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堯
【摘要】德國二戰后的文學被稱為“廢墟文學”,本文從二戰入手,講述德國在戰中和戰后的變化,由此介紹德國文學是怎樣在廢墟之上矗立起來的。《鐵皮鼓》是當時戰后文學的代表作,本文也將詳細分析其中的隱含之處,來詮釋廢墟中的德國文學。
【關鍵詞】德國文學 廢墟文學 《鐵皮鼓》
一、前言
德國納粹在二戰中對德國乃至全世界的統治是一場屈辱和浩劫,希特勒在1933年到1945年12年的統治對德國文學也是一種巨大的摧殘和壓抑。
二、德國人民心靈中的廢墟
由于戰爭的殘酷很多代表德國文學的作家為了掙脫桎梏紛紛逃到國外。這些作家在國外的生活可想而知,他們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整整12年,語言僵化,思想麻木,道德空白,身心混亂,12年的黑暗使這些作家的精神接近崩潰。德國納粹的侵略戰爭給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帶來了災難,同時德國自身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毀滅。戰后的德國成了一片廢墟,到處滿目瘡痍。德國經濟全面崩潰,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喪失待盡。德國的文化、政治、科學等所有關乎國家命運的方方面面全部陷入癱瘓。
三、德國文學中的“廢墟”
戰后的德國是一片廢墟,在文學上也是如此,所以戰后的德國文學也稱為廢墟文學。因為人們的語言在戰爭中僵化,因此戰后的德國文學也是尋找語言的文學。這一時期的文學語言明顯生硬,缺乏活力。戰后的廢墟文學主要反映戰爭生活的痛苦,內容幾乎全部來自現實生活。很明顯,這一時期的文學內容重于文字,遭受戰爭痛苦的人們勇敢地拿起筆,堅決地把他們內心的苦悶付諸紙上,用僵硬的語言把這失落的一代人繁復的內心世界表現的很特殊。如約翰孫的《對雅闊布的種種揣測》(1956)、伯爾的《9點半鐘的臺球》(1959)、格拉斯的《鐵皮鼓》(1959)和瓦爾瑟的《間歇》(1960)等。這些長篇小說或清算本民族那段悲劇歷史,或揭示資本主義商業經銷機制對人的壓抑,或描寫民族分裂的不幸,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在敘事方式和手段上也有相當大的拓展,普遍采用了夢幻、怪誕、象征、意識流、蒙太奇、內心獨白、時空倒錯等手段。
新社會是忘卻與記憶的結合,是苦悶與展望的交融。當時德國文學用非主流的邊緣聲音說話的方式否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而事實上,在不聽從工業、政治、宗教三種力量的指揮下,文學藝術才能產生,才能自主,才能完成自身所付與的任務。
四、《鐵皮鼓》——廢墟中的勝利之作
戰后德國出現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中一位就是小說《鐵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他以其豐富而尖銳的、充滿人文關懷和獨創風格的作品賦予德國戰后文學以嶄新的面貌,令其不僅在自己的國家而且在全世界重新贏得了尊重和聲譽。
君特·格拉斯,17歲入伍。1946年當他從美軍的戰俘營獲釋時已經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難民了。歸國后他開始反思戰爭,1958年寫成了小說《鐵皮鼓》。由于其內容涉及很多當時德國社會無法接受的方面,如過多性的描寫,使得這部小說沉溺下來,直到1999年才又浮出水面,一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鐵皮鼓》以嬉戲的黑色寓言描繪了歷史遺忘的一面,在經歷了10年的語言道德敗壞之后開創了德國文學的新時代。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拍攝了人物極端夸張的電影《鐵皮鼓》,第一個特寫鏡頭是小奧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邊吃著滾燙的烤土豆,接著他的外公用卓別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來。當著追捕的士兵,他外公在裙下和安娜做愛,并有了他的媽媽安妮。整個影片充滿了類似的表演和情節。這種荒誕、夸張的情節讓小說顯得極端豐富而另類。小奧斯卡三歲時目睹了成年人世界的丑惡,決心拒絕大,他反抗父母、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內心式的,于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著一架鐵皮鼓,整日梆梆的敲著。他不僅具有可以左右自己成長的能力,還可以用叫聲擊碎玻璃,這種能力成為了他自我保護的方法。他成為了一個拒絕進入那個罪惡年代的目擊者,一個可以逃避歷史責任和危險的孤兒,一個拒絕和成年人游戲的局外人。
小奧斯卡由于身高的緣故始終從人們的底下看世界。這種變換的視角是這部小說的特色,通過從下往上的審視和打破了現有的規范,同時也發現了常人所不能發現的世界。奧斯卡的一生從底下看德國的歷史,見證了整個德國30年的辛酸和痛苦,這種方式也從另一方面顯示了主人公社會地位的低下。
這部小說叫《鐵皮鼓》,顧名思義,小說的重點也就是奧斯卡不離不棄的鐵皮鼓。從奧斯卡生下時母親答應送他鐵皮鼓開始,一直到他父親死后奧斯卡把鼓扔進墳墓結束,鐵皮鼓一直貫穿整個小說。鼓的聲音代替了弱式群體的聲音,小說用鼓來召喚歷史。在這部小說中也反映很多其他的主題,比如尖叫代表著反抗,燒猶太人教堂反映了政治主題,還有更多的性的描寫更是反映了當時德國社會扭曲的一面。
五、結束語
廢墟中的德國文學在艱難的尋找著語言,在艱難的過程中又有突出的文學成就。社會造就了一代作家,造就了一代文學,這段特殊的歷史也造就了特殊的一代作品。站在21世紀的大路上,我們還要回首那段辛酸的廢墟時期,從那些飽受折磨而創作出不朽作品的作家身上學習歷史,反思歷史。也許,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在我們文學的靈魂深處一定要印刻上往事的回憶和反省,讓歷史引領我們走向未來,走想更高的文學的天堂。
參考文獻:
[1]君特·格拉斯.鐵皮鼓.1958.
[2]印芝虹.德國戰后文學反思的使徒——走近伯爾、格拉斯[J].南京大學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