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物質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工作環境的需求亦有較大的改觀,從傳統的只注重辦公需求開始逐漸轉向關注人文辦公的需求,對辦公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性化的城市辦公空間景觀設計是城市總體景觀規劃設計的一部分,近些年流行的“綠色辦公”、“生態辦公”的實質,就是創造優美舒適的空間環境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辦公活動需求。因此在應對城市當中的辦公空間這一設計問題上,我們需要通過探索與實踐致力于通過整合科學和設計,來改善和豐富辦公空間的環境。使得城市中的辦公空間不僅僅有美麗的景觀環境,同時也擁有豐富愉悅的人文體驗,凸顯城市的獨特性,為城市增添新的設計感知力。
一、 國內辦公區環境景觀現狀
受國外思潮理念的影響,辦公空間的景觀設計開始逐漸在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中興起并有所發展。以成都為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不斷完善,低密度獨棟的辦公形態建筑正悄然在城郊結合帶興起,企業開始發現經濟開發區和科技園區的綠色、生態優勢,并將辦公地址向這些地方轉移。如成都天府軟件園,低密度獨棟的辦公建筑、豐富的園林體系和充足的商業配套設置,已經基本形成了景觀加休閑的辦公氛圍,也在一定層面上折射出了城市的開放性面貌以及文化內涵。但是我國的辦公區環境設計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公共設施的不完善、設計尺度的不準確、技術美學的不成熟造成人們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都不高,辦公區環境景觀設計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二、當前當代辦公樓公共空間景觀分析
(一)當前當代辦公樓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社會的發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影響著景觀設計發生著一些變化。我國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若要取得長足進步,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對企業文化表達欠缺,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推進我國企業景觀建設發展的同時,也使得一些設計案例中多少存在失去企業本身風格的現象。現階段我國辦公區景觀設計中對文化因素的表達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單純的去追求形式,對設計場所主要適用人群的需求把握不夠準確。
2.對體現企業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關注尚有不足。
3.景觀設計中人性化的思考仍需加強,缺乏人本思想。
以上幾點問題反映出辦公空間景觀設計存在的不足。設計應從物質追求延伸,考慮人們更深層次的追求。因此,我們需要思索辦公區外部公共空間的景觀是為誰設計,是為了表達什么而設計。
(二)人的基本需求
1.生理需要
人們長時間的在辦公空間中工作生活,適宜的環境是保證人們正常工作與思考的必要條件,辦公空間內景觀的加入不僅能改善和提升環境質量,也能將室內與景觀植物融為一體,使室內空間變成充滿生機,會呼吸的空間。
2.心理需求
辦公景觀的營造為人們提供休憩、交往的場所,滿足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在與周圍環境互動的同時也通過自身積極的改造景觀。在營造辦公區環境的時候,要注重塑造企業文化,增強員工的文化認同,同時能提升辦公區的環境品味,獲得大眾的認可。
三、當前當代辦公樓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解決方向
(一)人性化方法
1.從人的需求角度出發,為滿足辦公人群的生理、心理需求,設計出合理的交通流線。上班族不僅需要早上上班時能快速便捷到達辦公區,而且需要適合散步休閑的步道。
2.辦公區的人們上班時間多是用計算機工作的。長時間面對電腦容易使眼睛疲勞,從而降低辦公效率。因此選擇符合空間主題的植物,創造優美的綠色環境,提供足夠的休憩、娛樂抑或冥想場所,使得員工在工作的重壓下得以放松身心是景觀的設計關鍵。
(二)注重空間的設計
設計中,要注重空間結構和景觀格局的塑造,景觀設計要與辦公區所在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相協調。
1.水是園林景觀的重要元素,在辦公區中的水體景觀大致分為水池、噴泉和瀑布,創造出優雅舒適的環境和富有生命力的空間效果。
2.積極運用植物營造多層次的空間,使人們既可以選擇私密空間以躲避干擾,又可以在需要時從容地進入公共空間與人交流。
3.利用鋪裝、景墻構筑物引導空間,形成有序列的空間層次,將植物景觀與景觀雕塑、小品相結合,為辦公人員提供休憩娛樂的空間,讓人們逐漸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生態性設計方法
1.有效應用垂直綠化。垂直綠化不僅能增加綠化面積,同時作為景觀焦點還具有趣味性,也能降低熱傳導,增強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
2.植物配置多樣化,多元化植物的色彩可以對人的視覺進行刺激,象征性的植物可以引導人們的積極心理,并負擔起改善生態環境的重任,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通過對空間環境中植物景觀和辦公空間的研究,從更深入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景觀設計在辦公空間中的重要性。辦公景觀設計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是城市景觀的剪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在對企業的辦公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本著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關注空間使用者的行為與心理需求,強調景觀的可參與性,增加空間使用率與交互活動的多樣化,實現綠色設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張藝川,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指導教師:唐莉英,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