了1排火焰噴嘴。上述這些特效裝置輔以燈光、音響、投影、視頻等手段,為整臺演出渲染出強烈的藝術效果和震撼的視聽感覺。
3 演出效果
《烽煙三國》大型實景演藝秀場以其特殊的工藝設計,將活動舞臺與水景完美地結合,通過舞臺機械、特效、燈光、道具、背景的切換,將三國故事在有限的表演區域內歷史重現,主體鮮明、內容專一、表現手法獨特,贏得了投資人和廣大觀眾的一致贊譽。
圖6~圖11是實景演藝的部分場景,從這些場景中可以看出舞臺機械對提升演藝表現力的作用。靈動的看臺通過切換觀演角度,使演出更富于表現力;大跨度的背景切換,將觀眾瞬間從戰火中拖回到宮廷盛典,可謂動靜結合、文武雙存。圖6中觀眾面朝江水,深切地感受著水淹七軍的恢弘氣勢所帶來的視覺沖擊,還在戰火中驚呼的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隨看臺旋轉了180°;燈光亮起,一幅絕美的漢宮盛典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伴隨著悅耳的古樂,使人沉浸其中;圖7中,石像柱燈光的渲染輔以水景襯托,使三國英雄的人物形象更加威風凜凜,給人以更深的記憶;圖9中,石像柱龐大的身形迎面而來,充分地發揮了舞臺機械的作用,在火燒赤壁的戰火中,使觀眾如同置身其中,從中享受表演藝術的獨特魅力。
4 結語
《烽煙三國》實景演藝秀場,在規劃設計方面獨具匠心,不僅很好地保留了原地實景風貌,還設計出了一批靈活多變、功能齊備、符合劇目場景要求的舞臺機械,突破了傳統的演藝場館模式,使表演更加絢麗多彩、場景更加真實壯觀,也更加貼近觀眾。在劇目編排上,《烽煙三國》特點突出,不貪圖內容多樣,而是從故事的深度入手,注重表演形式的多樣化,以場面的變化和特效的渲染,營造觀演合一、身臨其境的氛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當前,國內除少數熱門旅游地的一些劇院和實景演藝秀場,絕大多數演藝場館的利用率都非常低。究其原因,除了在經營管理方面有所缺失,主要還是這些場館的劇目內容與編排的問題、舞臺機械配置與劇目場景的切合度比較低、加之特效運用不盡合理等等,因此,從內容到表現形式均難以滿足觀眾的要求。同時,實景演藝秀場也因為場地空曠,場內設施無法進行遮蔽,很難制造場景突變而給觀眾帶來視覺驚喜。為此,實景演藝秀場的規劃人員需要把握劇情脈絡、緊扣主題,規劃好實景景觀,使其盡量符合劇情的要求,設計人員則應根據劇情設計合適的舞臺機械。隨著國內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景區吸引游客的方法也日趨多樣化,而以實景演出吸引游客已成為各大景區提高客流量的一種重要手段。如何打造出一臺高質量的實景演藝秀,必將成為景區和投資商關注的焦點,也必將是以后旅游與演藝投資發展的重點。
(編輯 薛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