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夷

第二屆“國醫大師”劉敏如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國醫大師。2016年3月29日,這位成都中醫藥大學老校友回到故鄉成都,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為成都市民進行了一場義診。
樹信心:中醫藥發展的第三個春天來了
“很多人認為中醫只是養生、保健,其實不是的。”劉敏如說,中醫不僅僅是傳統醫學,也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就是從中醫理論中得到啟發的。
然而,很多中醫臨床醫生對中醫的未來信心不足。“信心不足還如何發展?”劉敏如舉了一個例子,最近一位患“亞歷山大綜合癥”的9歲男孩找到她尋求幫助,在這之前,她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病,更別說治療的經驗了。經過查詢,劉敏如發現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在中醫里這類疾病指腎、主骨,于是她為患者開出方子。2個月后,男孩的癥狀緩解了許多,還長胖、長高了。“沒有見過的病中醫也能治,說明中醫不僅靠經驗,還要有中醫理論的指導。”劉敏如說,尤其是年輕醫生更要樹立對中醫的信心。
同時,劉敏如認為中醫發展的道路經歷了千年規劃、百年滄桑和60年崛起的過程。晚清時期西方文化大規模入華,西醫也進入中國,中醫藥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清末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沖擊的首先便是“不科學的中醫”,以致中醫幾經處于被消滅的危境。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為中醫帶來生機,這也成為中醫發展的第一個“春天”。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陸續為發展中醫藥事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中醫藥事業再一次從逆境低谷中走出,中醫界將這個新的發展機遇期稱作“中醫事業的第二個春天”。
2010年6月2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澳大利亞出席由南京中醫藥大學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提到,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這是很讓人振奮的事情,我很感動。”在她看來,這樣高的評價已經把中醫的性質、地位提到了實事求是的高度。說起中醫藥學的未來,劉敏如激動地說:“中醫藥發展的第三個春天到來了。”
不分“派”:我們都是“中醫派”
“中醫是與西醫不同的學派,而不是說中醫就是引導、提倡講流派。”劉敏如認為,“派”這一說法總感覺像是武俠劇中敵對勢力的表現,而中醫內所謂形成的“派”,是見解不同的派別,但不能看成是對立的。之所以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中醫診治方法,是因為地域環境不同,用藥和治法才有差異,而不是故意形成幾個“派別”,如果非要論什么派,那么大家都是“中醫派”。
談養生:活出生活本色,還不能挑食
劉老今年已經84歲高齡,精神卻依舊矍鑠,她有什么養生“秘籍”?劉老說,活出生活的本色,讓自己活得愉快最重要。她的養生方式總結起來就六個字:自在、自律、自為。
自在,就是不想做的事情就不做,做就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律,比如按時吃飯、睡覺,要有相對穩定的生物鐘。自為,則是要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讓自己有事可做,不要長期閑著無事可干。這3個要求看似有些矛盾,但只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就很好了。
關于養生,劉老還提到,飲食上不挑食,喜歡的可以多吃些,但不要只吃喜歡的。
忙工作:希望“畫句號”時能說一聲“我盡力了”
劉老一直在為中醫事業的發展而奔波,女兒見她那么辛苦,抱怨她不知道愛惜自己。“給你國醫大師的稱號是肯定你的過去,今后怎么樣并沒人要求你,干啥子那么拼命?”劉敏如的女兒曾這樣問她。
劉老卻不以為然,她總說就算沒有被評為國醫大師,她還是要做這些事。“給我國醫大師的榮譽,我感覺擔子更重了。”
劉老總有忙不完的事,她常把“等我老了……”掛在嘴邊,似乎忘記自己已經是一個84歲的老人。“只希望最后‘畫句號時,能說一聲‘我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