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龍飛
1991年,國際自然醫學委員會主席森下敬一率領他的“森下世界的長壽鄉調查團”,一路顛簸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巴馬縣調查,因為在這片桃源之所,每10萬人中有30位百歲老人,比例達到國際上評定“長壽之鄉”標準的5倍。就在這一年舉行的國際自然醫學年會上,巴馬被宣布成為繼蘇聯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薩、厄瓜多爾比爾班巴、中國新疆南疆一帶之后的世界第5個長壽之鄉。很快,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涌入這個世外桃源,尤其老人和病人,希望從那里獲得長壽的奧秘。
“候鳥老人”興起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是國內少有的以研究老年旅游為主要方向的學者,他說,“候鳥老人”古已有之,大規模,普遍性的“候鳥老人”現象則必須是建立在以固定退休年齡和退休金基礎上的。
在中國,目前最為典型且突出的“候鳥老人”聚集地是海南三亞。2015年冬天,按三亞市旅游局的估計,在三亞市的“候鳥老人”已達到了50萬之眾,而2014年末,三亞戶籍人口為58.56萬人。他們像“候鳥”一樣在每年10月左右來,來年4月又遷回北方。
海南全島都適宜老人過冬,除了三亞、海口較為集中外,瓊海市、文昌市等地也頗受歡迎,患慢性風濕病的老年人更喜歡內陸的五指山市或者儋州市。借助于海南島的環島交通,他們大多呈現流動狀態,在“候鳥老人”當中流傳著口頭禪:“吃在海口、玩在三亞、住在瓊海。”
在三亞,“候鳥老人”按照各自不同的經濟狀況,最經濟的方式是租用郊區村民的自建房,月租在1000到1500元之間。郊區的物價較低,交通還算便捷,缺點是自建房過于密集,采光差,人員雜亂,安全隱患多。
第二種選擇是中低檔的養老公寓,每月要繳納2000到3000元,包吃住。各地單位或大型投資商興建的公寓,環境和地理位置相對較好,但他們容納的老人較少,常常供不應求。民營的中低檔公寓則顯得魚龍混雜,不少建在遠郊,進城游玩、購物都不方便。
第三種選擇是高檔或者標準的養老社區,那里公共配套完善,吃住玩都可以得到較好的滿足,每月繳納的費用在4000元以上。有的社區內還有老年大學、溫泉池、三甲醫院,周邊有菜市場、銀行、超市等。別墅式的養老社區,大多在每人每月8000元以上。
第四種方式就是在海南買房,島上的房價各地不一,情況也各不相同,最為搶手的三亞市,均價已在每平米2萬元左右。因老年人無法申請住房貸款,僅有少數人或早期買房的能夠全款支付在三亞買房。
北緯25度以南
“從老年人的最重要需求而言,氣候是首要的,這是人工物力無法做到的。”作為養老城市,海南的氣候空氣得天獨厚,黃璜認為,“中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冬天暖和的地區并不多,海南島是最好的,但也不是唯一的。”
2014年年初,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不動產研究院和搜狐焦點共同發布的《中國旅居形態報告2013-2014》顯示,中國的旅居地產大多分布于氣候溫暖地帶,如果去掉“北上廣”周邊,全國的旅居項目絕大多數位于北緯25度以南。
最適宜人體的溫度在15℃-25℃之間,從全國1月份的等溫線來看,能夠滿足這一條件的等溫線幾乎與北緯25度平行。受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這一區域的東部邊界在閩南廈門一帶;而受橫斷山脈水汽通道影響,這一區域的西部邊界在滇西騰沖一帶;從而形成海南、云南、兩廣和閩南等較為適宜候鳥老人的區域,即使在1月份,平均氣溫也能保持在12℃以上。
位于這一帶的城市,也因此逐漸成為其他地區老年人愿意前往過冬的地方。而隨著“候鳥老人”興起,氣候較好的城市也都打起了“養老旅游”的算盤。
云南省騰沖市位于北緯24°與25°之間,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相撞交接的地方,火山眾多,溫泉遍布。騰沖最低海拔930米,平均海拔1500米,空氣負離子含量極高,是北京市的10倍左右,年均PM2.5小于10微克/立方米,而森林覆蓋率70.7%。騰沖市旅游局也打出了“洗肺,保濕,靜心,養老”的城市口號。
閩南地區因其在交通、空氣與醫療上具有明顯優勢而成為江浙贛三省“候鳥老人”常去之地。早些年前,不少江浙老人前往三亞貓冬,因為氣候過于炙熱,返鄉后反而發病。而閩南一帶的氣候與江浙贛的秋天類似,老人們更為適應,而且高鐵相當便捷,隨時可以往返。
廣東省大部分在北緯25度以南,作為中國經濟發達,流動人口密集的地區,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候鳥老人”群體則在訴求上更為多元。一部分人是子女在珠三角工作,除了過暖冬,還希望能家庭團聚,買房給父母養老已成為廣東年輕人的一種時尚。還有部分人是看中珠三角成熟的養老服務水平,以及先進的醫療水平,以療養治病為主。依托京九、京廣兩線,“候鳥老人”自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向深圳、廣州遷徙。
廣西北部灣地區與云南南部地區不僅冬季溫暖,而且綺麗的山水風光獨樹一幟,與海岸養老形成競爭力,頗受中國西南、西北地區老年人鐘愛,其中“成渝”老人較多。北海市一家酒店因在2013年被260多名“候鳥老人”租下整個冬天而上了地方新聞。
云南的西雙版納州與海南島一樣,是中國少有的熱帶氣候,但因為城市設施較為落后,并沒有引起太大關注。深居內陸的昆明,冬季沒有西雙版納熱鬧,但因為夏季涼爽,每年7、8月間,有超過9萬的“候鳥老人”來此避暑。
位于四川省最南端的攀枝花成了緯度最高的“候鳥老人”聚集地,每年2700小時的日照時數幾乎是四川盆地內的兩倍,每年冬天有超過3萬名“候鳥老人”來此享受日光浴,其中成都老人就近2萬人。
可見,地緣因素仍然是“候鳥老人”對旅游目的地很大的參考指標。
旅游養老產業格局待定
面對2000億的異地養老經濟大蛋糕,有人躁動也有人愁。
2005年開始,大連、青島、杭州、廈門、珠海、桂林、三亞等地都盯上了養老產業的發展。然而,許多城市都是隨大流突然轉向“養老旅游”,并不是根據扎實調研和大量數據分析基礎上的決定,假想的可能急速增長的“候鳥老人”效應,是他們想到能和住房、旅游掛鉤的主題。
騰沖也是如此。騰沖市88處溫泉是騰沖的王牌,宣傳語為“世界溫泉朝圣地”,最為知名的熱海溫泉景區負責人李黎說,“從2013年開始,熱海轉向親民市場,推出了‘銀發套餐,即60歲以上老人,5折門票;70歲以上老人免門票。”可他們沒想到的是,老年游客僅僅從2013年8%,上升到2014年12%。遠遠低于他們的預期。
相反,巴馬和三亞,面對不斷增長的“候鳥人”,兩地政府已從開始時興奮變成擔憂。
到2014年,巴馬縣的旅游人口已達到了300萬人次,8年間,游客總量翻了26倍。面對“井噴式”的游客,對于一個“吃財政的飯”國家級貧困縣,可投入資金非常有限,巴馬縣規劃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務中心、污水處理設施、景區道路等一大批項目,因為資金無法落實而一再推遲工期。于是,這個曾經靜好的山城,垃圾成堆,商業化嚴重,烏七八糟的養生文化橫行,危房違建成風,盤陽河水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
在近年的研討會上,曾經的推手森下敬一直言,“巴馬是失敗的案例,我再也不去了。”曾經的傳奇現在成了巴馬的困擾,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候鳥老人”開始相繼離開。
“候鳥老人”更為集中的三亞,則處在兩難之間。一方面,政府擔心冬天因為過多老人造成的資源不足、公共場所擁堵;一方面又憂心夏天因老人離開,剩下的一座“空城”該如何吸引更多人來?
三亞和巴馬類似,盛名之下,其養老經濟的發展卻仍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在此住下,享受其良好的自然環境紅利,可后續的看護、醫療、娛樂文化等服務遠遠不足;而最活躍的是“地產經濟”,而非養老經濟;地方政府更是對于“養老經濟”本身的長期回報缺乏耐心;而大量游客和“候鳥老人”的涌入,對當地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態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并不受本地人的歡迎。
如今,巴馬正啟動“減負”計劃。以巴馬為中心區域,將巴馬、東蘭、鳳山、天峨、都安、大化打造成國家生態旅游基地,以緩解巴馬的壓力。
而想要趁此機會爭得更多蛋糕的城市也在努力。2016年1月中旬,黃璜和他的團隊受邀前往西雙版納州,當地政府希望在旅游養老方面得到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智力支持。
西雙版納,古代傣語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個熱帶區域,年均氣溫25℃。西雙版納沒有三亞的海島風情與喧囂,但熱帶雨林與潑水節也另有一番魅力,而其森林覆蓋率高達78.4%,每立方厘米空氣高含10萬個負氧離子,是個天然的大氧吧,也是國內5大長壽之鄉之一。
這片樂土也引起了“候鳥老人”的關注。成都老人徐祖德退休多年,他所在成都“候鳥老人”旅行團,有百人之多。過去10年間,海口、深圳、東莞、北海、廈門等7座城市都留下他們的足跡。他說,“走過那么多地方,西雙版納的氣候資源是全國最好的,溫差小,無大風,而且物價低,非常實惠,3年來,每年它的基礎設施都在進步。”紛至沓來的還有涌動的資本,西雙版納國際度假區在2015年9月開業,總投資超過160億人民幣,刷新了中國西南地區文化旅游項目的紀錄。
這個巨大的市場仍在持續升溫中。黃璜認為,現有旅游養老產業格局還在發展中,而改變格局的最大因素或許并不在國內,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在出境養老旅游上必然有更多的可能。有半個世紀養老服務業積淀的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或將成為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